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邹忌对齐国的影响有多大?“讽齐王”事件背后有何历史背景?
2023-01-29 10:04:02

  邹忌(约前385年—前319年),别名驺忌、驺忌子、驺子,战国时期齐国人。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355年,齐国一个叫邹忌的大臣,某天来找齐国当时在位的齐威王,说自己之前早上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很帅。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对于这个故事,绝大多数中国人应该都听过,因为语文课本上有这个课文,而且需要全文背诵。这篇课文的原文,出自《战国策》,讲得大概就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邹忌的齐国大臣,某天早上起床穿衣服的时候,忽然就觉得镜子里的自己长得很帅。

  然后,这个邹忌就拉着身边的人,疯狂的问自己帅不帅,并且拿自己和一个叫徐公的人做对比。这位徐公,是当时齐国国内有名的美男子。要是放到今天,估计是那种单凭颜值就能上春晚的牛人。

  接下来,邹忌先是问了自己媳妇,问自己和徐公谁比较帅,媳妇自然回答邹忌比较帅。然后邹忌又问自己的的小妾,小妾自然也回答邹忌比较帅。再之后,邹忌又问来访的客人这个问题,客人自然还是回答邹忌比较帅。

  一个成年男人,某天早上起床之后,忽然到处拉着人,问自己帅不帅,怎么看都有点中二的感觉。多亏了邹忌身边的人还算正常,要不然就邹忌这么搞事情,放到现代的话,估计得给他拉到医院精神科看看了。

  但是过了两天之后,那位徐公有事来找邹忌。邹忌看到他之后,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好像自己确实不如徐公长得帅。然后邹忌就开始琢磨:既然自己不如徐公帅,为啥身边的人都说还是自己比较帅呢?

  邹忌最后想了一圈,然后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觉得这些人要么是自己身边的人,要么有求于自己,所以才会说话。最后,邹忌就拿这个故事,去劝谏了一下当时在位的齐威王。而齐威王听了之后,也觉得邹忌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所以就往心里去了,后来更是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大家踊跃提意见。

  就这样,随着齐威王虚心纳谏,齐国的国力,很快就上了一个大台阶,成了列国之中的强国。

  很多人上学的时候,对这个故事可能是极为深恶痛绝。因为这篇课文在很多地方,是需要全文背诵的!而且课文本身还特别不容易背!所以很多人上学的时候,都曾经觉得邹忌这个人,实在是有点问题。

  你说你当时起床为啥要照镜子呢?邹忌当时要是没照镜子,或者他问他媳妇的时候,他媳妇来一句‘你上一边子去’!现代的学生们得省多少事?

  这当然只是一个玩笑。但是同时,玩笑之后,很多人长大之后,再去回顾这个故事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

  为啥邹忌只是照了下镜子,齐国就强大起来了呢?

  虽然这里面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按照书上的记载,齐国的强大,确实是从邹忌这次照镜子开始的。邹忌通过照镜子,得出了一个人生道理,然后拿这个道理去劝谏齐威王,所以齐威王就开始广开言路,重用贤明的大臣。

  这事看起来很合理,但是仔细想想,似乎又不太合理。

  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人,肯定都照过镜子,而且肯定也有很多人劝谏过君王。但是为啥邹忌的这次劝谏,效果就这么明显?为啥可以让齐国瞬间强大起来呢?

  实际上,语文课本当中给我展示的,只是邹忌劝谏齐王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讲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齐国强大起来的根本,其实并不是在于邹忌的这次劝谏,而是早就有了这个趋势。

  想要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开始说起。

  很多人都知道,齐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国,历史很长。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就曾经称霸天下,成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在齐桓公的时代,齐国就已经成了中原地区最强大的一个国家

  但是请注意,春秋时期的齐国,和战国时期的齐国,其实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在这期间,齐国内部改朝换代了。除了国号还是齐之外,其他所有的一切,其实都变了。

  简单来说,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衰落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到了春秋后期齐景公在位的时候,齐国虽然短暂复兴过一段时间,但是齐景公并没有压制国内的士大夫家族。所以这场齐国的复兴,反倒是让齐国内部的士大夫家族,实力更强了。

  所以后来,齐国内部的田氏家族,就异军突起,逐渐占领齐国高层的大多数位置,架空了齐国国君。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田氏家族更是彻底撕破了脸,干脆把齐国姜家的最后一位国君,流放到了一座小岛上,自己占领了整个齐国。

  就这样,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齐国内部成功改朝换代。在这之前,齐国的国君都姓姜,都是当年那位姜子牙的后人。但是在这次改朝换代之后,齐国的国君就姓田了,已经和姜子牙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这事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这件事,距离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件事的发生时间,中间其实只相差了三十多年而已。而当年放逐齐康公,彻底完成田氏代齐的人,就是齐威王的爷爷,田和。

  田和的一生,一直都在忙着篡位。在他之前,田家已经花了好几代人的时间,逐渐占领了齐国的所有权力位置。所以到了田和掌权之后,主要任务就是彻底把姜家从齐国清洗干净,并且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支持。

  前者,相对来说还算比较容易,因为有着之前几代田家人的努力,此时齐国内部早就大局已定。彻底清理掉姜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但是后者,可能要稍微麻烦一些。

  如果放到后世,一个家族已经完全占领了一个国家所有的高层位置,这时候其实就已经算是成功篡位了。但是放到战国时期,因为国家不止一个,就算在国内掌权,之后也必须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之后,才能算是真正立国。

  要不然,就算勉强篡位,其他国家不承认你,你也是名不正言不顺,根本没法开展外交工作。

  所以,田和在位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以田氏家主的名义,在对外开展外交工作。虽然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最终,田和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最后得到了几个主要诸侯国的认可。

  于是,公元前386年,在魏国的牵线之下,齐国终于得到了周王室的正式册封。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田氏齐国,正式开国了。而这位田和,也就成了后来历史上田氏齐国的‘齐太公’。

  然后,田氏齐国开国不到三年之后,田和就挂了。

  而田和去世之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接下来就是他的长子田剡继位。作为田氏齐国的第二位国君,田剡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因为在正史上,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他的史料记载!

  这显然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作为齐太公的长子,齐太公又不是英年早逝。所以,田剡即位的时候,年龄应该已经很大了,而且之前应该也接受过系统的培训,知道怎么去做一个国君。但有意思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史书上对于他的记载,基本上就是一片空白。

  我们只知道,田剡一共在位九年时间。但是这九年当中,田剡到底做了什么,史书上完全没有任何记载。当然,在这期间,齐国倒是有些动作。比如说和三晋开战,或者和燕国开战。但是这些战争,基本上都是最后以惨败收场。

  然后,九年之后,田剡就被自己的弟弟田午给干掉了。

  这个田午,就是后来那位齐威王他爸。

  提到田午这个名字,后世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没听说过。但提到他另外一个称呼,很多人可能就比较熟悉了。记不记得我们学过另外一篇课文,叫做《扁鹊见蔡桓公》?那里面的蔡桓公,指的就是这个田午。

  在正史上,田午的谥号叫做齐桓公,和春秋时期那位齐桓公重叠了。为了方便区分,所以后来大家就称呼他为蔡桓公。当然,这里的蔡,指的不是蔡国,而是因为当时春秋时期的蔡国,已经被齐国吞并了。而当时齐国的一个政治中心,就在上蔡地区,所以才把田午称之为蔡桓公。

  蔡桓公一共在位十八年的时间。这十八年当中,蔡桓公田午其实做了很多事情,企图让齐国崛起。这其中最有名的一项措施,就是蔡桓公在位期间,设立了一个叫‘稷下学宫’的学府。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在战国中后期更是孕育了大量的人才。

  比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李斯和韩非,就是这个学校教出来的。

  除了设立稷下学宫之外,这位蔡桓公在位期间,也在积极对外扩张。在蔡桓公在位的这十八年当中,其他国家也发生了很多事情。借着这些机会,蔡桓公这期间也做了很多事情。所以,到了蔡桓公在位后期的时候,齐国已经有了崛起的迹象了。

  简单来说,齐国在战国初期,在齐威王爷爷掌权的时候,改朝换代了。而他爷爷去世之后,到了齐威王他爹这一代,虽然经历了一场短暂的叛乱,但是并没有导致齐国大乱。而到了齐威王他爹掌权之后,又大力领导齐国进步,积攒了很厚实的一份家底。

  顺便说一句,在这期间,因为魏国不断衰落,而齐国这边又设立了稷下学宫。所以很多人才,都开始从魏国那边,转投到齐国这边。比如说邹忌、淳于髡等牛人,就都是在蔡桓公在位的时代,来到稷下学宫的,并且开始逐渐在齐国担任重要职位。

  齐威王即位之前,齐国的情况,大致就是如此。经过他家祖上的努力,此时的齐国,已经有了足够的起飞资本了。

  不过,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得先暂停一下,先不急着说接下来齐威王的故事。我们得先来说一下,之前齐威王他爷爷和他爹奋斗的时候,其他国家在干嘛?要不然我们很难理解,齐国当时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从齐威王他的爷爷上位掌权,到田氏齐国正式开国,再到那位蔡桓公掌权并且去世,这期间大概一共有四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四十多年里,中原地区的其他几个主要诸侯国,历史其实同样十分精彩。

  首先是三晋。就在齐威王他爷爷刚开始掌权的时候,三晋已经得到了周王室的正式册封。这标志着自此之后,春秋时代强大的晋国,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韩赵魏三国。

  而韩赵魏三国开国的同时,赵国和魏国,又开始对内进行了改革。实际上,早在三晋瓜分晋国之前,他们就已经早有准备,并且开始准备改革了。只不过,后来赵国的路走错了,而魏国的路走对了。

  魏国当时进行的这场改革,就是著名的李悝变法。经过变法之后,魏国彻底进入了封建国家的阶段,从制度上就领先了其他国家一大截。

  所以,在战国时代最初的几十年里,魏国迅速崛起,同时和韩赵两国组成了联盟。在那几十年里,三晋联盟基本上可以做到包打天下,谁都不是对手。

  但是后来,因为魏国越来越强,导致韩国和赵国,也开始忌惮魏国的强大了。而魏国这边,后来也想要吞并韩国和赵国,重现当年晋国的疆土。所以,到了之前那位齐太公爷爷申请开国的时候,魏国和赵国彻底闹掰了。同时,还是那一年,魏国当时在位的魏武侯,为了巩固自身权力,赶走了魏国最大的功臣吴起,而且还放了一个秦国的公子,回国内夺权。

  这两件事,都深刻影响了战国历史的走向。因为吴起离开魏国之后,就去了楚国,后来短短数年之内,就帮楚国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法,让楚国彻底追上了魏国。而那位回秦国的秦国公子,则是结束了秦国之前几十年的政治乱局。他就是历史上那位秦献公,也就是后来秦国进行变法的秦孝公他爹。

  这也是当时魏国要帮齐国说话,作为一个中间人,帮助田家联络周王室的原因。因为当时的魏国,急需和赵国开战,需要稳住齐国这边,避免自己两面受敌,所以才会主动提出,帮齐国的田家提出申请,向周王室争取册封。

  而等到齐威王他爹即位的时候,这时候的魏国,非但没有吃下赵国和韩国,反倒是落得一个四面树敌的局面。当时赵国和韩国,已经彻底和魏国翻脸,南方的楚国已经通过吴起的变法崛起,西边的秦国内部也恢复了稳定。所以这个时候的魏国,几乎是四面受压。能够给齐国这边施加的压力,自然就非常有限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之前那位蔡桓公在位的十八年里,齐国才能平稳发展。因为当时的齐国,东边是大海,西边就是韩赵魏三国。这两个方向,基本上都没什么压力。

  另外,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因为魏国首先变法,所以最开始的时候,魏国其实才是天下人才最向往的地方。但是后来,到了齐国设立稷下学宫的时候,这时候魏国常年打仗,国内不稳定。所以这个时候,魏国的大量人才,就开始逐渐离开了魏国,开始前往更稳定的齐国。

  这也是齐国能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当时三晋之中的赵国和韩国,情况其实也不咋地。赵国因为之前改革方向错了,所以发展空间一直有限。再加上魏国一直想吞并赵国,所以赵国这边,这几十年一直在衰落。

  至于韩国,韩国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而且地盘比较小,又临近周王室,所以韩国扩张的空间极为有限的。当时的韩国,一直在忙着向郑国那边扩张,主力都被郑国和南方的楚国给牵制住了,也没法给齐国施加什么压力。

  三晋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

  接下来,便是南方的楚国。

  楚国这边,情况当时也很复杂。楚国当年在春秋后期的时候,曾经差点被吴国灭国,吴国那边带头的,就是那位兵圣孙武。后来,楚国虽然在越国和秦国的帮助下,熬过了这次灭国危机,但国力大损肯定是难免的。

  所以,春秋末期的时候,吴越两国那边打得如火如荼,但是楚国却一直在养伤,基本没怎么参与那场吴越争霸。

  等到后来越国在争霸战争当中胜利之后,越国虽然称霸一时,但是自从勾践去世之后,越国也开始逐渐衰落了。恰好在这个时候,楚国的伤也养的差不多了,所以就再次开始在南方崛起。

  但问题是,就在楚国刚刚打算再度崛起的时候,中原那边,就出了三家分晋这么个事。紧接着,新分出来的魏国,又强的离谱!直接压着楚国打!

  直到后来,随着吴起从魏国出走,来到了楚国。楚国借助吴起的力量,完成了变法,这才终于直起腰来。但遗憾的是,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只搞了六年。然后就因为支持他的老楚王去世,导致吴起被其他楚国贵族清算了。

  所以,楚国当时进行了变法,但这次变法却不太彻底。不过,即便如此,楚国的军事力量,也瞬间变强了很多,所以就可以和魏国正面抗衡了。而楚国崛起之后,因为当时魏国最强,各国基本上是一致联手,共同对抗魏国。当时的齐国和楚国,处于一种半结盟的状态。所以齐国那边承受的压力,自然就更小了!

  再之后,便是西边的秦国。

  秦国的情况,也很有意思。在春秋后期,秦国因为始终无法对外扩张,所以内部矛盾越来越大。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整整六十年的时间,秦国高层乱的一塌糊涂。后世把这段时间,称之为‘四代乱政’。

  在这期间,秦国也曾经被魏国压着打。甚至于当年吴起还在魏国的时候,曾经拿五万魏国新兵,击溃了秦国五十万大军,差点把秦国给打崩了。

  直到田氏齐国正式开国的时候,魏国这边,放了那位秦国公子回去。而这位秦国公子回国之后,这才结束了这场内乱,这就是历史上的秦献公。而当齐国这边的蔡桓公努力的时候,秦国那边,秦献公也在大力收拢权力,整顿军队,并且和魏国开战。

  因为秦国的牵制,魏国那边,自然就更顾不上齐国这边了。

  至于北方的燕国,则是情况不明。不是指当时燕国没有动作,而是在正史上,除了记载当时燕国在位的国君是谁之外,对于当时燕国发生了什么,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这事要怪的话,其实得怪后来的秦始皇和项羽。因为秦始皇在位的时候,焚书坑儒,把六国各自的史书都给毁了。后来项羽入主咸阳之后,又把咸阳官方收藏的仅存的一些六国史书,又给毁了不少。

  所以,后世对先秦时期的历史了解,基本上都是秦国记载的历史。而燕国作为一个北方国家,本身和秦国的交流就比较少,和其他国家共同出场的戏份更少。这样一来,燕国的历史成为空白,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一件事我们可以知道:显然,当时的燕国,国力还是比较有限。至少,当时的燕国,无法对齐国施加太大的压力。

  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如此。而除了战国七雄之外,其他几个二流诸侯国,情况也不咋地。比如鲁国、宋国和越国,当时都在衰落。虽然他们的势力范围,和齐国接近。但是因为他们自身在衰落,所以也无法给齐国造成什么压力。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的齐国,周围邻居虽然很多,但是整体的外部环境,压力却并不算大。如此一来,那位蔡桓公在位期间,齐国自然就可以攒下更多的国力,为后来齐威王时代的起飞,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还有一个新的历史趋势:因为魏国和楚国,先后因为变法,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所以,当时几个主要的诸侯国,都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准备变法。

  这就为后来齐威王在位时期,几个主流国家的变法,埋下了一个伏笔。

  总之,齐威王即位之前,齐国和其他几个主要国家的情况,大致就是如此。公元前356年,随着那位蔡桓公打死不听扁鹊的话,这位蔡桓公终于挂了。尽管他在齐国的历史上,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后世绝大多数的人眼里,他只是那个不听医生治疗方案的呆子而已。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齐威王登基了。

  齐威王登基的时候,西方的秦国,已经轮到秦孝公在位了。而且,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秦孝公重用了商鞅,秦国开始进行商鞅变法。

  魏国那边,当时已经轮到了魏惠王在位。当时魏国把首都搬到了今天的河南开封地区,而且在魏惠王的大力支持下,那位出身鬼谷的庞涓,成为了魏国的军事主官,并且陷害了他的同学孙膑。

  楚国那边,此时正是兵强马壮,不断挑战魏国的霸主权威。韩国那边,当时已经吞并了郑国。但是同时,韩国当时也没进行变法。韩国要等到几年之后,才会重用著名的申不害,开启著名的申不害变法。

  在这种外部环境下,齐威王登基之后,首先要面对的,自然就是对内改革,以及对外挑战魏国的霸主权威了。

  这两件事,虽然每一件都不太容易。但是有着之前田家几代人的积攒家底,尤其是之前蔡桓公的努力,齐威王此时已经占据了先手。

  想变法,稷下学宫那边,有足够的人才;想和魏国争霸,齐国的国力也积攒的差不多了,而且还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围殴魏国。

  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就发生了邹忌面见齐威王的那一幕。

  在这之前,邹忌其实一直都在稷下学宫任职。虽然得到了一些齐国官方的职位,但是始终不高,所以之前在蔡桓公时代,邹忌也没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直到齐威王登基之后,邹忌发现,这位齐威王是个想做事的君王,而且也对人才也很渴望,所以才会去面见齐威王。

  而当时邹忌面见齐威王的时候,则是用弹琴引出治国的道理,以此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这事在历史上,叫做‘以鼓琴见威王’。而在这之后,齐威王因为特别赏识邹忌,认同邹忌的思想,所以仅仅几个月之后,就任命邹忌做了齐国的相国,全面负责齐国的改革工作。

  再之后,邹忌才拿着照镜子这个事,去劝说齐威王,所以就有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看过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邹忌当时到底照没照镜子,其实根本不重要!

  他只是需要一个故事,来给他的改革思路,开一个头,让齐威王认可他的思路而已。

  而接下来,随着齐威王认可了邹忌的改革思路,邹忌就开始大规模在齐国搞变法了。但遗憾的是,对于邹忌当时的改革方案,史书上基本上又没怎么记载。我们只是通过邹忌的这个故事,知道当时邹忌建立了一套人才管理制度,重用了很多人才,并且让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但这些事情,其实并不是一场改革的核心内容,而是几乎所有英明的君主,都会去做的事情。

  至于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和燕国那边的历史空白差不多。因为齐国在这段时间,和秦国那边的交流很少。所以秦国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能记载齐国变法,就已经不错了,自然不可能去记载齐国的详细变法内容。而到了秦朝开国之后,齐国的史书又被烧了,这段历史自然就被抹去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在几百年之前,齐国出了一个叫管仲的超级猛人!

  管仲生活的时代,虽然和齐威王差了几百年。但是当年管仲在世的时候,却给齐国制定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经济制度。最关键的是,管仲改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碰土地问题了。虽然当时管仲没有明确土地私有制,但也开始按照土地品质不同来征税,变相了认可了一部分的土地私有情况。

  所以,同样都是变法,秦国那边就需要大刀阔斧,把大部分的制度都给彻底改变才行。而齐国这边,只需要文火慢炖,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之上,稍作修改就可以了。因为改革过程没有那么激烈,故事性少一点,所以齐国的改革,在史书上的内容,自然也就很少了。

  另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邹忌虽然是坚持法家思想,但同为法家,邹忌和秦国的那位商鞅,以及韩国的申不害,他们坚持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秦国那边,商鞅主张‘依法治国’,所以喜欢制定完整的秦法;韩国那边,申不害认为应该‘以术治国’,也就是国君应该应用所谓的帝王之术,用各种手腕来管理国家;而齐国这边,邹忌则是更倾向于所谓的‘御人之法’。这种思想,可以从同时代的齐国法家思想家慎到的著作当中,看到一些痕迹。

  因为邹忌更倾向于主张以人治国,再加上齐国本身的制度,就已经很完善了。所以,邹忌主持的这场变法,最值得多说的地方,就是用人。于是我们读邹忌风齐王纳谏这个故事的时候,结尾就是齐威王重用了一大堆的人才,导致齐国国力大幅提升了。

  另外,在邹忌进行大规模变法期间,齐国的军事主官田忌,还从魏国那边,挖来了一个超级牛人孙膑。而孙膑到了齐国之后,就成了田忌最得力的助手。自此之后,在田忌和孙膑的加持之下,齐国的军事力量,一样也是瞬间暴增。

  所以,就在齐威王登基不过三年之后,齐国就趁着魏国进攻赵国的机会,直接进攻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主帅庞涓撤兵,最后大败魏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

  而桂陵之战结束十年之后,齐国又用了同样的办法,再次击败了魏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和之前桂陵之战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一次,齐国几乎团灭的魏国的精锐魏武卒。自此之后,魏国的军事力量暴跌。此后,秦国那边又开始大力进攻魏国,最后直接占领了魏国的河西地区。

  自此之后,魏国终于被彻底打压下去,昔日独霸天下的风光,再也没有了。而齐国这边,因为击败了魏国,反倒是成了新的顶尖强国。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马陵之战结束以后,因为邹忌和田忌之间,将相不和,导致田忌后来被迫离开了齐国。

  这事其实也是世事造就。首先,邹忌作为当时的齐国文臣领袖,田忌则是武官领袖,两人为了齐国第一大臣的地位,本身就相互对立。而且,马陵之战打完之后,田忌在齐国的声望,已经达到了顶点。就连孙膑,都劝田忌暂时先不要放弃兵权,干脆直接回国发动政变,自己独掌大权算了。

  只可惜田忌当时出于种种考虑,还是没听孙膑的话,选择放弃了兵权。而田忌放弃兵权之后,邹忌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是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所以在这之后,邹忌就在齐国散布消息,说田忌有想要造反的意思。

  于是,在这之后,田忌就只能逃离齐国,远赴楚国。而随着田忌离开,作为田忌助手的孙膑,自然也就只能离开。等到田忌和孙膑这对组合离开之后,齐国的军事力量,其实就已经隐隐下跌了一大截了。

  不得不说,这是齐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遗憾。

  当然,从邹忌的角度来说,他对田忌所做的这些事情,确实是在维护齐国的长治久安,没什么可指责的。因为当时田忌确实太过势大,而且也确实威胁到了齐王的地位。至于说孙膑和田忌的离开,虽然让齐国的军事力量削弱了不少。但此时的齐国,既然已经击败了魏国,成了新的顶级强国,这个结果,已经很好了。

  这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的背后,真实的历史进程。至于说邹忌当时到底照没照镜子,这事其实真不重要。因为那个故事,本来就只是他为了阐述自己策略的一个借口而已。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