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白起作为赫赫有名的杀神,为何被秦昭襄王赐死?
2022-12-15 11:18:27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他是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兵家”代表人物,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257年,一代杀神白起,拖着病重的身体,前往秦赵两国的战场前线。

  但是就在这位赫赫有名的杀神,还没走出咸阳地区的时候,一道新的命令就传来了。只不过,这次的命令,不是让白起带兵去打仗,而是给了他一柄剑,让他自尽。

  面对秦昭襄王送来的这柄剑,白起只能仰天长叹。白起这一生,虽然杀敌无数,留下了一个杀神的传说。但他到底还是一个将军,面对自己大王赐死的命令,他依然没有拒绝的权力。

  所以最终,白起只能长叹一声,然后拔剑自刎,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杀神,白起这一生,对于秦国的贡献,绝对是相当巨大的。如果没有白起,秦国想要统一天下,恐怕还要往后拖很久。在秦国统一天下的道路上,白起绝对是最大的功臣之一。

  既然如此,为何这位著名的杀神,最后却会落得一个被赐死的下场呢?

  白起被赐死这件事,其实还得从长平之战开始说起。

  作为历史上最有名的杀神,白起生活的时代比较特殊。白起所在的那个时代,秦国已经通过商鞅变法,彻底崛起,并且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耕战体系。但同时,当时的秦国,只是列强之一,还做不到一家独大。

  所以,白起这一代人,主要任务就是合纵连横,逐渐打服其他国家,然后让秦国成为唯一的那个超级大国。

  身为军人,合纵连横之类的事情,和白起没多大关系。白起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战场上战胜敌人,乃至重创敌人。所以,自白起出道开始,此后的二十多年里,白起在伊阙之战打残了韩魏两国;鄢郢之战打服了楚国;华阳之战再次重创韩魏两国。

  而在伊阙之战和鄢郢之战中间,东边的齐国,因为独吞宋国,引起了众怒,最后被其他几大强国同时围殴,然后一蹶不振。

  所以,在这几十年的混战之后,齐、楚、韩、魏这四个国家,先后被重创。至于北方的燕国,因为地处北地,受地理位置限制,也很难和秦国争锋。到了这个时候,列国之中唯一能和秦国较量的,就只剩下赵国了。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秦赵两国的大决战,长平之战爆发了。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秦国进攻韩国,给韩国打出了一块飞地,然后韩国把这块飞地给了赵国。赵国接收了这块地方之后,自然就和秦国对上了。

  两国对上之后,开始不断向前线增兵,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对峙。接下来的两年里,随着两国不断向前线增兵,两国前线已经屯兵过百万。到了这个时候,秦赵两国就算想和平收手,都很困难了。

  因为在这种局面下,秦国如果先退了,赵国很有可能会趁势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围殴秦国。而如果赵国退了,秦国则有可能趁机杀入赵国腹地。

  所以,在这场对峙战当中,两国只能不断增兵,不断消耗对方的补给。企图用自身国力,压垮对方。

  如此,两年之后,秦赵两国的后勤补给,其实都耗得差不多了。就在这个时候,秦国开始出手。秦国先是用外交手段,稳住其他国家,孤立赵国。同时,秦国又用离间计,迫使赵国临阵换帅,换上了年轻的赵括。

  而赵括上场之后,秦国则是悄悄派出白起,统领秦军继续作战。接下来,白起利用赵括贪功冒进的特点,给赵括布置了一个口袋阵,让赵括钻进了自己的口袋,彻底切断了赵国的补给线。此后,白起一口气围了赵军四十多天,终于把赵军逼得粮草彻底断绝,不得不投降了。

  不过,赵军投降之后,接下来,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出现在白起面前了。

  这四十万投降的赵国降卒,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从秦国的角度来说,最好的结果,自然就是把这四十万赵国精锐,全部收编,收为己用。这样一来,以后秦国就可以凭空多出四十万精锐,接下来说不定很快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但这个结果,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确实是不太可能实现的。首先。当时秦赵两国常年打仗,赵国人对秦国非常抵触。其次,这些赵国士兵的家人,都在赵国,他们不太可能真心归降。

  最关键的是,当时秦国这边的粮草,其实也不太够。当时秦国为了打赢长平之战,几乎是倾尽全国之力,才把足够的补给运到前线,支撑几十万秦军在前线对峙三年。如果这时候忽然又多了四十万赵军,跟着一起吃饭,巨大的补给压力,会把整个秦国彻底压死。

  所以,这时候的白起,就必须面对一个非常关键的选择:要么就把这四十万人,全都完好无损地放回赵国。但这样一来的话,这场长平之战,秦国就白打了,根本起不到重创赵国的效果。要么就把这四十万人全处理掉,这样就可以重创赵国。但同时,坑杀几十万降卒,这种事情又太过不人道。

  别看白起号称‘人屠’,之前也杀过近百万人。但那些人,都是在战场上被秦军消灭的,而不是投降之后被消灭的。

  这时候的白起,最希望得到的,就是秦昭襄王让他处决这四十万人的命令。这样一来,白起既能毫无顾忌地替秦国消灭隐患,也不用自己去背负这个滥杀降卒的骂名。

  但是结果,白起什么都没等到。或者说,他等来的,只是秦昭襄王让他自己处理这件事的命令。

  这也就意味着,秦昭襄王自己也不愿意背负滥杀降卒的骂名,他想让白起来承担这个骂名。

  虽然白起心里不太情愿,但出于秦国利益的考虑,白起最终还是选择承担了这个骂名。此后,白起直接下令,将这四十万赵国降卒,全部坑杀。同时,白起也准备指挥大军,直接进攻邯郸,打算一战灭了赵国。

  彻底消灭赵国,以后秦赵之间就不会再有战事,这样一来,白起也能给自己找到一个杀降的理由。

  但问题是,就在白起即将指挥大军,踏平邯郸的时候,秦昭襄王却忽然下令,让他撤兵!

  这个命令,让白起觉得莫名其妙。直到后来,白起才知道,秦昭襄王之所以让他撤兵,原因其实有很多。表面上的原因,是当时秦国自身的粮草,也已经耗尽了,根本不足以支撑白起再打邯郸。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当时秦国的丞相范雎,怕白起灭赵之后,功劳太大,地位超过他,所以才向秦昭襄王建议退兵。

  至于秦昭襄王到底是怎么想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秦昭襄王也担心,白起灭赵之后,功劳太大,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亦或者是当时秦国真的没有粮食了,确实不足以支撑白起继续打邯郸。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总之,当时秦昭襄王确实给白起下了这样一道命令。而白起得到命令之后,也不得不就此撤兵,失去了灭赵的机会。

  从白起的角度来说,这件事,其实是秦昭襄王对不起他。因为哪怕他不惜背负骂名,坑杀了那四十万赵军降卒,秦昭襄王依然没支持他灭赵。而秦昭襄王这边,自然也有自己的考虑。所以,自此之后,原本信任无间的君臣二人,就开始出现嫌隙了。

  这种嫌隙,其实已经注定,白起接下来很难会善终。因为白起功劳太大,实在是功高震主。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是进一步加深了君臣之间的嫌隙。

  按照之前秦赵两国的谈判条件,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虽然可以撤兵,但赵国要给秦国一块地盘。可是当秦国真的撤退之后,赵国却变卦了。当时的赵国,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不但迅速重新组织了防御,而且还从其他国家搬来了援兵。

  等到这些都布置完以后,赵国立马翻脸了,根本不肯再给秦国土地。

  此时的秦昭襄王,自然是勃然大怒,当即下令,让秦国大军再次出征,进攻赵国。谁都看得出来,虽然此时秦国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之后,粮草补给再次充足起来,可是赵国那边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帮助。这样算下来,此时进攻赵国,其实并不是一个好机会,还不如之前让白起接着打呢!

  可是秦昭襄王作为秦王,自然是一言九鼎。他既然下令了,那秦国大军自然就只能出动了。但是秦国大军出动之后,作为主帅的白起,却称病不出。

  对此,后世其实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说,白起是故意装病的。知道这场仗他去打了之后,必败无疑,所以不愿意去打。也有人说,白起确实是病了,自长平一战结束之后,这位秦国杀神的心气就崩了,所以就开始重病缠身。

  白起到底是不是真的病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秦昭襄王眼里,白起这么做,就是和他对着干!就是在嘲讽他的昏庸无能!

  如果此时秦军在前线打赢了,或许秦昭襄王还能放白起一马。因为只要秦军在前线胜利了,秦昭襄王就能证明,秦国能打赢那几场大战,不是因为白起多牛,而是因为他这个秦王领导有方。但可惜的是,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秦军虽然一口气打到了赵国首都邯郸,但是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抵抗,同时又被其他国家的军队围殴,损失惨重。

  如此,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秦昭襄王再次去找白起,强行让他去前线领兵。而这一次,面对秦昭襄王的强行下令,白起也不能拒绝,只能赶往前线。但同时,白起上路之后,走得异常缓慢,根本没有想去前线打仗的意思。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秦昭襄王最终决定,直接赐死了白起。而白起收到赐死的命令之后,纵然心有不甘,但他身边没有军队,也没法反抗,所以只能自尽了。

  这就是白起被赐死的整个过程。

  那么,从秦昭襄王的角度出发,白起除了抗命不尊这条死罪之外,到底还有什么罪名呢?为什么秦昭襄王就不能让这位立过大功的秦国杀神,安享晚年呢?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我们就会发现,白起其实至少有四条死罪,每一条几乎都是‘罪无可赦’。

  首先,白起的第一条死罪,就是功高盖主。山东六国,白起一个人就打残了四个国家,而且还差点灭了赵国。如果后来的邯郸之战,秦国胜了,或许还可以证明一下,白起的战绩,只是因为秦国的强大,而不是因为他个人的强大。

  但问题是,邯郸之战,秦国偏偏败了,而且损失惨重。

  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战之后,所有秦国人都会认为,之前这几十年当中,秦国之所以战无不胜,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位英明的秦王,而是因为秦国有白起这样一位战神!这样一来,白起的声望会骤然提升,再加上他在军中的声望,白起绝对有能力威胁到秦国的国君。

  功高盖主,这是白起最大的原罪。

  其次,白起的第二条死罪,就在于当时秦昭襄王的年龄太大了。如果单纯是功高盖主,秦昭襄王或许也未必就会那么忌惮。毕竟,秦昭襄王本人,确实很强。哪怕遇上白起这样的绝世名将,他也能很好地控制朝堂,白起很难威胁到他的王位。

  但同时,当时的秦昭襄王,已经69岁高龄了!在战国时期,这已经算是很罕见的长寿了。所以,就算是秦昭襄王本人,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秦昭襄王虽然寿命很长,但他却只有两个儿子。而且在赐死白起十年之前,秦昭襄王的长子,已经去世了。所以在这之后,秦昭襄王只能立自己的次子做继承人,这个次子,就是后来的秦孝文王,也就是秦始皇他爷爷。

  在正史上,这位秦孝文王是直到他哥哥去世之后,才被立为继承人的。这也就意味着,之前他没有被当做继承人来培养。而且在史书上,这位秦孝文王早年的经历,也是一片空白,基本上没什么功劳可言。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秦昭襄王去世,秦孝文王即位。如果这时候白起还在的话,那秦孝文王很有可能根本压不住白起。另外,当时的秦孝文王,虽然还是储君,但年龄也已经很大了,而且身体还不太好。从秦昭襄王的角度来看,秦昭襄王其实更担心,自己这个儿子,死在自己前面。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秦昭襄王的担心是对的。就在他去世一年之后,秦孝文王就去世了,儿子只比父亲多活了一年。

  那如果儿子先走一步,秦昭襄王只能立孙子做继承人的情况下,白起又活着,这个局面,恐怕就太可怕了。

  白起的第三条死罪,则是他的私交。据史书记载,白起和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关系非常好。而在秦昭襄王的母亲去世之前,秦昭襄王曾经一度被架空,朝堂上的很多权力,都被他的母亲宣太后,以及这个魏冉把持。直到后来,秦昭襄王重用了范雎之后,才改变了这种格局。

  虽然在之前的朝堂斗争当中,白起一直没有参与。就算秦昭襄王驱逐魏冉的时候,白起也没有多说什么。但谁又能保证,秦昭襄王去世之后,白起不会因为这层关系,联合秦国的芈姓外戚,一起夺权呢?

  除此之外,白起的第四条死罪,则是他在长平之战当中,坑杀四十万降卒的‘壮举’。虽然白起当时坑杀这些赵国降卒,是替秦昭襄王背锅,也是为秦国做贡献。但以当时的局面来看,秦国此时已经在赵国陷入了泥潭。如果杀了白起,说不定就能把锅彻底甩到白起头上,让赵国百姓的抵抗力度弱一些,或许前方的秦军就能打赢了。

  杀了白起,平息赵国那边的舆论和怒火,似乎也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这四条死罪,每一条都能直接要了白起的性命。而当这四条死罪,叠加在一起的时候,秦昭襄王选择直接赐死白起,自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这就是白起被赐死的真相。

  说到底,还是因为白起功劳太大,已经到了功无可封的地步了。如果白起之前没有和秦昭襄王产生嫌隙,或许秦昭襄王还会让他善终。可是既然嫌隙已生,秦昭襄王为了秦国的稳定,自然就只能赐死白起了。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孙尚香:历史的真相与传说的融合

  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孙尚香这个名字往往与英雄、战争和爱情紧密相连。她是东汉末年东吴君主孙权的妹妹,也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妻子。然而,关于她的真实身份和生平,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探讨正史中的孙尚香是否真的是刘备的妻子,并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