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徐敬猷:扬州兵变中的悲剧配角
2025-10-29 10:14:56

在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徐敬猷或许并非最耀眼的存在,但他却因随兄长徐敬业发动扬州兵变,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出身名门的大臣,在政治的风云变幻中,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名门之后,仕途波折

徐敬猷出身于唐朝开国名将李勣(后赐姓李)家族,是李勣之孙、李震之子。凭借着家族的门荫,他得以入仕为官,担任盩厔县令。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唐中宗李显即位后,因事免官,这一变故让他的政治生涯遭遇了重大挫折。此时的唐朝,政治局势波谲云诡,武则天大权独揽,废中宗李显,立睿宗李旦,唐宗室人人自危,人心怨愤。在这样的背景下,徐敬猷的命运也与家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扬州聚义,起兵反武

光宅元年(684 年),徐敬猷的兄长徐敬业因贪污被贬为柳州司马。在谪迁途中,徐敬业途径扬州,遇到了同样遭遇贬谪的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人。这些官场失意之士,各自因失去官职而心怀不满,于是聚集在一起,阴谋作乱。他们以匡扶中宗李显复位为号召,发动了扬州兵变。徐敬猷毫不犹豫地跟随兄长,投身到了这场反武的起义之中。

徐敬业在扬州设置三府署,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任命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李宗臣、薛仲璋为左、右司马,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短短十来日,便聚集了士兵十余万人。骆宾王还为他撰写了讨武氏檄文,文中言辞激烈,直指武则天“包藏祸心,窃窥神器”,号召天下人加入讨伐武则天的队伍。这一檄文散布于各地,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许多对武则天夺权不满的人纷纷响应。

兵败身死,悲剧落幕

在兵变过程中,徐敬业听从薛仲璋的建议,南攻润州,并让徐敬猷屯兵淮阴。然而,这一战略决策却成为了兵变失败的伏笔。武则天迅速做出反应,任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讨伐叛军。同时,又任命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切断徐敬业的后路。

李孝逸进军至淮阴,与徐敬猷的军队展开激战。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官军,徐敬猷的军队逐渐处于劣势。尽管他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大败而走,只身逃亡。而徐敬业在润州也未能取得胜利,回军抵抗唐军时,在下阿溪与李孝逸展开决战。起初,叛军与部分唐军交战获得了一些胜利,这让李孝逸一度按兵不动。但在部下的劝说下,李孝逸重新振作,领兵进攻。他采用火攻的战术,乘风纵火,大败徐敬业。

徐敬业兵败后,率残部退至海陵(今江苏泰州市),计划渡海逃亡高丽。然而,天不遂人愿,他们因东北风受阻。就在此时,部将王那相突然倒戈,趁徐敬业熟睡之际将其杀害,并砍杀徐敬猷和骆宾王,带着三人的首级向官军投降。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徐敬业叛乱的失败,徐敬猷也在这场政治风暴中结束了自己短暂而悲剧的一生。

徐敬猷的一生,是唐朝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他出身名门,却因政治局势的变化而陷入困境;他跟随兄长起兵反武,本怀着匡扶李唐的壮志,却最终因战略失误和内部叛变而失败。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让我们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