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清朝多铎:铁血征伐与历史争议交织的豫亲王
2025-09-02 17:03:48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与摄政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同为孝烈武皇后乌喇纳喇氏所生。作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他以“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载入史册,却也因扬州屠城等事件成为古代四大屠夫之一。其人生轨迹折射出清初政权更迭的残酷性与军事扩张的复杂性。

一、显赫身世:幼子继承与权力跃升

多铎自幼备受父宠,7岁与多尔衮并立为和硕额真,掌镶黄旗十五牛录,地位超越多数兄长。努尔哈赤去世后,他继承镶黄旗,后因皇太极改旗成为正白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19岁的多铎率精兵与祖大寿激战,斩杀明军副将刘应选,歼敌500余,获皇太极“出奇制胜”赞誉,次年晋封豫亲王。

这位少年旗主的军事生涯充满矛盾:15岁随皇太极征察哈尔蒙古时,他因贪玩险些丧命;18岁围攻大凌河城时,又因失足坠马暴露战场经验不足。但皇太极仍对其寄予厚望,松锦之战中,多铎以红衣大炮轰破锦州外城,切断明军粮道,为清军俘获洪承畴、攻克松山立下首功,由此恢复豫郡王爵位。

二、入关定鼎:从山海关到江南的铁血征途

顺治元年(1644年),多铎以定国大将军身份随多尔衮入关,在山海关之战中与吴三桂夹击李自成,大顺军溃败后乘胜追击至潼关。此役彻底摧毁李自成主力,为清军定鼎中原扫清障碍。但真正奠定其军事地位的,是江南战场上的残酷征服。

1645年,多铎率军围攻扬州,史可法拒降后城破被俘。尽管多铎下令为史可法建祠、优抚其家属,仍无法掩盖“扬州十日”的暴行——清军屠城十日,约80万百姓殒命。此举虽震慑江南,却也埋下民族矛盾的隐患。随后,他迅速占领南京,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彻底终结弘光政权。为笼络人心,多铎颁布“剃发令”缓期执行,并严禁士兵劫掠,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使清军在三个月内控制江浙全境。

三、政治沉浮:从辅政叔王到身后荣辱

多铎的军事才能使其成为顺治初期仅次于多尔衮的权臣。顺治三年(1646年),他率军平定蒙古苏尼特部叛乱,凯旋时顺治帝亲出安定门迎接,加封“辅政叔德豫亲王”。然而,其张扬性格与政治敏感度不足导致结局悲凉:多尔衮倒台后,多铎因“附逆多尔衮”被追夺郡王爵位,谥号“通”被改为贬义“隐”。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豫亲王封号并配享太庙,称其“勋业特隆”。

四、历史评价:战神与屠夫的双重镜像

多铎的军事成就毋庸置疑:松锦之战生俘洪承畴、扬州破城擒获史可法、江南战役俘虏弘光帝,三大战役奠定清朝对全国的统治。乾隆帝评价他“战必克、攻必取”,其爵位世袭罔替至清末,共传十一代。但扬州屠城、嘉定三屠等暴行,使其成为清初民族压迫的象征。日本商人竹内藤右卫门曾记载多铎“异彩纷呈却残酷无情”,这种矛盾性恰是清初政权野蛮扩张与文明整合的缩影。

五、家族余荫:豫亲王府的百年兴衰

多铎的王府位于今北京协和医院所在地,门前一对卧狮为顺治帝特赐,寓意“征战劳苦,当享清福”。其八子中,多尼承袭豫亲王爵位,后代如裕丰、裕兴因罪被革爵,至清末懋林时已式微。但家族文化影响深远:现代知名人物如画家金鸿钧、人民政协报社原社长金瑞英等,均为多铎后裔。

多铎的一生,是清初政权从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转型的微观样本。他的战功与暴行、荣耀与屈辱,共同构成中国历史上最富争议的宗室人物之一。正如《清史稿》所言:“国初开创,多铎实为爪牙之最”,但这份“最”的代价,终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阴识:东汉名臣的生平与寿数考辨

  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执金吾阴识溘然长逝,汉明帝刘庄追赠其执金吾印绶,谥号"贞侯"。这位辅佐两代帝王、镇守京师二十余载的南阳名臣,其生平事迹载于《后汉书》,而关于其寿数的争议,却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引发后世诸多猜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