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学

成语“昏昏沉沉”的用法、出处与典故
2024-09-09 10:14:17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昏昏沉沉”这一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的状态,其背后蕴含的典故与用法也颇具深意。本文旨在探讨“昏昏沉沉”的用法、出处及其背后的典故。

“昏昏沉沉”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意识状态模糊,无法清晰思考,常因疲劳、病弱或醉酒等原因引起。在现代汉语中,它多用于描述人的精神状态不佳,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工作或学习。这个成语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着该状态下的人难以有效地完成职责或达成目标。

关于“昏昏沉沉”的出处,一般认为是出自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原文为:“大丈夫生于乱世,更当以道自处,又何必为酒色所迷,终日昏昏沉沉。”在这里,“昏昏沉沉”被用来形容人物因沉迷于酒色而失去清醒判断和理智的状态。

“昏昏沉沉”的典故来源于《水浒传》中的宋江。宋江在故事中因误杀阎婆惜而被发配江州,一日他来到浔阳楼,独自品酒解闷。酒酣耳热之际,他感慨自身的遭遇,挥毫泼墨,在墙上写下了一首《西江月》词,并留下了“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豪言壮语。随后,他继续借酒消愁,最终醉倒在楼上,醒来时已是夕阳西下。这里的“昏昏沉沉”形容的就是宋江醉酒后的状态,以及他在乱世之中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三国时期的悲剧英雄——沙摩柯之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在这个时期里,涌现出了许多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然而,在这些英雄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悲剧。其中,沙摩柯的死亡就是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那么,沙摩柯究竟是被谁杀害的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