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勣并不是军师,而是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他死后还摆了女皇武则天一道。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去挖徐茂公的坟墓?还称其狡诈?
历史上的李勣一生谨慎善于分析局势
其实历史上的徐懋功名字称谓比较多,他本名俆世勣,字懋功,投降大唐之后被唐高祖李渊赐姓为李,故此改名为李世勣,而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之后,他为了避讳又改名为李勣。而在评书或小说中又称他为徐茂公或者徐茂功,实际在历史上严格来说应该以李勣称呼他。
李勣本来居住在滑州(现今河南浚县),他的家产比较殷富,李勣自幼就性格豪迈,能扶危济贫,本身习武也颇有勇力。在隋末农民大起义时,李勣倾家荡产招募了一些乡勇,投靠了瓦岗军的首领翟让,想在乱世干一番事业。
李密后来又接替翟让成为瓦岗军首领,李勣又追随李密。最后李密被洛阳军阀王世充击败,李密被迫投降了唐高祖李渊,瓦岗军随之烟消云散。李密投降唐朝之后,李勣当时率重兵镇守黎阳,李勣随即接收了李密的残余势力。
当时李勣在黎阳一带拥重兵成为王世充、李渊、窦建德等各方势力争相拉拢的对象,李勣善于分析局势的强项也在这时候发挥出来,他分析局势之后认为唐高祖李渊最有可能一统天下,于是他决定向李渊投降。
李勣投降这件事做得也很讲究,他没有以自己的名义投降,而是以李密的名义向李渊投降,这意思就是代表着投降李渊是因为李密也投降了,所以他才投降,这属于想把投降的功劳归到李密身上。
李勣这种厚道的做法让李渊对他十分赞赏,李渊认为他危急时刻不忘旧主,乃忠义之人也,于是李渊特意赐他唐朝国姓李姓。
在投降唐朝之后李勣依旧负责镇守黎阳,后来河北义军首领窦建德率军攻打黎阳,李勣战败,他和父亲李盖(原名徐盖,因赐姓改名)都被窦建德俘虏。窦建德素闻李勣忠义骁勇,因此想劝降他。
但是李勣宁死不降,窦建德钦佩李勣的忠义精神,没忍心杀他将他囚禁起来。李勣这时候也发现窦建德是一个比较心慈手软的人,于是李勣就计划伺机逃跑,他算准窦建德在他逃跑之后不会伤害他父亲。后来李勣果然伺机从窦建德的军中逃跑了,而窦建德为人确实也很讲究,没有伤害李勣的父亲李盖。从这就能看出来李勣善于观察和分析局势利弊,而且也很会琢磨人性。
李勣为人还十分谨慎,在后来李世民与大哥太子李建成争位时,李世民和李建成都争相拉拢李勣,但他不为所动,始终保持中立,既不与李世民关系过近,也不与李建成走得太亲密。
其实李勣这么谨慎也是对的,当时的局势李世民并不占据优势,他虽然军功很高,秦王府还有很多文人和武将,但是名正言顺的太子是李建成,而且李建成的东宫人才也不少,最关键的是唐高祖李渊很支持李建成,所以当时的局势在整体而言李世民其实是处于劣势,因此他最后才迫不得已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当然,李勣肯定分析不到李世民会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之变,通过弑兄杀弟进而逼迫李渊让位。
不过虽然李勣没有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争位时明确表示支持,但是李世民继位之后也对李勣感激不尽。李勣当时保持中立就已经算是帮了李世民了,毕竟当时像罗艺这些唐初的军阀都是明确表示支持李建成的,李勣能保持中立,就说明了他还是比较看好李世民的。
而且李世民也十分欣赏李勣的这种谨慎持重的性格,在李世民时代大唐战神李靖年老之后,李世民逐渐越发倚重谨慎持重的李勣,因此李勣在唐初时期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但是李勣毕竟是手握兵权的大将,李世民在世时还能放心的用他,可是李世民担心自己死后儿子唐高宗李治不能驾驭他,因此在晚年李世民决定对李勣进行一次考验。
虽然李世民在晚年已经向长孙无忌、褚遂良还有李勣三人托孤,但李世民在临终前还是故意找借口把李勣贬到偏远的甘肃去当都督,李治听说李勣被贬到甘肃,还跑到李世民面前替李勣求情。
李世民却告诉李治,自己这是考验李勣的手段。李世民认为李治对李勣没有恩德,而李勣还是老将,李治还年幼,他担心将来李治驾驭不住李勣,因此故意把李勣贬到偏远地区当官,到时候李治继位后就可以把李勣调回长安,这样李治就能对李勣有恩,李勣也能全心全意辅佐李治了。
但是如果李勣对此次被贬官口出怨言,甚至拖延时间不想赴任,那就说明他有二心,李世民就叮嘱李治,如果李勣如此的话,将来就不要再重用他,甚至可以找理由把他除掉。
在《旧唐书》中记载为:太宗寝疾,谓高宗曰:“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乃出为叠州都督。高宗即位,其月,召拜洛州刺史,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是岁,册拜尚书左仆射。
而李勣面对李世民的临终试探却是坦然处之,他很可能已经看透了这是李世民对自己的考验,因此他回家之后立刻嘱咐家人收拾东西即日启程赴甘肃叠州任职。李世民对李勣的表现也十分满意,所以最终李世民对他不再有顾虑。
在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继位就把李勣调回长安委以重任,李治也认为李勣对自己是忠心无二,再加上李勣属于三朝武将,因此李治对李勣颇为信任和倚重。
李治继位不久之后就专宠武则天,并且后来更是要废掉原配妻子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李治想立武则天为后的想法遭到另外两位托孤重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反对,尤其是长孙无忌最为反对,他本身还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治还不能不听他的话。但是李治还特别喜爱武则天,非要把她立为皇后,因此李治就和长孙无忌、褚遂良僵持下来。
这时候李勣的谨慎性格又体现出来,李治曾多次召集长孙无忌、褚遂良和他三名重臣商议废后的事情,其实李治内心里就是希望他们能同意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但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坚持不同意,李勣很明白这个局势,他既不想得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又明白李治非武则天不立后的心思,所以李治多次召见他,都被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
后来李治一看和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么僵持不是办法,于是他私下召见李勣,想单独听听李勣的想法。李勣后来只给李治回了一句话,那就是“立后乃皇上家事,何必问于外臣。”
李勣这番话说得很巧妙,而且看似十分中立,但是这话的意思是啥,就是想告诉李治换媳妇是你自己的事,何必问别人。李勣肯定是明白李治非武则天不立后的想法,他让李治随自己心意,实际上就是暗中支持李治立武则天为后,只是没有明说罢了。
因此李勣这番话点醒了李治,最终他不顾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反对,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所以后来武则天得势之后,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进行了清算,唯独对李勣感激不尽,而李勣由此更加受到李治的重用。
从这些事能看出来李勣的性格非常谨慎,而且他很善于观察分析局势,能顺着局势做出合理的选择,他不像一般的武将那样有些棱角,反而他是十分圆滑。也正是李勣这种既谨慎又带点圆滑的性格,才使得他在死后躲过了武则天对他的清算。
在李勣去世后他让武则天想对他污名化都找不到理由
李勣也算是帮助武则天当上皇后的恩人,为何武则天还会对他进行清算,挖他的坟掘他的墓呢?其实这还得从李勣的长孙李敬业身上说起。
李勣一生活了76岁,在那个时代算是高龄了,他的长子李震没能活过他,因此李勣去世后他的英国公爵位由长孙李敬业继承。
李敬业与爷爷李勣的谨慎还带有圆滑的性格完全不同,他虽然头脑很灵活聪明,颇有谋略,但是他做事风格太爱冒险。李敬业年轻的时候曾到地方出任刺史,他当时要平定这个地方的流寇,他居然单枪匹马跑到流寇大本营,一面对流寇们晓以利害,一面又答应不再追究流寇的罪责,只象征性地惩罚了几个流寇首领,这些流寇居然被李敬业单枪匹马劝降了。
但是李勣得知这件事后虽然称赞了李敬业的胆识和气魄,可也批评了他,李勣认为李敬业虽然有胆有识,但行事却过于冒险,不够谨慎,将来很可能会败坏自己的家门。
后来果然被李勣说中了,在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先后废除了三子唐中宗李显并扶持四子唐睿宗李旦继位,这让忠于李唐皇室的李敬业对武则天专权十分不满,因此李敬业被贬为柳州司马。
在贬官赴任途中李敬业与大才子骆宾王等一些不满武则天专权而被贬官的人聚集在扬州,众人一商议都决定不如在扬州起兵推翻武则天。由于李敬业是这些人中爵位最高的人,因此众人公推李敬业为首领,并以恢复唐中宗李显的帝位为名召集兵马反抗武则天。
武则天听说李敬业起兵之后,立即以唐睿宗名义下旨剥夺李敬业赐姓和英国公爵位,让他恢复了本姓为徐敬业。同时武则天调派李世民的堂弟李孝逸率兵讨伐。武则天这一招很厉害,李孝逸是李世民的堂弟,正宗的李唐皇室成员,而李敬业打着恢复李唐皇室的旗号起兵,现在却被李唐皇室成员所讨伐,在名义上就已经站不住脚了,这就能动摇李敬业的军心。
名不正言不顺,武则天用李孝逸讨伐李敬业就是要戳破他扶持唐中宗复位的口号,因此李敬业起兵当然也就失败了,李敬业兵败被部下所杀,李勣的子孙除了次子李思文之外,全都被武则天所杀,李勣家族也被剥夺了国姓赐姓,恢复了徐姓。
李勣次子李思文没有被杀,其实皆因他与李勣颇似,擅长顺势而为,因此他没有反抗武则天,反而还检举揭发侄子李敬业反叛,武则天很是喜爱他,但是由于李勣家族被剥夺了李姓赐姓,武则天特意赐李思文为武姓,就这样李勣的儿子李思文后来改名武思文。
武则天诛杀了李勣的族人之后,她还是余怒未消,她又想把怒火撒在李勣身上。于是武则天下令挖开已经去世15年的李勣之墓。
李勣在76岁去世时让唐高宗李治十分悲痛,李治特意给他举行了国葬,并让李勣陪葬在李世民的昭陵周围。李治命人仿照汉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的坟墓规格给李勣营造了规格极高的大墓,整个唐朝历史上只有李靖和李勣二人的坟墓规格最高,是唐朝名将之最。
因此武则天认为李治给李勣修建了如此高规格的墓葬,李勣肯定陪葬品也极其丰厚,所以武则天想打开李勣的墓葬查找里面是否有僭越的陪葬品,想以此给李勣定罪。即便没有僭越的陪葬品,武则天也认为李勣陪葬品如果过于奢侈,那么正好就可以对外污名化李勣,让人知道李勣是个贪婪的伪君子,这样武则天正好就能借着李敬业反叛的罪名把李勣挫骨扬灰。
可是当李勣的墓葬被打开之后,武则天就彻底失望了,原来李勣的墓葬中只有五六匹石马和十几个木偶人像,李勣尸身上也只穿着了一件普普通通的朝服,李勣的墓葬可谓是外在豪华大气,内在却十分简朴,毕竟他的墓葬外观规格是李治所修,不是他能决定的,而陪葬品却是他可以自己选的。
李勣墓葬如此简朴还在于他的临终遗言,《旧唐书》中记载:(李勣)谓弼曰:“我自量必死,欲与汝一别耳。恐汝悲哭,诳言似差,可未须啼泣,听我约束。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苦作得门户,亦望垂裕后昆,并遭痴儿破家荡尽。我有如许豚犬,将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伦、交游非类,急即打杀,然后奏知。又见人多埋金玉,亦不须尔。惟以布装露车,载我棺柩,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见先帝。明器惟作马五六匹,下帐用幔布为顶,白纱为裙,其中著十个木人,示依古礼刍灵之义,此外一物不用。姬媪已下,有儿女而愿住自养者,听之;余并放出。事毕,汝即移入我堂,抚恤小弱。违我言者,同于戮尸。”此后略不复语,遵行遗言。
这意思就是说李勣在临死前让弟弟李弼搬进自己家中,并给李弼交代了临终遗言,李勣认为古人死后不得安宁多是陪葬品过于丰厚而惹出来的祸,因此他希望自己死后能简葬,只需要身着朝服下葬,好能去地下拜见李世民,陪葬品只需石马木人即可。并叮嘱李弼要约束自己的后人,不可让他们败坏家门,如果有人不听李弼的话,就让李弼先把这些不肖子孙打死,然后再祭告自己就行了。
可见李勣到死都不放心,对弟弟李弼千叮咛万嘱咐让他看护好家门,不过李弼在李勣死后不久也去世了,他也管不了李敬业了,这也导致李敬业后来起兵反抗武则天而颠覆了李勣的家族。
李勣墓葬中的陪葬品极其简单,他身着朝服下葬也是向世人表明自己为官简朴,一生只忠于大唐。所以武则天看到李勣的墓葬之后大怒,不仅没找到李勣僭越的罪证,也没能污名化李勣,因此武则天才会气得直呼“徐懋功狡诈如此!”
最终武则天还是命人拆毁了李勣坟墓,并“发冢斫棺”,将李勣的尸身随意丢弃,可怜一代名将李勣,虽然临死时就怕不得安宁才追求简葬,可惜最终还是难逃尸身被毁的命运。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详情
在明朝的历史中,有一位皇帝一直备受争议,他就是嘉靖皇帝。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昏君,但也有人认为他有一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思想家。其中,吴起无疑是这一时详情
在明朝的历史中,有这样一位官员,他以严峻刚直著称,甚至连首辅张居正都对他忌惮三分。他就是明朝著名详情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王昌龄,字少伯,生于唐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边塞诗风最为盛行的时详情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她的生活方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史料记载,慈禧每日凌晨便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楚汉之争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而在这场争斗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引人关注:项羽为何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的形象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扭曲,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明朝末年的一位详情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而在这个时代中,有一个人物的名字总是引人争议,他就是魏忠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和故事被时间的尘埃所掩盖,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便是关于曹睿身世的一段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以其非凡的智慧和策略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司马懿,这个名字在三国时期的详情
在蒙古帝国的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崛起是一个传奇。他的成功征服和统一了蒙古诸部,并最终建立了一个横跨详情
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中,入土为安是一种普遍的丧葬观念,意指人死后应被安葬详情
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名叫和珅的官员迅速崛起,最终成为乾隆皇帝身边最受宠信的大臣。和珅的权势之大,影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女性诗人的身影虽然稀少,但她们的作品却如璀璨的星辰般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东晋时期的女详情
在中国封建历史的长河中,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是常有的事,然而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帝王——明朝的建详情
冲绳岛战役,又称冲绳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最后一场重要陆地战役。XXXX年X月X日至6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联姻往往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精心策划的一种手段。宣太后与义渠王的结合便是其中详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是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南宋时期,面对国家危亡和社会动荡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封建历史中,牛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不少朝代出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出台详情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卷中,清朝乾隆年间的和珅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作为乾隆皇帝身边最受宠信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女性因她们的智慧、美貌或权力而被后世铭记。王宝钏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名字与唐宣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以惨烈著称,却在最绝望的时刻上演了逆转的奇迹——那就是发生在16世纪末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军事冲突,它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国家力量对比,也对后世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蒙古铁骑和八旗都是以勇猛善战而著称的军队。然而,谁才是更厉害的战争之王呢?这是一个详情
野狼坡之战,是唐朝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对唐朝的边疆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是国家之间力量对比、文化碰撞和利益争夺的直接体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场战役以其激烈的战斗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于世,那就是明朝末年的车厢峡之战。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战役都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深远的影响而被人们铭记。其中,车厢峡之战就详情
好水川之战是一场发生在1038年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四川省南部,因为当时的详情
浅水原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755年。这场战争是唐朝与安史之乱叛军之间的一场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和兵家的智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些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对手和汉朝的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质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文化水平。 作为大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不孝的问题,毕竟古代历来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说详情
历史上绵亿是荣亲王永琪与侧福晋索绰罗氏所生育的王府中的第五子,但其他的孩子都早早过世了,所以绵亿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的花瓣和细长的花蕊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家用电器到汽车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这些事物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最近,科学家们在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球选手的魅力所吸引。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高低错落,气势磅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也有丰富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就让我详情
京九铁路,这条连接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9个省市的铁路干线,被誉为中国跨省市最多的铁路。今天,详情
中国的传统俗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智慧,其中男不拜月,女不拜灶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老话。这句俗详情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四只凶猛无比的神兽,它们被称为四凶。这四只神兽分别是饕餮、混沌、穷奇和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与民间传说中,判官是地府中的司法官员,负责审判阴间亡魂的善恶与罪责。传说中的判官详情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编年体史书,它诞生于宋朝,由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这详情
中国的烹饪艺术以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闻名于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分布在各地的八大菜系。每一菜系都详情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学家,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这部书籍不仅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神兽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饕餮。这个名字,源自详情
《洗冤集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时期问世以来,就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详情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如同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飞跃。作为北京大学详情
西门吹雪,这个名字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以剑术高超、性格孤傲而著称,被誉为剑神详情
在中国古代,丹书铁券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免死金牌,它代表着持有者可以免受一切法律的制裁。而在《水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