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卫文公去世后,卫国为何又再次陷入动乱之中?
2022-12-27 10:05:01

  卫文公卫辟疆(?—公元前635年),姬姓卫氏,初名辟疆,后改名毁,卫宣公之孙,卫昭伯(昭伯顽)之子,卫戴公之弟,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任国君,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35年在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卫国在翟狄入侵之后,卫文公即位。这时,卫国已经经历了卫惠公、卫懿公四十年的动乱,整个国家民生凋敝,国力不存,兵车都只剩三十乘。

  上位的卫文公可以说是一个明君,《史记》中说他“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收卫民。”《左转》中记载“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从自身上看,他以身作则,和百姓同甘共苦,经常穿着粗布做的衣服帽子,和百姓一同干活儿。

  经济上,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使得卫国从几十年的动荡之中逐步恢复了过来。同时,他还重视手工业,加强对外通商,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政治上,他选贤举能,为国家挑选出了一批能干的官吏。

  文化上,他重视教育事业,敬重教师,规劝大家努力学习

  他的这一切举措,都使得卫国从千疮百孔之中,逐步恢复了过来。等到他去世的时候,卫国的兵车已经有三百乘了。

  在当时,兵车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西周建立的时候,分封了不同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爵位和实力基本是对应的。周天子为“万乘之主”、诸侯为“千乘之国”、卿大夫为“百乘之家”,当然每一个诸侯国根据等级不同,数量也不会完全一样。

  这里的“乘”指的就是兵车。据《司马法》记载,每辆兵车,车上载甲士三人,左边的是射手,中间的是御手,右边的是长兵手;车下配备甲士七人、步卒十五人协同作战。也就是说,每一辆兵车配备的人员是25人。

  在春秋之前,国家之间的战争更像是贵族之间的决斗,双方用兵车摆开阵势,在战场上进行正面厮杀。所以,兵车的数量基本就代表着国家的军事实力。到了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车战才逐步让位于步战和马战。

  卫国建国时就是侯爵,后来进封为公爵,可以配备的兵车至少有千乘以上。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动乱,到了卫文公即位时,只剩三十乘了。在他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之下,卫国的实力好不容易才恢复到三百乘。

  然而,卫文公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卫成公时期,卫国却又再次陷入动乱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卫文公在位的时候,晋公子重耳曾经流亡到了卫国,但不知为何,卫文公却没有礼遇重耳,这就让重耳对卫国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卫成公三年,当上了晋文公的重耳准备从卫国借道去救援宋国,成公不允许,晋军不得不绕远路前去。后来,晋国又要求卫国出兵帮忙,卫成公又不允许。

  新仇旧恨加在一起,晋文公一怒之下便派遣大军攻打卫国。一方面,他要教训下这个小小的卫国;另一方面也是借卫国来博个好名声。他把从卫国抢来的土地分给了宋国,理由是卫国见死不救,所以这些就是他替卫国补偿给宋国的。

  至于卫成公,早在晋文公攻打卫国之前,他就已经逃离卫国了。

  因为当时的大夫元咺见卫成公屡次拒绝晋国的要求,怕获罪于晋国,便带人攻击卫成公,拥立成公的弟弟公子瑕为卫国国君。等晋国大军一到,他便带人投降了。

  卫成公从卫国逃出后,辗转来到了周王室,让周王帮忙联系晋文公,好让他回国。晋文公答应会见卫成公,却让人在他喝的酒里下毒药,想毒死他。卫成公知道后,偷偷贿赂了下毒的人,让他少放一点,意思下就行了。那个人收了好处,就真的只放了一点点。

  卫成公喝完酒,虽然难受了许久,但不致命,晋文公看他命大,也就不怎么计较了。再加上周天子的斡旋,晋文公最终决定放过卫成公,允许他回到卫国去。

  卫成公回到卫国后,便立即诛杀了元咺,他的弟弟公子瑕也逃离了卫国。从此以后,卫国便成了晋国的小弟,晋文公去世之后,卫成公还特地跑去朝见晋襄公。

  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卫国虽遭大难,但也没有成为齐国的附庸。甚至卫文公时期,卫国的国力还有所恢复。但是没过几年,到了卫成公时期,卫国却成为了晋国的附庸。

  一方面,是卫国的实力较弱,恢复得太少了,不足以和大国抗衡。

  另一方面,是当时已经不是齐国一家独大的时候了,晋楚两国不断进行争霸战争,卫国这样的小国也不得不被迫站队。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二王:东晋的书法传奇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两位被誉为二王的著名书法家,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这两位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世无数书法家,被誉为书法史上的传奇人物。  首先,我们来谈谈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被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