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萧嵩为何能胜任边疆事务:军事才能、用人智慧与战略远见的综合体现
2025-08-04 17:07:50

唐玄宗开元年间,西北边疆局势动荡,吐蕃频繁侵扰河西走廊,回纥部族亦蠢蠢欲动。在此危局中,萧嵩兵部尚书身份临危受命,出任河西节度使,仅用两年时间便扭转战局,将吐蕃势力逼退至青海以西。这位被后世称为“无能之能臣”的宰相,其边疆治理能力实则远超表象。

一、军事才能:从战术创新到战役指挥的全面掌控

萧嵩的军事才能首先体现在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上。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率军突袭瓜州,生擒刺史田元献,并掳掠王君毚之父以逼降。此役暴露出唐军防御体系的致命弱点:河西走廊战略要地瓜州失守,导致整个陇右防线门户洞开。萧嵩到任后,立即采取三步策略:

修筑堡垒,巩固防线:他命张守珪为瓜州刺史,组织军民重建被毁城墙,并加固沙州、常乐县等前沿据点,形成纵深防御体系。

以攻为守,主动出击:次年秋,吐蕃再次集结大军进攻甘州。萧嵩派遣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率4000强弩手,在祁连城下设伏。此战中,唐军利用地形优势,以弩阵压制吐蕃骑兵冲锋,自晨至暮反复拉锯,最终斩杀吐蕃副将一人,迫使其溃退山谷。

心理战与反间计结合:针对悉诺逻恭禄在吐蕃军中的威望,萧嵩散布其“与唐军私通”的谣言,成功诱使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将其召回诛杀。此计直接导致吐蕃军心动摇,次年进攻势头明显减弱。

这些战术创新与战役指挥的成功,使萧嵩在开元十七年(729年)被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正式进入宰相行列。唐玄宗在捷报传至长安时,甚至亲自在殿前击鼓庆贺,足见对其军事才能的认可。

二、用人智慧:构建“将才—幕僚—地方”三位一体治理体系

萧嵩的边疆治理能力,更体现在其卓越的用人智慧上。他深知,仅凭个人军事才能难以长期稳定边疆,必须构建一套高效的治理体系:

提拔基层将领:他力排众议,破格提拔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张守珪到任后,不仅迅速修复城墙,还通过“空城计”智退吐蕃大军,更组织百姓恢复生产,使瓜州“士农工商务归旧业”。这种“军事防御+经济恢复”的治理模式,为后续反击奠定了基础。

重用幕僚团队:萧嵩奏请唐玄宗,将刑部员外郎裴宽、王君毚原判官牛仙客、郭虚己等人才调入幕府,分别掌管军政、粮草与情报。其中,牛仙客后来成为唐玄宗时期著名的理财能手,其“积谷储粮”策略为唐军提供了持久作战的物资保障。

协调地方势力:他通过联姻巩固与地方豪强的关系。其子萧衡娶唐玄宗之女新昌公主,形成“皇权—将门—地方”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政治联姻不仅增强了边疆治理的合法性,还为后续军事行动争取了地方支持。

萧嵩的用人策略,使河西节度使府成为开元年间人才最密集的军事机构之一。据《唐会要》记载,其幕府中“文武兼备者逾百人”,为唐军在西北的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战略远见:从“守疆”到“拓疆”的思维跃迁

萧嵩的边疆治理思想,超越了单纯的防御思维,体现出“以战促和、以和固边”的战略远见:

主动塑造战场态势:他未满足于被动防御,而是通过修筑堡垒、屯田练兵,将河西走廊转化为进攻基地。开元十八年(730年),唐军在祁连城大捷后,萧嵩立即奏请唐玄宗,以张志亮为陇右节度使,沿青海湖向西推进,形成对吐蕃的夹击之势。

分化瓦解对手:针对吐蕃与回纥的联盟,萧嵩利用悉诺逻恭禄事件,成功离间吐蕃赞普与军事贵族的关系。同时,他通过“互市”政策,向回纥部族输送铁器、茶叶等物资,削弱其与吐蕃的合作基础。

经济与军事结合:他推行“军屯结合”政策,在河西走廊广设屯田,使唐军“粮草自给,无需转输”。这种经济自足模式,不仅减轻了中央财政负担,还为长期作战提供了物质保障。

萧嵩的战略思维,使唐军在开元年间对吐蕃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主动。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军已控制“自河西九曲至积石军”的广大区域,吐蕃被迫转入防御。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休为何轻信周鲂:一场精心策划的情报战与人性博弈

  公元228年,曹魏征东大将军曹休率十万精锐深入皖城,却陷入东吴陆逊的伏击圈,损兵万余、车乘尽失。这场惨败的导火索,竟是东吴鄱阳太守周鲂的一封诈降信与一幕断发谢罪的苦肉计。曹休作为曹魏宗室重臣、曹操口中的千里驹,为何会轻易相信敌国将领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