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成语人尽可夫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何故事?
2022-12-07 09:51:26

  人尽可夫指一个女子是人人皆可以为其丈夫的,而父亲为天然骨血关系,只有一人,夫不能与父相比。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

  众所周知,成语"人尽可夫"是一个妥妥的贬义词,意指不守妇道不守贞洁的妇女,抑或专指淫荡的女子,让人嗤之以鼻。

  殊不知。这个成语的本意并不是这样,它由一个血腥的故事演化得来。这个故事,竟与"母亲和媳妇同时掉进水里,先救谁?"这一难题如出一辙。

  不过,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并没为此犯难,而是很明朗地作出了选择。这选择是否恰当让人满意呢?

  不妨说道说道,捋捋"人尽可夫"这个成语的由来便可感知。

  一、语出《左传》《史记

  《左传.恒公十五年》中有载: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这就是"人尽可夫"的出处,源自祭仲女儿与母亲的一番对话。

  这样的对话在《史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述,载于《郑世家第十二》中:

  "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胥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戳之于市。"

  二、父亲和丈夫谁更亲?

  从上述两段话中可以看出,"人尽可夫"这个词本意很明确:

  符合条件的任何男子都可以成为一个女子的丈夫,但一个女子的父亲,全天下只有一个。

  史书《左传》和《史记》都专门记载了祭仲反杀女婿雍纠这一血腥的故事,无疑是真实史料:

  故事发端于春秋时期。郑庄公称霸后,他的儿子郑厉公未能很好的继承衣钵,大夫祭仲便专权跋扈起来,郑厉公不满之下即打算除掉他,却找了个"猪队友",祭仲的女婿雍纠。二人商定:以郊外宴请的方式神不知鬼不觉地解决祭仲。

  谁知此事被雍纠的妻子察觉,面对该帮谁"父亲与丈夫谁更亲?"这一千古难题,不知怎么办的雍妻便跑到母亲那里求解。

  雍妻的母亲当即给出了爽快的指引:父亲是唯一的;而丈夫不是,谁都可以当啊。

  雍妻豁然开朗,当即找到父亲祭仲,告诉他:我丈夫不在家请你这个老丈人吃饭,而是舍近求远到郊外宴请,我感到困惑哟。

  原本在宦海沉浮中打拼的祭仲,当然不是无能之辈,听到女儿的提醒,顿时明白自己的女婿站在了厉公这边,想暗算自己。便将计就计,借机反杀了雍纠。

  郑厉公见自己谋杀权臣祭仲的想法最终落空,无奈之下,只好逃往蔡地。

  郑厉公出逃后,还带上雍纠的尸体,且恨恨地说:这样的大事,你事前还告诉妻子,简直是"谋及妇人",死了活该。

  遂衍生出又一个成语:谋及妇人。

  由此可见,"人尽可夫"最先是带有血腥的用语,争论的焦点原本是"丈夫与父亲谁更亲"这样的残酷的命题。雍母(古人)的观点是: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不是,是随时可以更替的,乃多元的"种类"。

  这其实是血统论的翻板。

  难怪现代作家张爱玲对朋友曾戏谑地说:"在某一个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的!"

  然,随着时光荏苒,岁月更替,"人尽可夫"这个词竟与本意相去甚远,渐渐成了淫妇、妓女的代名词,专指那些生活作风不捡点的女子,成了一个让人十分厌恶的成语。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孙尚香:历史的真相与传说的融合

  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孙尚香这个名字往往与英雄、战争和爱情紧密相连。她是东汉末年东吴君主孙权的妹妹,也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妻子。然而,关于她的真实身份和生平,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探讨正史中的孙尚香是否真的是刘备的妻子,并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