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明宪宗的一个小儿子,为何被关在冷宫长达六年之久呢?
2022-12-14 10:37:10

  朱见深,即明宪宗,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在位二十三年(1464至1487年),年号成化。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的一天,明宪宗朱见深像往常一样坐在梳妆台前梳头。

  突然他猛地一抬头,看到了自己苍老的容颜,心中顿时升起了几丝复杂的情感。

  看着镜子中自己的影子,明宪宗自感时日无多,他突然转过身对旁边的老太监问道:你说朕是不是快后继无人了啊?

  这时候,老太监站在原地愣了几秒钟,然后小步后退跪伏在了地上大喊道:陛下,老奴有事要上报!

  明宪宗并不是一个暴君,并不会因为老太监“答非所问”而处置他。

  甚至他还对老太监这样的举动感到十分好奇,便走上前去问有什么事情就说,朕正好想听一听。

  老太监用双手摆弄了一下自己的帽子,然后战战兢兢地说:陛下其实您已经有一个儿子了,他现在就居住在冷宫里,如今已经长到六岁了!

  明宪宗一听老太监的话,心里猛然一惊,立刻派人前去冷宫查访真相。

  那么,老太监是如何知道明宪宗还有一个儿子活在世上的呢?而小皇子既是明宪宗的儿子,又为何会被关在冷宫当中长达六年之久呢?

  接下来,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明宪宗朱见深,以及他的后宫惨案。

  一 大起大落的“皇太子”

  正统十二年(1447年)明宪宗朱见深出生于北京的紫禁城,这一年他的父亲英宗朱祁镇也不过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

  明英宗的一生在治理国家上的贡献可谓寥寥无几,对于他的这个儿子自然也缺乏应有的关注。

  明宪宗是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当初按照太祖朱元璋给他们家定下的族谱以及起名规则来推算,明宪宗本来应该叫“朱见濬”。

  然而,在朱见深两岁的那一年,已经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变故”发生了。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南侵,明朝的北部疆域随时都面临着破城的危险。

  就在这时候,未满两岁的朱见深被匆匆立为皇太子。而后明英宗宣布自己要带领大军“御驾亲征”,开起了一场荒唐的征程。

  原本明英宗以为自己一定会像太宗皇帝(朱棣)一样杀得敌军丢盔卸甲。

  但最后,他的军队却在土木堡一带遭到了敌人的攻击后全军覆灭。

  连明英宗本人都被瓦剌部的将军们活捉了去。

  消息传回京城以后,举国震惊。与此同时,瓦剌大军带着被他们俘虏的明英宗一路大举南下,如入无人之境。

  眼看着敌军的兵锋即将抵达北京城下,朝中大臣们都开始议论纷纷。

  有人主张让太子朱见深尽快登基,南迁躲避战火。

  也有人认为应该在宗室之中另找一位有能力的藩王入继大统,带领大家就地抗击蒙古军队的入侵。

  最后,经过孙太后与众大臣的合议,朝廷还是采取了第二种办法。

  不久之后,郕王朱祁钰被大家合力推上了帝位。从此以后,大明王朝进入了“景泰朝”。

  但是,一些大臣们认为,朱祁钰只是帮助其兄长暂时监管国家。

  如果明英宗回不来,将来等朱祁钰去世之后还是应该把皇位传给朱见深。

  不得不说,这时候的朱见深处境非常尴尬。

  虽然他的叔叔朱祁钰在大臣们的一再催促之下同意了将皇位传给他。

  可是,皇权斗争是无比残酷的,朱祁钰真的会将捡来的江山拱手交给自己的侄子不成?

  果然,景泰三年(1452年)等到朱祁钰的帝位逐渐稳固之后,他立马找借口将朱见深废为沂王,年仅七岁的朱见深被人从皇太子的宝座上赶了下来。

  此刻,年幼的他还不知道,在一场权力斗争中落败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夜之间,朱见深被废,就连身边的太监和宫女们都对他表现出了鄙夷的神色。

  此时的朱见深陷入了无尽的自卑当中,因为他从小就口吃,行动看上去也比常人笨拙。

  如今又失去了父皇的庇佑,宫中的所有人都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负他。

  这时候,一直守候在他身旁的一个宫女就成为了他心中唯一的依靠。

  这个宫女名叫万贞儿,早年间是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身边的一个侍女。

  在朱见深落难的时候,她以母亲一般的关爱感动着朱见深,这时候的朱见深慢慢地对她产生了眷恋之情。

  没有任何人能够想到,这个陪伴在废太子身边的女人,将来会成为权倾后宫的贵妃。

  更没有人想到,这个女人会间接导致朱见深的“子嗣凋零”。

  二 万贵妃与“成化后宫”

  在朱见深被立为太子的那一年,孙太后就将成熟稳重的万贞儿派到了东宫照顾他。

  万贞儿比朱见深整整大了十七岁,因此在很多事情上朱见深都习惯于听从她的安排。

  在朱见深落难期间,宫里的下人们十分不待见他们,有时候给他们送来的饭菜都是已经变质发霉的东西。

  为了让朱见深吃饱肚子,万贞儿想尽了一切办法,有时候甚至还会去偷东西给他充饥。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万贞儿的举动赢得了朱见深的尊敬。

  有一次,在冷宫当中,朱见深对着万贞儿许诺道:“如果有朝一日我成为了皇帝,我一定要让你成为全天下最为尊贵的女人!”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英宗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帮助下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上了皇位。

  在明英宗复位之后的第一时间,他就做出了“将朱见深复立为太子”的决定。

  与此同时,景泰帝朱祁钰被废为了郕王,不久以后便病死了。

  朱见深面对着失而复得的太子之位,心里更多了几分感慨。

  虽然明英宗的复位帮他夺得了皇太子的地位,但是朱见深的内心也明白,自己的父皇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在明英宗第二次掌权之后,景泰帝朱祁钰被追赠了一个“戾”的谥号。

  虽然朝野上下有所议论,但是大家都畏惧明英宗而不敢言语。

  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危,朱见深作为皇太子立刻开始处理国家政务。

  几天以后,明英宗驾崩,全国进入“国丧期”,朱见深于灵前继位,正式将第二年的年号改为“成化”。

  登基称帝以后,为他的叔叔朱祁钰恢复了名誉。

  肯定了他和于谦在“北京保卫战”期间英勇抗击敌人的事迹。

  同时,朱见深果然没有忘记当初他对万贞儿许下的承诺。

  起初,朱见深企图将万贞儿立为皇后。但是明英宗驾崩之前早就有所交代,让朱见深立吴氏为皇后。

  眼看着父命不可违,朱见深只能乖乖地照办。

  错失“皇后之位”的万贞儿从此性情大变,她开始仗着皇帝对自己的宠爱在宫中胡作非为。

  已经输掉一局的万贞儿开始将精力放在了“生育皇子”上。

  在万贞儿看来,只要自己抢先生下皇子就可以赢得未来。

  于是在成化二年(1466年),三十七岁的万贵妃冒着生命危险给朱见深生下了一个儿子。

  但好景不长,在万贵妃生下这个皇子后不久,这个孩子便夭折了,失去了孩子的万贵妃性格变得愈发多疑起来。

  而且,一旦听说宫里有新的孩子出生,万贵妃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打听这个孩子的下落。

  如果这件事情属实,万贵妃就会安排人去暗害这个孩子。

  长此以往,皇宫里不断有孩子出生,又不断有孩子夭折。

  这让明宪宗朱见深陷入了深深地自我怀疑当中,难道说自己命中就不该有子嗣吗?

  正在朱见深为自己的“子嗣危机”而感到头疼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却冲破重重阻碍,逃脱了万贵妃的魔爪。

  那么,这个孩子究竟是如何幸存下来的呢?他又会经历怎样的坎坷童年呢?

  三 九死一生,诞下皇子

  这个孩子的生母原来是一位纪姓广西土司的女儿。

  广西爆发了土司叛乱,朝廷顺势出兵平叛。

  叛乱被平息以后,这位纪姓的女子就被大家带回了北京,负责管理皇帝朱见深的私房钱和部分财产。

  有一天,朱见深在深宫中闲逛,无意之间他看到了年轻貌美的纪氏,思来想去,朱见深决定在纪氏的住处留宿一晚。

  第二天一早朱见深便起身离去了,他完全没有想到纪氏已经有了身孕。

  甚至到了后来,他干脆把纪氏给忘了。

  但宫中有人怀孕的消息根本躲不过万贵妃的耳目。

  在得知纪氏怀孕以后,万贵妃就三番五次地派人找到纪氏,要求她打掉孩子。

  起初,纪氏还打算对万贵妃等人阳奉阴违。但是万贵妃就没有耐心了,她私下里派来几个宫女想要强行把纪氏的孩子打掉。

  纪氏知道以后,转而求助于身边的几位老太监。好在纪氏平时为人宽厚,对下人们非常好。

  那些被万贵妃派来谋害纪氏的人都被她的行为所感动了,便合起伙来欺骗了万贵妃。

  几天以后,万贵妃找来宫女查问情况道:“听说最近纪氏的肚子越来越大了,是不是因为你们没有把她的孩子打掉?”

  面对这样的问题,小宫女显然还是有所准备的。她们不慌不忙地告诉万贵妃:“我们特意去问过太医了,这个纪氏并没有怀孕。她的肚子里长了一个大瘤子,恐怕马上就要死了!”

  万贵妃听了大家的解释也没有怀疑。毕竟,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后宫已经几乎没有孩子出生了。她不相信这一次会有什么意外。

  但几个月后,纪氏居住的宫中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

  这个孩子是一个男婴,为了保护他,纪氏只能带着孩子偷偷地躲了起来。

  万贵妃得知纪氏生下孩子以后大发雷霆,重重处罚了先前的那几个下人。

  而后,她又委派自己最信任的太监张敏去把那个婴儿溺死。

  张敏虽然心中不忍,但是迫于压力,他还是来到了纪氏的宫中。

  看着张敏的脸庞,纪氏留下了悲伤的泪水。她一边哭一边对张敏祈求道:“张公公,您是知道的。现在皇上苦于没有皇子,每天愁眉不展。你要是真的为了大明考虑,就请留下这个孩子吧!”

  张敏走到摇篮旁,看着躺在其中那个可爱的孩子摇了摇头。

  他的心里本就不赞同万贵妃滥杀无辜的行为,况且这次要谋害的还是皇上的亲生骨肉!

  最后,张敏同意帮纪氏把孩子暂时藏起来。

  从此以后,张敏每天往来于地下室与外界之间,为小皇子输送必要的生活物资。

  因为害怕被万贵妃发现,一直到五岁的时候小皇子都不敢剪掉胎发。

  后来,张敏将小皇子的消息告诉了倍受排挤的吴皇后。

  吴皇后得知以后,知道必须保护好他。

  有了吴皇后的支持,小皇子在宫中的成长变得顺利了许多。

  但为了提防万贵妃的党羽,小皇子还是只能在限定的范围之内活动,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成化十一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这个在深宫之中长大的小皇子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四 从深宫皇子到“一代明君”

  成化十一年的一天,明宪宗朱见深正在太监们的伺候下梳头。

  突然他看到了自己头上的几根白发,不由得悲从中来。

  明宪宗想到了自己童年时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又想了想今天膝下无子的局面,不由得落下了泪水。

  明宪宗一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一边喃喃自语地说道:“如今朕膝下无子,将来是不是就要后继无人了呀?”

  恰巧在这一天伺候宪宗梳头的太监就是张敏。

  张敏见宪宗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向后退却一步跪倒在了地上道:“陛下,老奴有事要上报!”

  宪宗的好奇心立马就被勾了上来,他连忙询问张敏有什么事。

  张敏这才战战兢兢地告诉他:“陛下,其实您已经有一个儿子了,他现在就居住在冷宫里,如今已经长到六岁了!”

  宪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干嘛上前扶起张敏,向他再次确认道:“你刚才说的那些话都是真的吗?”

  张敏的手依旧在止不住地发抖,他一边快速地回答着宪宗的问题,一边试图用余光去观察宪宗脸上的表情。

  确认完消息以后,宪宗可谓是又惊又喜,他立马派出太监去后宫寻找小皇子,并且一再交代要保护好皇子的安全。

  当最后的结果,被送到宪宗的手上时,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情绪了,宪宗不顾大家的阻拦,亲自跑到冷宫之中见到了这个素未谋面的孩子。

  此时,父子两人相顾无言,只有一旁的太监在小声地叮嘱小皇子:“快上前去啊,前面那个长着胡子穿着黄衣服的人就是你的亲生父亲啊!”

  小皇子将信将疑地走向明宪宗,宪宗则一把将他拉进怀里,眼里满是宠溺。

  看着胎发已经拖到地面的小皇子,宪宗非常心疼,当即命人带着这个孩子去沐浴更衣。

  既然这个孩子是皇子,那就理应有一个皇子的样子!

  宪宗便召集群臣,正式给这个孩子起名为朱佑樘,并立为皇太子。

  将朱佑樘的生母纪氏封为淑妃,一切看上去就这么平稳结束了。

  然而,几个月以后宫中传来消息:淑妃纪氏突然暴病身亡,当初负责照顾太子的张敏也被迫吞金自杀了。

  虽然人们一直怀疑这两件事情与万贵妃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但没有人可以拿得出实实在在的证据,加上宪宗对于万贵妃的宠爱依旧不减当年,这件事情最后也只能够不了了之了。

  但吴皇后担心太子遭到万贵妃的暗算,在此事以后将他接走单独抚养。这才能使他顺利成人。

  成化二十三年的春天,万贵妃暴病身亡,宪宗因为悲伤过度很快也染上了疾病。

  在这个紧要的关头,太子朱佑樘开始负责处理一些简单的国事。

  当年的九月份,宪宗的病情突然加重并于不久后去世。

  宪宗去世以后,太子朱佑樘立刻继位,改元“弘治”。

  一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大改革”也即将拉开序幕。

  弘治帝登基以后,他力图匡扶过去几十年的政治失误,开创一个良好的政治局面。

  但是,由于幼年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以根治的疾病。

  弘治帝经常会在工作的时候感到力不从心。

  在弘治帝的治理下,明朝又恢复了“午朝制度”,大臣们得以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跟皇帝讨论政事。

  弘治帝也继承了他母亲平易近人的性格,选用了一批能力出众、忠心耿耿的大臣。

  有人上疏弹劾万贵妃的弟弟万喜贪赃枉法、藐视皇帝,弘治帝当即罢免了万喜的官职,严惩了他和他的同党。

  同时,他还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严格管束宫中的宦官。

  另外,弘治帝还下令免除了多地百姓的徭役和税赋,并且在各地兴修水利、与民休息。

  在家庭方面,或许是受到了童年时期经历的影响,弘治帝坚持“一夫一妻制”,一生只娶了一个妻子,并与她恩爱有加。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弘治帝的统治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

  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一个从苦难和恐惧中走出的皇子,他的身上所具备的坚韧和不屈精神,是皇室中少有的优秀品质。

  后来的人们将弘治帝统治的时期称为“弘治中兴”。

  这既是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也是对弘治帝本人最高的褒奖与赞颂。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我们已经生活在了共和国的天空下。

  面对过去几千年确定封建历史,我们不应过度怀念。

  毕竟,封建帝王的故事再美好,那也不过只是一家一姓的传说。

  而真正的历史应该是由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所创造的。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