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历史上真实的魏征除了犯颜直谏,还有哪些本事?
2023-03-29 15:17:54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魏征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历史上真实的魏征除了犯颜直谏,还有哪些本事?请听我详细道来。

  魏征原是隐太子李建成幕僚。“玄武门之变”过后,李建成被杀。李世民看重魏征的才华,同时也为了稳定“太子党”的人心,因此不仅赦免魏征之罪,还对他委以重任。事实证明,李世民的这一收编策略很高明,许多“太子党”成员看到连魏征这样的隐太子心腹都被提拔重用,自己就更不会遭到清算了,于是纷纷放弃了抵抗。

  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召见群臣,让大家畅所欲言探讨大唐未来的施政方针。李世民先抛出自己的观点说道:“我朝承大乱之后,百姓不易接受教化,欲求天下大治恐难以见成效。”

  魏征反驳说:“长期安定之人容易骄逸,骄逸才难以教化;而久经离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于治理。譬如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觉得可口,什么水都觉得好喝一样。”

  听完魏征的一席话后,李世民觉得颇有道理,但还是觉得未必像他说得那么轻松。魏征见皇帝还存有疑虑,于是继续说道:“若明君施政,上下同心,四方响应,天下大治并不难,三年成功尤嫌太晚!”

  听到这里,以封德彝为首的一群官员纷纷嘲笑魏征是书生之见,不识时务。然而魏征说:“五帝三王治国时,人民也是久经离乱,可照样能够教化。躬行帝道则成就帝业,躬行王道则成就王业,一切都取决于人君的努力。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些都是在天下大乱后缔造了太平盛世,难道说古人都淳厚质朴,后人都奸诈狡猾,无法教化吗?”

  魏征的这番雄辩没能说服封德彝等朝臣,但却说服了李世民。于是贞观朝初期这场围绕应该采用王道治国还是霸道治国的争论最后以魏征的王道论胜出宣告结果。此后李世民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行轻徭薄赋,仁政治国,终于开创了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

  贞观元年九月,南方多州都向李世民送上奏章,检举此前已归附唐朝的原岭南军阀冯盎有谋反迹象。得知此消息后,李世民立即决定出兵镇压,朝廷多数官员也赞成应以雷霆手段将事态控制在萌芽阶段。然而魏征却认为,岭南山高路远,瘴气流行,真要打仗必定耗费巨大。而冯盎也未必是真的有心反叛,只是南方各州众口一词让他无法辩驳。因此对冯盎应该诚心招抚,必可不战而令其归服。

  李世民采纳了魏征的谏言,派使者前往岭南。结果冯盎向使者坦言了自己的委屈,并立即让儿子前往长安觐见朝贡。冯盎反叛之事就这样四两拨千斤地翻篇了。事后李世民对魏征大加赞赏,称其胜过十万雄兵。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李世民思念亡妻心切,于是便在宫中修建了一座可以看到昭陵的瞭望塔,以解思念之苦。

  有一天,李世民带着魏征一起登上瞭望塔,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征看到那边是什么了吗。魏征说:“臣老眼昏花,看不到。”李世民大感不解说道:“那是昭陵啊,这么明显怎么还看不到呢?”魏征说:“陛下说的是昭陵啊,那臣早看到了,臣还以为陛下要臣看的是高祖的献陵呢!”李世民先是一怔,随即就明白过来,魏征这是趁机进谏,并拐弯抹角地骂自己心里只有老婆,没有老爹呢。随后李世民就下令拆掉瞭望塔,不管昭陵还是献陵,干脆都不看了。

  李世民身边人才济济,文有房玄龄、杜如晦,武有李靖、李勣,而大家在谈到魏征的时候,则往往只记得他犯颜直谏,敢说话。可从上文的这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出,魏征在政治上的能力与智慧并不亚于房、杜等名臣。此外,魏征虽以犯颜直谏闻名,但他也不是无脑乱喷,而是很有技巧地向李世民提出意见。也就是说,魏征不仅敢说话,而且懂说话,会说话。

  值得一提的是,魏征之所以能成为犯颜直谏的典范,离不开李世民纳谏如流的决心。魏征自己就曾当着李世民坦言道:“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所以只有贤君手下才会出名臣,而昏君手下则尽是奸臣。不是臣子能力或人品不达标,而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