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濮阳兴:东吴末代丞相的权力浮沉与悲剧终章
2025-10-20 11:23:17

作为三国时期东吴政权末代丞相,濮阳兴的人生轨迹堪称一部权力博弈的教科书。他凭借家族背景与政治才干跻身东吴核心,却因决策失误与站队错误,最终沦为孙皓暴政的牺牲品。其经历折射出东吴后期政治生态的混乱,也为后世留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深刻警示。

一、仕途崛起:从地方官到中枢重臣

濮阳兴出身陈留名门,其父濮阳逸为避战乱南迁江东,官至长沙太守。他自幼以才学闻名,孙权时期任上虞县令,后升任尚书左曹、五官中郎将,并作为使者出访蜀汉巩固吴蜀联盟。这一时期,他展现出卓越的外交与行政能力,为后续仕途奠定基础。

258年,孙休即位后,濮阳兴因与孙休私交深厚被迅速提拔,历任太常、卫将军,封外黄侯,执掌军国大权。262年,他更升任丞相,与左将军张布形成权力同盟,成为东吴末年最具影响力的政治集团之一。

二、决策失误:丹杨湖田工程引发的民怨

濮阳兴的政治生涯转折点始于260年的丹杨湖田工程。都尉严密提议围湖垦田,筑浦里塘以扩充粮仓。尽管百官以“费工耗财、难以成功”为由反对,濮阳兴却为彰显政绩强行推动。他征调数万士兵与百姓参与施工,导致“士卒死者相望,或自杀以逃役”,百姓怨声载道。

这项工程不仅未能实现预期收益,反而耗尽东吴国力,成为其执政能力的首道裂痕。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其“虑不经国”,直言这项决策暴露了他缺乏战略眼光与民生关怀的缺陷。

三、权力博弈:迎立孙皓的致命选择

264年,孙休病危时托孤于濮阳兴,握其手指向太子以明遗志。然而,面对蜀汉灭亡、交趾叛乱的危局,濮阳兴与张布在左典军万彧的劝说下,以“国家需长君”为由废黜孙休幼子,迎立乌程侯孙皓。

这一决策看似稳定了政局,实则埋下杀身之祸。孙皓即位初期伪装贤明,不久便暴露暴虐本性:他沉迷酒色、滥杀大臣,东吴上下陷入恐怖统治。濮阳兴与张布私下悔恨,却被万彧告发。孙皓以“追悔前事”为由,将二人流放广州并途中诛杀,更夷灭其三族。

四、历史评价:能力与德行的失衡

后世对濮阳兴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

能力认可:他早期展现的行政才能与外交手腕,证明其具备入主中枢的资质。

道德批判:陈寿斥其“协张布之邪,纳万彧之说”,认为他缺乏丞相应有的政治操守;陆凯则以“国将亡家贵无用”暗讽其投机行为。

现实警示:濮阳兴的悲剧源于对权力的过度追逐与对局势的误判。他试图通过迎立孙皓巩固地位,却未料到对方是比孙綝更危险的暴君。

五、时代缩影:东吴末年的政治溃败

濮阳兴的沉浮,实为东吴后期政治生态的缩影:

人才断层:自陆逊、顾雍等贤相去世后,东吴中枢缺乏战略级人才,濮阳兴等中层官员被推上历史舞台。

派系斗争:他与张布的结盟,以及万彧的谗言,暴露出东吴内部山头林立、互相倾轧的乱象。

君主昏聩:孙皓的暴政加速了政权崩溃,而濮阳兴等臣子的短视行为,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