走进国学

探究“茕茕孑立”的词源与应用
2024-08-19 10:18:25

“茕茕孑立”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孤零零地独自站立,通常用来描绘一种孤独无助的状态。这个成语源自于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背后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本文旨在探讨“茕茕孑立”这一成语的出处及其在现代语言中的用法。

“茕茕孑立”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与胡先生书》,原文中苏轼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形容他遭遇困境时的孤独状态。其中,“茕茕”意指孤单无依,“孑立”则是指独自一人站立,两者结合,强调了一种极端的孤独和无助。这一成语因其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情感,被后世广泛引用,成为表达孤独状态的经典词汇。

在现代汉语中,“茕茕孑立”通常用于描述某人在某情境下孤独一人,缺乏支持和帮助。它可以用来描写生活中的孤独者,也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中,以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或情感。例如,在描述一位老人晚年生活时,可能会用到“这位老人在这个世界上茕茕孑立,无依无靠”,以此来表现老人的孤寂和辛酸。

“茕茕孑立”也常被用于比喻那些在精神上感到孤独的人。在现代社会中,即使身处人群之中,也可能因为思想的不被理解或情感的无法分享而感到孤独。在这种情境下,使用“茕茕孑立”来形容,便能深刻地表达出个体内心的孤寂和与外界的隔阂。

此外,“茕茕孑立”有时也用于描绘某些组织或团体在特定领域内缺乏同伴或盟友的情况,表现出其在某一方面的孤立无援。这种用法虽然不常见,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能够形象地展现主体所处的独特境遇。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