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曹操为何不追关羽,而留其与孙权周旋?
2025-01-13 09:54:17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在襄樊战役中遭遇挫折,从樊城败退之际,尽管面临穷途末路的困境,但曹操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不派兵追击,而是静观其变。此举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不仅关乎战略考量,更体现了曹操深远的政治智慧与军事远见。

  首先,曹操深知“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的道理。关羽虽然败退,但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若曹军追击过急,难保关羽不会狗急跳墙,转而与曹军拼死一战。况且,孙权此时对荆州虎视眈眈,若曹操过分削弱关羽,无异于为孙权扫清障碍,让其轻易得手。因此,保留关羽这股力量,使其成为孙权的牵制,无疑是高明的离间计。

  其次,曹操考虑到自身军队的状况。经过长期的征战,曹军亟需休整和补充战力。贸然追击关羽,无疑会将曹军拖入连续作战的泥潭,消耗大量兵力和资源。而此时,坐观关羽与孙权的较量,既能保存实力,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损耗,为后续可能的局势变化预留应对空间。

  再者,曹操或许还抱有利用关羽牵制刘备集团的战略意图。关羽作为刘备的重要将领,其存在对刘备集团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若关羽被孙权所擒或杀害,势必引发刘备集团的愤怒和反击,从而使曹孙联盟关系更加复杂。而保留关羽,则可以在刘备与孙权之间打入一个楔子,增加双方的矛盾和猜忌,为曹操未来的战略布局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间。

  综上所述,曹操选择不追击关羽,而是将其留给孙权去周旋,这一决策既体现了其对当前战局的深刻洞察,又展现了其作为一代枭雄的深远谋略。这不仅是对“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古老智慧的现代演绎,更是曹操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的生动体现。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辛弃疾:南宋爱国英雄的坎坷仕途

  辛弃疾,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其豪放派的诗词风格和坚定的抗战决心闻名于世。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爱国英雄,却在仕途上屡屡受挫,未能得到统治者的青睐。  一、政治立场与统治者相悖  辛弃疾在政治上坚决主张用武力对抗金人,收复失地。然而,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