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姜维承志北伐,诸葛瞻缘何反对?——蜀汉末年的战略之争与权力博弈
2025-10-29 09:59:48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将“兴复汉室”的未竟之志托付给姜维。这位降将出身的军事家,在诸葛亮去世后主导了十一次北伐,试图以攻代守延续蜀汉国祚。然而,丞相之子诸葛瞻却在景耀五年(262年)上书弹劾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甚至建议以右将军阎宇取代其兵权。这场看似矛盾的权力博弈,实则是蜀汉末年战略路线、政治生态与国力现实的激烈碰撞。

一、战略分歧:北伐的“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

诸葛亮生前五次北伐,虽未实现“克复中原”的目标,却确立了“以攻为守”的国策。这一战略的核心逻辑在于:蜀汉地处益州,人口仅百万,与曹魏的千万人口形成悬殊对比,唯有通过外线作战转移内部矛盾,同时以军事行动彰显汉室正统性,压制益州本土豪强的反抗。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完全继承了这一战略逻辑。他在洮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魏军四万,证明北伐仍具备战术可行性。

然而,诸葛瞻的反对并非无的放矢。蜀汉后期,国力已近枯竭:姜维每次北伐需动员数万大军,消耗粮草数十万斛,而蜀汉全年赋税收入不过百万斛。256年段谷之战的惨败,直接导致蜀汉损失精锐万人,相当于全国常备军的五分之一。诸葛瞻在弹劾奏表中直言:“国内疲弊,百姓面有菜色”,这种民生困境与诸葛亮时期“民不知兵”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

二、政治博弈:降将的“军功政治”与士族的“守成思维”

姜维的北伐动力,除了战略考量,更包含深刻的政治逻辑。作为魏国降将,他在蜀汉朝堂缺乏根基,唯有通过军功巩固地位。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均限制其兵力(费祎时期姜维统兵不过万),直到253年费祎遇刺,姜维才得以全面掌权。这种“以战养权”的模式,使其北伐兼具军事与政治双重目标。

诸葛瞻的反对则代表士族集团的守成思维。他虽贵为丞相之子,但军事才能平庸,绵竹之战因拒绝黄崇“据险而守”的建议,导致全军覆没。这种能力缺陷使其更依赖政治手段维护地位:他通过联姻刘禅女儿、兼任尚书仆射等职,构建了以董厥、樊建为核心的士族官僚体系。弹劾姜维的奏表,本质是士族集团对“军功派”的权力制衡。

三、权力制衡:宦官的“暗线操作”与朝堂的“路线之争”

诸葛瞻与姜维的矛盾,还暗含宦官黄皓的推波助澜。黄皓作为刘禅宠臣,长期干预朝政,其政治诉求与姜维的北伐路线存在根本冲突:姜维主张“外战转内忧”,通过北伐凝聚人心;黄皓则推行“内治稳政权”,通过排除异己巩固权力。262年,黄皓曾指使亲信向刘禅进谗言,称姜维“久在陇西,恐生异志”,而诸葛瞻的弹劾奏表恰好与黄皓集团形成呼应。

这种权力博弈在绵竹之战后达到高潮。姜维因避祸沓中,导致汉中防御空虚,最终被邓艾偷袭成都。而诸葛瞻在战前虽痛斥“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但其战略失误(放弃山险而战平原)直接导致蜀汉灭亡。这种矛盾的结局,暴露了蜀汉末年“战略分裂”与“政治内耗”的致命缺陷。

四、历史回响:北伐的“延续性”与“透支性”

从战略层面看,姜维的北伐并非完全失败。洮西之战、狄道之战等胜利,曾短暂扭转战略态势,甚至迫使曹魏“关中虚耗,民不堪命”。但蜀汉的国力终究无法支撑长期战争:263年蜀汉灭亡时,国库存粮仅够支持三个月,而曹魏的储备足够十年之用。这种“以小搏大”的赌博式战略,最终因资源耗尽而破产。

诸葛瞻的反对虽含私心,却揭示了蜀汉末年的现实困境:当北伐从“战略选择”变为“政治惯性”,当军功集团与士族集团的矛盾超越国力承受极限,蜀汉的灭亡便成为必然。正如谯周在《仇国论》中所言:“夫民疲则必骚,骚则必乱”,这种对民生底线的忽视,最终葬送了刘备集团苦心经营的基业。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