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察举制为什么直到汉武帝登基之后才被相对完善?
2022-12-19 11:25:09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也有认为汉始于公元前206年一说),史书又称为“前汉”“先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为什么直到汉武帝时,汉朝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对于古今中外的任何朝代或者政权来说,人才选拔制度都是最重要的制度。但有意思的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西汉却直到汉武帝登基之后才相对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察举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汉承秦制”,而秦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则是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军功爵制”。西汉初年的官员选拔权基本上被功臣集团把持,特别是丞相几乎是被功臣集团垄断,形成了“非功侯不得为丞相”的惯例。大才子贾谊也是因为功臣集团的排挤才抑郁而死的。

  战国时期的战争数量与频率极高,这为“军功爵制”的维持提供了基础。但是西汉建立之后,随着天下统一和实行休养生息,战争的数量和频率都大幅下降,凭借军功封爵当官的人数自然也是大幅下降。可是天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又使得西汉所需官员的数量远超过战国时期。

  除“军功爵制”外,西汉初的另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是“郎官制”。“郎官”是西汉皇帝身边的侍从官员,主要负责皇帝的保卫、文书、顾问等工作。因为与皇帝的距离比较近,所以郎官很容易受到皇帝的信用而出任更高级的官员,西汉初的名臣贾谊、晁错都是郎官出身。

  但“郎官制”也有两个严重的问题:一,被选为郎官的法定标准是任子(凭借父兄功劳)和赀选(凭借家族财产),这导致郎官的选拔基本上被功臣和地方利益集团垄断;二,郎官所提供年的候选官员数量太少,不足以支持庞大国家机器的运转。

  虽然“军功爵制”和“郎官制”都存在很多问题,不过因为西汉刚建立时,打天下的开国功臣数量很多,所以一时还没有什么问题。在“无为之治”的治国思想影响下,汉高祖、吕后、汉文帝也都没有建立相对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的计划。汉景帝登基后倒是想做,但被“七国之乱”和储君之争给耽误了。

  正因如此,为汉朝建立相对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的历史任务就落到了汉武帝的身上。经过多番努力,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前134年)正式建立了“察举制”。“察举制”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发展史的里程碑,不仅一直使用到三国初年,也影响“科举制”的出现。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孙尚香:历史的真相与传说的融合

  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孙尚香这个名字往往与英雄、战争和爱情紧密相连。她是东汉末年东吴君主孙权的妹妹,也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妻子。然而,关于她的真实身份和生平,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探讨正史中的孙尚香是否真的是刘备的妻子,并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