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南宋浙东事功之学的双峰并峙
2025-09-23 17:12:44

南宋时期,浙东地区涌现出两大学术流派——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二者以“事功”为核心,共同构建了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立的学术格局。尽管同属浙东事功学派,二者在思想渊源、学术主张与实践路径上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既反映了浙东学术的多元性,也折射出南宋社会变革的深层需求。

一、思想渊源:地域文化与学术传承的差异

永康学派以婺州永康(今浙江金华永康市)为中心,代表人物陈亮(龙川先生)并无明确的师承脉络,其学术思想更多源于对现实的批判性思考。陈亮出身寒门,早年目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积贫积弱的现实,痛感“道学空谈性命”的弊端,遂以“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为纲领,强调儒家学说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其弟子喻偘、喻南强、倪朴等人多来自底层,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例如倪朴著《舆地会元志》,系统分析全国山川险要与户口虚实,为抗金战略提供地理依据。

永嘉学派则发轫于温州地区,其学术脉络可追溯至北宋“皇祐三先生”(王开祖、丁昌期、林石)与“元丰九先生”(周行己等九人将洛学、关学传入温州)。南宋时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学者将永嘉之学系统化,形成以“道在物中”“义利并举”为核心的事功哲学。叶适作为集大成者,提出“物之所在,道则在焉”,认为道德必须通过具体事物体现,反对脱离现实的空谈。永嘉学派的学术传承更为清晰,其代表人物多出身士族,思想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

二、学术主张:义利之辨与王霸之用的分野

永康学派以“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为旗帜,主张道德与功利不可分割。陈亮认为,“义”存在于“利欲”之中,“人欲”体现“天理”,例如他指出:“古之帝王,所以能建功立业者,皆以利民为本。”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儒家“重义轻利”的框架,将“生民之利”作为道德评判的核心标准。在政治实践中,永康学派强调改革弊政、富国强兵,陈亮曾提出“恢复中原,当以农战为本”,主张通过发展农业与军事结合实现国家强盛。

永嘉学派则以“经世致用,义利并举”为宗旨,主张道德与事功的统一。叶适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无用之虚语尔”,强调道德必须通过具体事功体现。例如,他提出“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主张减轻商税、发展海外贸易,将商业视为国家富强的关键。在制度层面,永嘉学派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研究,薛季宣曾系统整理古代典章制度,为南宋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三、实践路径:改革主张与经济政策的差异

永康学派的实践导向集中于政治与军事改革。陈亮多次上书宋孝宗,提出“抗金三策”:一为“修农政以蓄国力”,二为“练兵卒以强军备”,三为“选贤能以任将相”。其弟子倪朴主张“兵农结合”,提出在边境地区实行屯田制,既解决军粮供应,又增强边防防御能力。这些主张直指南宋积贫积弱的根源,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永嘉学派的实践则更侧重于经济与制度创新。叶适提出“以民为本”的改革思想,主张“藏富于民”,反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例如,他批评南宋盐茶专卖制度“与民争利”,建议改行“轻税薄赋”政策。在商业政策上,永嘉学派倡导“货币流通”,主张由国家铸造统一货币,促进商品交换。这些思想为后世温州模式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改革开放后温州“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路径,即与永嘉学派“通商惠工”的理念一脉相承。

四、历史影响:学术传承与地域文化的互动

永康学派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政治思想领域。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是中国思想史上的著名公案,其功利主义思想对明清实学、近代维新派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的“工商皆本”观点,即与永康学派的“通商惠工”思想存在渊源关系。

永嘉学派的影响则更为广泛且持久。其事功哲学不仅塑造了温州人的精神品格,更成为近代温州模式的文化基因。清末民初,孙衣言、孙锵鸣等学者重振永嘉之学,编纂《永嘉丛书》,推动学术复兴;改革开放后,温州人秉持“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将永嘉学派的“实学实体实用”理念转化为经济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夏恽之名的正确读音与历史回响:解码东汉宦官的姓名密码

  在东汉末年的历史长卷中,"夏恽"作为十常侍集团的核心成员,其姓名读音常因"恽"字的生僻性引发争议。结合《新华字典》《百度汉语》等权威工具书及历史文献考证,可明确其标准读音为xià yùn(夏·运),这一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