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学

揭秘成语“里应外合”的深层含义与历史典故
2024-01-03 11:02:40

  “里应外合”,这是一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成语,它的意思是内部和外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在军事、政治、商业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那么,这个成语的起源和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里应外合”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中国古代的兵法书籍《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战争策略和战术,其中就包括了“里应外合”。

  “里应外合”的典故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赤壁之战。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的战斗。在这场战役中,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魏国。他们采取了“里应外合”的策略,即由周瑜率领的东吴水军在江面上与曹军进行正面对决,而刘备则率领蜀军从后方袭击曹军的营地。这种内外夹击的策略使得曹军大败,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里应外合”这个成语就是从这场战役中引申出来的,它形象地描述了内部和外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策略。这个成语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既可以用于描述战争,也可以用于描述商业竞争、政治斗争等各种场合。

  总的来说,“里应外合”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成语,它不仅揭示了战争的策略,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智慧和勇气。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起源和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示。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季历的三个儿子:西周王朝崛起的关键血脉

  季历作为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幼子,其家族通过三代人的努力奠定了西周王朝的根基。季历的三个儿子——姬昌(周文王)、姬鲜(管叔鲜)与姬度(蔡叔度),不仅在周族崛起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深刻影响了商周交替的历史进程。  一、嫡长子姬昌:西周王朝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