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明朝时期为何会出现东林党抵制朝廷对经济的控制?
2022-12-27 13:50:21

  明朝时期为何会出现东林党抵制朝廷对经济的控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的大军攻破北京,悲哀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让 太监敲响紧急状态下召集百官的大钟。

  可平时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东林党,无一人出现,早就作鸟兽散了。只有太监王承恩陪在旁边。

  崇祯吊死的时候,太监的评价是:“若魏忠贤还在,天下本不会如此的。”文官的评 价是:“独夫授首,何足道哉!”

  崇祯皇帝对东林党的遗恨:“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可惜,崇祯到死的时候才发现东林党“偷税漏税 ”的真面目。

  在明朝后期有一个“怪现象”,任何国家加强对私人经济活动控制的政策,任何国家试图增加工商业税收的行为,都必然遭到他们在朝廷的利益代言人,即东林党坚决一 致的抵制排 斥。

  而且这样的抵制活动,几乎无一例外地获得了成功,而且这样的成功进一步让他们相 信自己的正确性。

  “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几乎成了他们无往而不胜的理论法宝,“农本商末”在他们那里的意思仅仅是,你国家要打就只能打农业的主意。

  你要增加农业赋税,可以商量,你如果想要增加工商业税收,那就休想。明代财政在万历之前以农业税为主。

  而张居正改革重在税收,重点从征收农业税转移到征收工商业的税收 。这自然大大触 动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团。

  在这个背景下,东林党开始形成。张居正一死,他们就废除这个税收制度。但想逃税 ,没那么容易。

  万历皇帝心知继续征收日渐稀少的农业税,不但国库不够用,而且农民也无法忍受。万历仍想方设法从江南的资本家手中征税 。

  由于管理外库的户部不接收工商税,只收农业税,万历皇帝便把工商税收到内库。这就是所谓的万历贪财之谜。

  而实际上,万历三大征所用的钱,正是内库中的工商税。通过“廷击 ”、“红丸”、“移宫 ”三案的精彩演出,东林党终于在万历死后第一次把持了朝政。

  他们马上逼迫泰昌皇帝废除了各项工商税收。当时中国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江南工商业发达,而几乎不用交什么税。北方各省的农民则难以忍受高高的税收,一遇到天灾更是食不果腹。

  正是这种背景下,魏忠贤出现了。怎么做的?当然是找东林党人交税,经过几年时间 ,国库开始又充足起来。

  各地开始出现魏忠贤的生祠。东林党怎么坐得住呢?天启皇帝的死是个好机会。崇祯站在了东林党一边,东林党欲杀魏忠贤而后快,于是魏忠贤死了。

  东林党又掌权了。当然,废除工商税是第一步。此时辽东战事吃紧,明军缺饷,愈演愈烈。加上各层军官的层层盘剥,士兵拿到手的很少,士气极为低下。

  明军的将领天天写奏折要钱,崇祯皇帝一筹莫展。东林党则指责辽东军官指挥不当,作战不力贪污军饷。节流往往流于道德说教,不开源怎么行?

  当然,东林党不会增收工商税,负担自然又落到农民身上。终于,最贫穷的西北农民起义了,还攻进北京,崇祯自杀。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悲剧开始了。国破家亡,人财皆失,时人短视,疯狂逃税数十年 ,自以为占了大便宜,却不知这实乃地地道道的自杀之举,可悲可叹。

  晚明的一切矛盾点,其实都在一个钱字,天灾也好,失地流民也好,明军士气不足也好,归根结底就是朝廷没有钱去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强力的变革纠正,始终是无可奈何。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