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黄巢起义有何意义?造成哪些影响?
2022-12-07 11:52:06

  黄巢,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大齐开国皇帝,拉开了唐朝覆灭序幕。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来征战,惹人关注的从来都是奇谋猛将,殊不知任何一场战争从决定开战就一定是始于地理,所有的战略战术都将围绕地理这个人力难以征服的因素展开。大唐晚期藩镇割据,中央政府凭借关中地利与天下藩镇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平衡,如果不出意外,这种平衡还会继续下去,直到一个书生的出现。

  大唐晚期,中央政府的财政、政治、军事全面崩溃,得益于中央政府的关中地利和中原碎片化的各个藩镇。此时的天下仿佛回到了春秋时期,唐王朝就像当年的东周皇室,但是区别在于唐朝占据关中,中央军和关中地利让中央政府依旧具备较强的号召力。天下各势力在此刻陷入平衡中,而打破平衡的外力正在酝酿。

  千年前的游击战大师

  公元874年,一位叫王仙芝的私盐贩子在山东借助饥荒开始扯旗造反并接纳了一个叫黄巢的书生。起义初始的探索阶段两人主要在山东西部活动,而唐中央政府调集了五路节度使军队镇压,在沂州城义军大败。王、黄二人却在败军中逃出生天,在沂州会战中二人深刻的意识到农民军和正规军的差距,于是二人调整了思路,决定在更大范围的地区中继续领导起义,而更大的范围让他们有空间去躲避唐军的围剿。

  两人进入河南、荆襄一带活动,河南的富庶和荆襄的地形,让他们划时代的研究出了“游击战”战术。得益于唐朝的藩镇局面,各藩镇军队不方便也不愿意跨界打击,藩镇间甚至玩起了“驱虎吞狼“之计,有意识地将起义军驱赶到相互不对付的其他藩镇地界上。而在夹缝中的王、黄二人如鱼得水,对游击战战法逐渐熟练,义军声势渐大,甚至威胁到了唐朝东都洛阳。

  对此,唐中央政府第一次对义军感到了无力,开始考虑封赏和招降二人。王仙芝对此持开放态度,而黄巢则是坚决的反对。二人的矛盾导致王、黄分家,黄巢带部众回到山东建立根据地,而王仙芝则在湖北中西部建立根据地。

  黄巢是更彻底的游击战大师,因此他虽在山东建立根据地,但一直流串在山东、河南、湖北东部的广袤大地上,攻掠州县只为掠夺,来去如风。而希望增加和唐政府谈判筹码的王仙芝则攻陷了荆襄重镇鄂州(武昌),并盘踞于此与唐政府边打边谈。

  此时,两人的命运产生剧变,动起来的黄巢依旧让唐政府头疼,而静下来的王仙芝成为唐廷重点打击对象,在唐政府的屡次打击下,王仙芝兵力渐弱,唐政府也熄了招安之心,改为武力镇压,最终王仙芝在湖北黄梅县兵败被杀。

  黄巢的万里跃进

  王仙芝死后,独木难支的黄巢也被击溃。但是绵延数年的王、黄起义彻底摧毁了中央政府本就弱不禁风的财政。无力继续组织大规模围剿的唐政府只能听任各藩镇各自为政的镇压,好在黄巢此时也仅剩数千残部。

  在唐政府临近崩溃时,黄巢也筋疲力尽,无力再战,此时双方都在咬牙,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黄巢决定以退为进,继续扩大他的流串范围,他率军南下,渡过长江,向江西上饶的山区进发。在上饶黄巢企图通过劫掠绍兴一带,获得补给,从而支撑他在上饶建立根据地,然而他一次又一次输给了唐镇海节度使高骈。而黄巢此时也意识到了在这里,唐政府影响力依旧很大,他依然无法抗衡,于是他决定从上饶翻越武夷山到达福建,而高骈的穷追不舍,让黄巢不得不继续南下,进入了广东,离开了高骈的辖区。

  依唐律,节度使兵马不可私自跨界,高骈在向朝廷申请跨界追击被不准后,只得黯然罢兵。进入广东的黄巢势力持续壮大并围了广州城。黄巢做梦也想不到与北方万里之隔的广州,竟然如此富庶,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光这些异邦商人在广州就聚集了十余万,黄巢更想不到的是如此富庶之地却如此脆弱,被他轻易攻破,进入广州后,为犒赏陪伴他万里之遥的将士们,黄巢军开始了一场大洗劫,他们掠夺了广州所有的财富,杀死了每一个看到的外国人。

  在广州黄巢获得了宝贵的修养,他的元气正在恢复,而唐政府却依旧还是老样子。此时东山再起的黄巢开始从广州出发,他要北伐!

  这次北伐,黄巢并没有选择来到广东的路,因为那里有高骈。黄巢选择了从广州沿珠江和漓江直上,战术上依旧是游击战法,攻城只为劫掠。攻克了桂林后继续北上顺湘江到达潭州(湖南长沙),并进一步攻占荆州。但在襄阳大败,黄巢又继续开始了在各个节度使之间流串的游击战,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那就是他最大的敌人高骈的弱点,而这个弱点不止可以击败高骈,甚至还有唐政府。那就是高骈的私心,由于之前击溃黄巢有功,高骈成为唐政府在东南最高军事统帅,他权力更大,也更防范其他节度使和他争功,针对这一点,黄巢通过诈降的方式,诱骗高骈遣散了各路围剿军,之后他出尔反尔反戈一击击溃了高骈的大将张潾,并顺势冲过了高骈的防区,进入两淮,自知闯下大祸的高骈此时乱了方寸,不思追击黄巢,反而因为担心唐廷责难,采取了保存实力,拥兵自重的方式。就这样黄巢顺利跳出了唐军主力的围剿圈,而茫茫北方,再无唐军能够威胁他了。

  而唐政府再无财力支撑在更广袤的北方再一次围剿黄巢了,接下来黄巢顺利攻占了东都洛阳、潼关和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动则生、静则死,黄巢的划时代战略

  然而,攻占长安建立政权后的黄巢突然间也陷入了和当年王仙芝同样的境遇,他用游击战拖垮了唐朝财政,用运动战甩开了唐军主力军团,可攻占长安后,他发现失去机动性的自己成为“瓮中之鳖”。

  运动战可以“就食于敌”,通过劫掠解决供给。但一旦停下来就需要在固有的地盘上解决给养。而唐中央政府都无法解决的问题,难道黄巢可以吗?同时黄巢建立政权后,大唐的藩镇们发现这是一次机会,一次他们崛起取代唐朝的机会,于是纷纷高举勤王大旗,一边攻击黄巢、一边扩充着自己的地盘。

  在多重打击之下,游击专家黄巢被迫陷入的笨拙的守城战,对内无法解决粮草给养,对外却又无法在正面战场击败唐军,在内外压力之下,黄巢终于决定放弃一切,回到他的游击战中。但是通过黄巢称帝事件,唐政府对藩镇最后的掌控力也丧失了,原来黄巢在各藩镇结合地带游击的战术彻底失灵了,加之天子黄巢和原来的草寇黄巢,其项上人头的价值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在各藩镇全力围剿下,黄巢在河南兵败、被围、身死。

  黄巢充满争议的一生结束了,但是他亲身参与了华夏的一个重大变局,并给后世留下了一套划时代的”起义战略“。

  这个变局就是统一王朝的首都从易守难攻之地逐渐转向经济中心,而唐到宋就是这种趋势的强化时代,从秦汉到盛唐这一千年年间,统一王朝的首都一般首选长安,备选洛阳。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发展极不均衡,生产力也极端低下,战争通常都会借助地理上的战略枢纽,通过固守城池,在相持阶段中找机会,所以首都的安全是第一考虑点。

  而随着中原大地的极速开发,东方大地迅速崛起,唐之后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等地纷纷崛起,成为国家首都的首选,因为他们距离经济中心更近。而黄巢在广大的中国东部大流窜中,由于东部缺乏高大完整的山系阻隔,义军在东部流窜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前人,这让后来人发现了立都西部的虽足够安全,但经济中心与后勤中心在东部,如果东部发生叛乱困守西部高地,也只是慢性死亡。因此后世朝代基本放弃关中,建都东部,而在缺乏形胜之地的东部,野战取代攻城战成为主流。

  动则生、静则死,是黄巢给后世所有起义者的一个启示。黄巢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中国国内防守的脆弱性,并确立了一种游击作战的风格,即当中央政权衰弱时,以快速行军为基础,不断寻找中央政府的薄弱区,攻城略地并快速转换阵地,直到中央政府在军事和财政上被拖垮。而在这个过程中运动战相比守城战,更适合实力弱小的起义者,后来李自成、中国工农红军都借鉴了黄巢对于机动战的理解并获得了成功。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