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时候,刘孜为什么反对南迁?
2023-01-11 14:13:51

  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时候,刘孜为什么反对南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刘孜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于正统十年考中进士,被授官为御史,负责前往辽东一带监察官员。

  到了代宗皇帝朱祁钰继位之后,当时整个明王朝刚刚经历了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朱祁镇北狩等等重大事件,再加上瓦剌大军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准备长驱之下,目标直指北京城。

  面对这样的危急存亡之机,有不少文武官员贪生怕死,纷纷上奏请求将首都南迁到南京去,以躲避瓦剌的锋芒。刘孜上书驰奏,明确表示反对南迁,并请求将反复提议要南迁的官员,给斩杀了,以稳定人心。

  刘孜在御史这个位置上,当了足足有九年之久,按照明王朝当时的规定,需要对其进行调任或升迁。当时朝廷进行商议,觉得边疆地区方才刚刚安定,便让刘孜继续留任一年。一年后,被提拔为山东按察使。

  到了天顺四年,吏部方面挑选出那些在地方做出卓越政绩的官员,进行公开表扬并适当提拔,其中在按察使这一职位上,能够达到要求的就只有山东按察使刘孜一人而已。由此,刘孜便被提拔为山东左布政使。

  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刘孜以右副都御史身份前去江南十府巡抚。江南一带向来是明朝的赋税重地所在,但在早期时,该地区却一直收不上税,原因就是存在着官田重赋这一特殊的经济现象,导致很多农民承担不了重赋而选择了逃亡或者拖欠税收,严重影响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宣德年间,朝廷派遣巡抚周忱前往江南进行大规模的赋税改革,他创立了平米法,也就是均征加耗法,来调整赋税的负担,避免一些地区因为赋税压力过重而出现农民逃亡,平均农民赋役,赈济贫苦百姓,同时也保证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在周忱之后,其顶替者大多都会对其改革措施进行或这或那的更改,让江南地区的民众长期深受困扰。刘孜前来江南巡抚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对周忱当年改革所流传至今的制度措施,斟酌行之,让老百姓大感便利。

  过后,周忱征召为南京刑部尚书,没过多久便让宋杰去顶替其位置,四年后告老还乡,但却在回老家的半途中病逝,其具体的病逝日期至今已经不可考了!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萧太后:辽国的女性统治者与她的政绩

  萧太后,辽国著名的女性统治者,她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不仅寿命悠长,而且在其统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和改革。  萧太后,原名萧绰,是辽朝第七位皇帝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她在辽景宗去世后,因其子耶律隆绪年幼而摄政,后来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