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秦军在邯郸之战中大败,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2023-01-13 11:15:58

  战国时期,亦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有多种说法,而战国时期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邯郸之战中秦国为什么会失败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秦国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率领大军直扑邯郸,打算一鼓作气,灭掉赵国;秦王眼前的红人、丞相范雎在听了赵国使者苏代的劝告后,害怕白起功劳胜过自己,就劝说秦王撤兵;之后赵国食言,不愿意割地,秦王再次组织大军伐赵,赵国在楚国、魏国的帮助下,击败了秦军。

  苏代的巧言游说,秦王决意罢兵,错过了最佳时机。

  白起亲率大军围攻邯郸,以白起的声威和能力,攻下邯郸只是时间问题。赵国也看到了这一点,就派游说见长的苏代到秦国去,说服秦相范雎。苏代对范雎说:倘若白起灭了赵国,必定位居三公,到时候你怎么办?不如劝说秦王罢兵,赵国愿意割地求和。范雎想起和白起的仇恨,秦王的担忧,就答应去劝说秦王。

  秦王也有罢兵的想法。一是不愿看到白起功高震主,二是长平之战秦国损失严重,三是接受割地是当时的通行做法,基于以上三个原因,秦王就下令白起退兵。

  秦王的这一道命令,使得灭赵延迟了30多年,错失了最佳时机。长平之战后,赵国精锐尽失,国无战心,其他诸侯摄于秦国的淫威,不敢轻易出手帮忙,这正是秦军一鼓作气的最佳时机,可惜白白浪费了。等赵国缓过气来,诸侯看到了秦国的真面目后,畏惧之心大减,再想灭赵就难了。

  赵国众志成城,廉颇坚守城池,魏楚前来帮助。

  白起退兵后,赵国就不想割地给秦国了,秦王大怒,派遣大军再次伐赵。经过上一次的围攻,赵国已经看清了秦国的虚实,没有之前那么恐惧了,遂众志成城开始反击秦军。比方说,平原君赵胜,之前还偷税漏税,这次捐了很多钱财劳军,类似的平民、贵族还有很多。

  坚守邯郸的廉颇这次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将邯郸城防护的固若金汤,还时不时地在夜间派兵袭击秦营,秦军损失也不小,为此还换了一次大将(临阵换将,兵家大忌)。

  秦赵对峙期间,赵国也没闲着,向其他诸侯请救。楚国在毛遂的坚持下,派兵援助邯郸;魏国魏无忌偷得兵符,率领10万大军兵临邯郸城下,秦军在内外夹攻下,大败,被迫撤离。

  综上述所,秦军在邯郸之战中大败,主要原因是错失了一次良机,之后赵国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积极联合魏楚,才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庞涓算名将吗?——从历史视角解析其军事地位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将星璀璨,庞涓作为魏国名将活跃于历史舞台。关于他是否称得上名将,需结合其军事才能、战略表现及历史评价综合分析。  一、军事才能与实战表现  庞涓在魏国称霸中原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训练的魏武卒是当时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