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刘邦为什么一直亲自上战场,而不是坐镇后方呢?
2023-01-12 11:08:14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常说,马上打天下。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到帝王的皇帝,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就一辈子鞍不离马甲不离身,从起兵反秦到击败项羽,从白登之围到平定淮南,无论刘邦的身份是沛公,还是汉王或是作为天下共主的皇帝,刘邦始终都亲上战场。

  为什么刘邦始终要亲上战场,而不是坐镇后方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刘邦并非世袭的君王,如果他不把军队控制在手中,他随时都有可能由高高在上的首领变成阶下囚。

  在刘邦之前,很多君王其实是不用亲上战场的,比如统一了六国的秦始皇帝,就没有亲上战场,而是始终坐镇后方,在秦都咸阳的深宫中,运筹帷幄,决定天下的走势。

  刘邦、项羽等人骑兵反秦时,秦的皇帝是二世胡亥,胡亥后来派章邯函谷关,横扫关外六国,项羽叔父项梁便在定陶,被章邯击杀,而秦二世就跟他的父亲秦始皇帝一样,在秦都咸阳的深宫中,继续花天酒地。

  但在刘邦、项羽这里就不一样了,二人身无尺寸之地,不但没有宰割天下的权力,就连封赏功臣的土地都没有,二人唯一有的,便是手里的兵,有了兵,就可以抢城池和百姓,有了城池、百姓,就有了粮草、税收,就成了新的诸侯。

  这一点,刘邦看得明白,项羽看得明白,刘邦和项羽麾下的将领们,也都看得明白。一旦刘邦不把军权牢牢抓在手中,哪个将领抓到了军权,就可以自立为王,重复刘邦、项羽的故事了。

  淮阴侯韩信就是如此,刘邦给韩信上将军的职位,给了韩信几万人马,并在韩信擅自发兵袭齐之后,继续给韩信增兵,但韩信拿下齐地之后,便想占山为王,做诸侯王。

  另一个原因也很重要,那便是刘邦的军事才能十分地高,完全有能力亲率军队与敌作战,刘邦既能打硬仗,也能打消耗战,既能从容面对战场上的失败,更能在战场上打一场又一场的胜仗。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能够注意到,最先竖起反秦旗帜的,是陈胜和吴广,但陈胜和吴广的军事才能都比较一般,陈胜很快便离开前线,吴广则被部下认定为不懂军事,最后惨遭部下杀害。

  而刘邦最重要的谋臣张良,虽然学了十年的《太公兵法》,但跟韩王成搭班子时,只能在韩地游兵,今日得一座城,明日又会失去,反反复复,连个落脚的根据地都没有。

  像张良这样军事才能比较一般的人,即便是亲上前线,也没什么用,反而不如留在后方,藏拙。

  因此,刘邦之所以总上前线,乃是因为其军事才能确实极其出众。

  对于刘邦的军事才能,曾是楚军先锋的淮南王英布在造反前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英布说,在那样的时代,在军事方面,他就害怕三个人,一是彭越,二是韩信,三是刘邦,但当时,彭越韩信已死,刘邦又老必然不能亲征,所以他举兵造反,必然成功。

  万万没想到,刘邦亲征了英布,英布也只得面对败亡的命运。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陈涉世家》、《史记·黥布列传》、《史记·淮阴侯列传》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黄庭坚:北宋书法与文学的杰出代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被尊称为江西诗派鼻祖。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创造,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简要介绍黄庭坚的生平和他的艺术成就。  黄庭坚生于1045年,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