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作战代号,外文名Operation Barbarossa,发生时间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作用是拉开了苏德战争的序幕。
简介
巴巴罗萨行动(德语:Unternehmen Barbaross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所使用的作战代号。发生于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苏联及东欧地区,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整场行动于1941年6月22日展开,其名称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巴巴罗萨作战自1941年6月一直进行至同年12月间德军在莫斯科门户被苏军打退以失败告终,但苏德战争一直要到1945年5月苏联占领柏林才算正式结束。
作战原本的计划是要快速攻克苏联的西方领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战线(AA战线)为止。在作战的最初数个月里,德军继续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最后在莫斯科战役中受阻[21],这场作战的受挫可以说是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国命运的转捩点。最重要的是,巴巴罗萨作战的失败开启了长达数年的苏德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数千万人因此罹难。
战役双方对比
苏德关系
希特勒早在《我的奋斗》一书里就透露出侵略苏联的意图,在书中他清楚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亦即土地和原料,而这个生存空间应该能在东欧找到。纳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罗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应该加以杀害、驱逐出境、或奴役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应该让给德国人民居住。计划中这些地区的都市人口会经由饥荒加以彻底灭绝,以剩余的农产品养活德国人,并改由德国人居住,尽管希特勒也说德国会与那些愿意支持他们的俄国人“一同合作”。德国的意识形态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认为斯拉夫民族也是属于雅利安人种,提出建议应该将攻克的苏联领土依照以下形式划分行政区:
奥斯兰(Ostland)──波罗的海国家和白俄罗斯
乌克兰──乌克兰和邻近疆土
高加索──南俄和高加索地带
土耳其斯坦──中亚国家领土
在德国和苏联于1939年联手侵吞波兰之前,两国便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表面上这是一个互不侵犯的条约,借由分割波兰等国家来划分德苏两国的边界,在条约中波罗的海三国乃至芬兰被划分为苏联的“影响范围”,这个条约震惊了全世界,因为两国长期以来一直对彼此抱持敌意,而且两国的意识形态也完全相反。由于这项条约,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展开了大量的外交关系和贸易,苏联提供石油和原料给德国,而德国则提供高科技给苏联。尽管这项条约的签订,两国仍然对彼此的一举一动抱持强烈猜疑心,不久后这段短暂的和平关系便以战争的彻底爆发告终。
希特勒一直希望攻克西俄以剥削当地的斯拉夫人。因此他签订这项条约只是为了短暂的方便。再加上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人都对攻克领土抱有极大野心,而双方的意识形态差距则导致最终的冲突爆发。斯大林在国际上的恶劣名誉给了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理由,同时也增加了德国对于胜利的信心。纳粹也不断的宣传苏联政权的残暴,并且瞄准斯拉夫民族作为主要宣传对象。
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是导致苏德分裂的最后因素,在德国于意大利和日本签订条约之后,苏联也表示希望成为轴心国的一部分。在经过两天于1940年11月12日—11月14日在柏林的商议后,德国正式向苏联提出了加入轴心国的条件,而苏联则在11月25日提出了一份修正的版本,然而从此德国没有再进行回复。随着苏联加入轴心国的前景越来越小,两国在东欧的利益冲突也日渐明显,尽管他们在1941年1月还会针对边界和贸易上做出一次小的协定,然而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德国背景
斯大林的名声使得纳粹德国在发动这场战争上获得了某些正当性,而且也让希特勒对德军的胜利有相当信心。斯大林在大清洗中杀害了无数红军的基层和资深军官,导致红军整体的脆弱和无能。在针对斯拉夫人进行的宣传上德国一直强调苏联政权的残暴,同时也宣传红军正在准备攻击德国,并主张他们先行的攻击只不过是先发制人的举动罢了。
巴巴罗萨作战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构思的。一些军事和外交人员也曾劝告希特勒,应该先解决英国后才开辟对苏战场较为妥当,但大多数德军的参谋幕僚都同意这场侵略应该在某个必要的时间点发起。希特勒的决策通常与德军将领的建议相反,但直到那时为止,德军在希特勒的战略下已经达成了一连串原本被认为不可能达成的辉煌胜利,希特勒也自认为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时间里,希特勒的骄傲和大胆、加上德军的精良训练,在不费多少功夫下便赢得了莱茵河、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接着又攻下波兰、丹麦和挪威,每场战役几乎都顺畅无阻。接着他又迅速经由马奇诺防线北方的卢森堡进攻法国,以包围战术歼灭了大规模的同盟国部队,并继续向南进攻直到瑞士边界。
北边遭受包围的同盟国部队最后经由敦刻尔克撤离,英军被彻底逐出法国,但英国依靠着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而免受侵占。在无法逼使英国投降、同时也缺乏海军和战略轰炸部队的情况下,希特勒遂决定将目标转往东方。他相信只要苏联被击垮了,英国也不可能再支撑下去。希特勒对他在西欧的惊人胜利感到自负,同时红军在1939—1940年间侵占芬兰未遂的冬季战争也向全世界显现了当时红军内部的腐化和战力低落。希特勒认为苏联内部已经腐败,只要数个月便能取得胜利,也因此不需准备冬季的配备,这在后来成为德军受挫的主因之一:
纳粹的整个政策都是为了依照地缘政治学的生存空间概念彻底摧毁苏联的政治实体,以替未来的“雅利安”世代准备发展的环境。在1940年的春季,德国战争机器的资源缺乏问题开始越来越严重,而德国与苏联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冲突也开始浮现,这使得侵略苏联逐渐成为希特勒唯一的未来途径,尽管德军将领们也曾跟希特勒说过,占领整个俄罗斯西半部对于德国战争机器运作来说是利大于弊。
希特勒预估攻占苏联会有以下好处:
当苏联被击败后,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
乌克兰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占领苏联将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为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
击败苏联将能进一步孤立英国。
德国的战争机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
希特勒在1940年12月5日收到了德军对入侵苏联的计划,并且全部批准,预期在1941年5月开始进行。在12月18日希特勒签下了“21号指导”,要德军最高统帅部准备“快速的击倒苏联”,并且制定侵略的预定时间为1941年5月15日。巴巴罗萨计划假设的是德国国防军可以在短期间内消灭红军道加瓦河和第聂伯河以西的大多数步兵师,事后证明尽管德军的确消灭了原先在此地区的苏联红军数量,苏联红军不断从后方增援的雄厚兵力导致了这种假设的失败。
德军战前准备
为了准备发起攻击,希特勒将3206000人调遣至德苏边界,多次派遣侦察飞机潜入苏联领空勘查,同时也在东线储备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到了1941年2月德军已在罗马尼亚—苏联边界部属了680,000人。即使进行了如此庞大的准备过程,苏联依然没有预料到德军的意图,在战争爆发时完全措手不及。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坚信第三帝国不可能在《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内便发起攻击,他也坚信德国会等到拿下英国后才会开辟新的战场。尽管苏联情报部门已经多次发出战争逼近的警告,斯大林依然拒绝改变心意,认为这是英国故意设计要让苏联和德国开战的假情报。
德国政府也助长了这种骗局,向斯大林透露德军的调动只是为了远离英国轰炸机的航程。德国甚至向苏联解释他们故意要让英国以为他们正准备进攻苏联,而事实上他们正在准备进攻苏联的军队和物资。因此,直到战争爆发前斯大林都没有认真准备应付德军的可能入侵。应该注意到的是,潜伏德国的共产主义间谍理查德·佐尔格在战争爆发前便已向斯大林透露准确的进攻发起日期,但这项情报也没有获得重视。德国还在1941年4月发起了一连串佯装进攻英国的作战,假装正在挪威聚集部队。这些行动配合了大张旗鼓的海军舰只聚集、飞行勘测、和演习行动,并且还故意透露虚构的入侵计划细节。
同时期德军军事计划人员开始研究拿破仑在侵略俄罗斯战争中的失败,他们推估苏联红军无法在侵略开始后大规模的向俄罗斯内地撤退,因为他们认为斯大林无法在政治上和军事补给上抛弃波罗的海国家、乌克兰等地。
但在侵略苏联的计划和主要目标的设计上,希特勒则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以及许多高阶将领意见分歧,最高统帅部认为应该直接攻往莫斯科,而希特勒则认为应该先夺取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地区的丰富资源后才转向莫斯科。希特勒认为莫斯科是“不重要的”,他认为重点应该在于消灭莫斯科以西的红军主力。但由于意大利在希腊的失败,德军被迫于1941年4月6日发动巴尔干战役,以救援意大利,6月1日,德军攻占希腊全境,但巴巴罗萨计划被迫延迟了一个多月,这导致了德军未能在俄国严寒到来之前占领莫斯科,最终输掉了德苏战争。但是要注意的是,希腊战役于4月30号结束,从时间上来看相隔了近两个月,据当时德军的重组能力,伤亡可以有效补充。在对比三个集团军群及对希腊作战的部队后,发现只有第30军的第129、第162、第256步兵师可能同时参与了两次作战(其实还是不准确,因为在巴巴罗萨的30军和希腊的30军军长并不是同一个人,但这也可能是调职导致);但是,第30军在战斗中并未有大幅度减员情况的出现。在1952年,英国内阁办公室历史分部的一项科学研究总结巴尔干战役没有影响巴巴罗萨行动的实行,根据罗伯特·柯奇贝尔说:“将巴巴罗萨作战的开始日期由5月15日延迟至6月22日的主要原因是那些不完全合乎逻辑的安排,以及之前不正常的潮湿冬季令河流直到晚春仍然泛滥。”由此看来,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最后希特勒与高阶将领们取得的共识是:将入侵部队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各自攻占特定的地区和大城市。
941年6月22日东线德军陆军共3个集团军群群、13个集团军、39个军、125个师又1个旅、1个独立团(不含海军舰艇部队、海岸炮兵部队、空军伞兵部队、总部直属宪兵部队及工兵、铁道兵、重炮兵、铁道炮兵、火箭炮兵、高炮炮兵、摩托化反坦克炮兵等兵种部队)。
北方集团军群(由威廉·里特尔·冯·里布元帅指挥)
目标为穿越波罗的海国家攻入俄罗斯北部,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总兵力为3个集团军1个直属军共计8个军、29个师(20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2个摩步师、1个党卫队装步师、3个警备师):
第16集团军(由恩斯特·布施指挥,下辖3个军1个直属师,共8个师)
第2军3个师:第12步兵师、第32步兵师、第121步兵师
第10军2个师:第30步兵师、第126步兵师
第28军2个师:第122步兵师、第123步兵师
第16集团军直辖第253步兵师
第18集团军(由格奥尔格·冯·屈希勒指挥,下辖3个军共8个师)
第1军3个师:第1步兵师、第11步兵师、第21步兵师
第26军2个师:第61步兵师、第217步兵师
第38军2个师:第291步兵师、第58步兵师、步兵第254师
第4装甲集群(由埃里希·赫普纳指挥,下辖2个军共8个师)
第41装甲军(第1装甲师、第6装甲师、党卫队TK装甲步兵师、第269步兵师)
第56装甲军(第8装甲师、第3装甲步兵师、第36装甲步兵师、第290步兵师)
北方集团军群直属步兵第23军下辖2个师(第206步兵师、第251步兵师)
北方集团军群后方警备部队3个师(第207警备师、第281警备师、第285警备师)
第1航空队(由阿尔弗雷德·凯勒指挥)
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
目标为进攻斯摩棱斯克,穿越苏联中西部(现在的白俄罗斯)地区,攻占莫斯科,总兵力为下辖4个集团军共计16个军、50个师(31个步兵师、9个装甲师、5个摩步师、1个骑兵师、1个党卫队师、3个警备师)又一个独立团:
第4集团军(由京特·冯·克鲁格指挥,下辖4个军12个师)
第7军4个师(第7步兵师、第23步兵师、第258步兵师、第268步兵师)
第9军3个师(第137步兵师、第263步兵师、第292步兵师)
第13军2个师(第17步兵师、第78步兵师)
第43军3个师(第131步兵师、第134步兵师、第252步兵师)
第9集团军(由阿道夫·斯特劳斯指挥,下辖3个军,共计8个师又1个旅)
第8军3个师(第8步兵师、第161步兵师、第28步兵师)
第20军2个师(第162步兵师、第256步兵师)
第42军3个师(第87步兵师、第102步兵师、第129步兵师)
第9集团军直辖第900步兵旅
第2装甲集群(由海因茨·古德里安指挥,下辖4个军共15个师又1个独立团)
第12军3个师(第31步兵师、第34步兵师、第45步兵师)
第24装甲军5个师(第3装甲师、第4装甲师、第10装甲步兵师、第1骑兵师、第267步兵师)
第46装甲军2个师1个独立团(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团、第10装甲师、党卫队重装摩步师)
第47装甲军4个师(第17装甲师、第18装甲师、第29装甲步兵师、第167步兵师)
第2装甲集群直辖第255步兵师
第3装甲集群(由赫尔曼·霍特指挥,下辖4个军共11个师)
第5军2个师(第5步兵师、第35步兵师)
第6军2个师(第6步兵师、第26步兵师)
第39军4个师(第7装甲师、第20装甲师、第14装甲步兵师、第20装甲步兵师)
第57装甲军3个师(第12装甲师、第19装甲步兵师、第18装甲步兵师)
中央集团军群直辖3个师(第221轻步兵师、第286轻步兵师、第403轻步兵师)
中央集团军群直辖第53军1个师(第293步兵师)
第2航空队(由阿尔贝特·凯塞林指挥)
南方集团军群(由格特·冯·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
目标为攻往人口密集的农业心脏地带—乌克兰,攻下基辅,接着攻入南方的俄罗斯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总兵力为下辖4个集团军共计9个军、35个师(25个步兵师、4个轻步兵师、1个山地师、5个装甲师、2个摩步师、1个党卫队师、3个警备师):
第6集团军(由瓦尔特·冯·赖歇瑙指挥,下辖4个军共11个师)
第17军2个师(第56步兵师、62步兵师)
第29军3个师(第44步兵师、第111步兵师、第299步兵师)
第44军2个师(第9步兵师、第297步兵师)
第55军4个师(第57步兵师、第75步兵师、第168步兵师、第298步兵师)
第11集团军(由欧根·里特·冯·绍柏特指挥,下辖4个军共14个师1个旅)
第11军3个师1个旅(第76步兵师、第239步兵师、罗马尼亚第1装甲师、罗马尼亚第6骑兵旅)
第30军4个师(第198步兵师、罗马尼亚第8步兵师、罗马尼亚第13步兵师、罗马尼亚第14步兵师)
第54军3个师(第50步兵师、第170步兵师、罗马尼亚第5步兵师)
意大利赴俄远征军团3个师(第9“帕苏比奥”半摩托化师,第52“都灵”半摩托化师,第3“奥斯塔公爵阿玛迪奥·达奥斯塔亲王”快速骑兵师)
第11集团军直辖第22步兵师
第17集团军(由卡尔-海因利希·冯·史图尔普纳格指挥,下辖德军3个军共11个师、仆从国2个军2个师4个旅)
第4军5个师(第24步兵师、第71步兵师、第262步兵师、第295步兵师、第296步兵师)
第49山地步兵军3个师(第68步兵师、第257步兵师、第1山地步兵师)
第52军3个师(第97轻步兵师、第100轻步兵师、第101轻步兵师)
匈牙利快速军团3个旅(第1摩步旅、第2摩步旅、第1骑兵旅)
斯洛伐克贝尔诺拉克野战军团2个师1个旅(第1步兵师、第2步兵师、斯洛伐克机动旅)
第1装甲集群(由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指挥,下辖3个军共9个师,其中5个装甲师,4个装步师)
第1装甲集群直辖
第3装甲军3个师(第13装甲师、第14装甲师、第25装甲步兵师)
第14装甲军3个师(第9装甲师、党卫队第1“阿道夫·希特勒”装步师、党卫队第5“维京”装步师)
第48装甲军3个师(第11装甲师、第16装甲师、第16装甲步兵师)
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下辖3个军2个师5个旅。
罗马尼亚陆军第4军2个师(第6步兵师、第7步兵师)
罗马尼亚骑兵军2个旅(第5骑兵旅、第8骑兵旅)
罗马尼亚山地军3个旅(第1山地旅、第2山地旅、第4山地旅)
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司令官尼古拉伊·索皮卡中将,下辖3个军5个师2个旅
罗马尼亚陆军第3军3个师(警备师、第15步兵师、第35后备师)
罗马尼亚陆军第5军2个师(边防师、第21师)
罗马尼亚陆军第11军2个要塞旅
南方集团军群直属4个师(第444轻步兵师、第454轻步兵师、第213轻步兵师、第99步兵师)
南方集团军群直辖罗马尼亚第2军3个师1个旅(第9步兵师、第10步兵师、第11步兵师、第7骑兵旅)
第4航空队(由亚历山大·勒尔指挥)
驻挪威德军部队:
第20集团军下辖2个军共5个师又1个旅
第20集团军直辖第211装甲旅
第19军3个师(第214步兵师、第2山地步兵师、第3山地步兵师)
第36军2个师(第169步兵师、党卫队第6山地步兵师)
德国大本营预备队部署于东线部队共23个步兵师1个山地师2个装甲师1个摩步师1个党卫队师
第50军(位于北方集团军群地域,辖2个师:第86步兵师、党卫队第4“警察”师)
驻芬兰部队:1个步兵师2个山地师1个党卫队师
苏军战前准备
1940年代初期的苏联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不可小觑的,苏联在1930年代的快速工业化使得工业生产量提升至世界第2,仅次于美国,而与德国并驾齐驱。军事配备的生产同样快速增加,在战争爆发前经济已经转向军事生产的方向。在1930年代早期苏军也发展出一套现代化的作战理论,并在1936年将其颁布为全军的作战原则。
1941年在德军的秘密调度下,苏德边界的苏联部队数量已经被德军所超越。不过在1941年6月当时苏联军队的总人数高达500万人,比德国调派参与巴巴罗萨作战的地面部队总人数还多。除此之外,苏联大规模的军事动员使得苏军的人数一直稳定增加,使苏联能够投入比德国更多的部队至前线,由于两方的兵力都变动不定,整体上来说1941年的战役两方的兵力是势均力敌的。
而在一些武器的对比上苏军则有许多优势,在坦克上苏军的优势特别明显,苏军拥有的坦克总数高达23,106辆,其中有12,782辆分布在西俄的5个军区(其中3个直接面对德苏前线)。而德国国防军拥有的坦克总数约为5,200台,其中只有3,350台参与了对苏作战。这使得苏军与德军在可用坦克数量上的差距高达4:1。苏联还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T-34坦克,和速度最快的BT-7坦克。苏联也拥有压倒性的火炮数量优势,122毫米口径的\A-19榴弹炮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火炮。最先进的苏联坦克在刚开战时数量并不多,不过在 1941年的前半年,苏联军事机器所生产的100%的坦克和87%的战机都已经属于现代的设计。
然而德国空军和陆军却有着极为精良的训练和经验,在素质上的优势大幅抵销了苏联的数量优势。再加上大量具备经验的苏军军官和司令員在1935年至1938年间的大清洗期间遭斯大林迫害致死,33%的苏军军官和几乎全部的高阶将领都遭处死或流亡至西伯利亚,改以大批具备“政治经验”却毫无作战经验的军官替代[52][53]。5名元帅中3名遭到处决,67%的集团军和师司令員也遭遇相同下场[54]。总共加起来,被处决的苏军领导人高达了3万人。这造成了红军内部充斥大量年轻而训练贫乏的军官;以1941年为例,苏军的军官里有75%尚未任职超过1年,苏军集团军司令員的平均年龄比德军师司令員的平均年龄少了整整12岁,这些军官在战场上往往缺乏积极行动的意愿,而且很大一部分根本没有能力胜任其职位。
大多数苏军单位在战争爆发时都保持和平时期的状态,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苏联空军的战机都紧密排列在跑道旁(而非疏散开来),而被德国空军的轰炸部队轻易摧毁。苏联空军一直到战争爆发前都被禁止攻击德国的侦查飞机,而任由大量德军侦查飞机进入苏联领空勘测。苏联空军虽然拥有数以千计的战机,但大多都极为老旧,例如I-15和I-16,而先进的机型如米格机和拉沃契金则数量稀少。很少战机拥有无线电,拥有无线电的战机也极常故障,而缺乏讯息加密的设备则让德军得以轻易窃听,同时苏联飞行员的空战经验和技术都极为落后。
苏军部队的部署相当疏散而且未经准备,部队之间往往无法互相联系,而且也缺乏运输工具把有效战力集合起来。虽然苏军有非常多先进的火炮,但这些火炮很多都没有配备弹药,火炮单位同样缺乏运输工具而无法迅速部署。坦克单位数量庞大且装备良好,但却极为缺乏经验和后勤支援,维修保养的水平也非常差劲。坦克单位往往被草率的送上战场,而没有任何燃油、弹药、或人员补给的安排。通常在经过一次作战后坦克便毁坏或报销了。
在战前苏联的宣传机器总是不断宣传苏军的强大,宣称任何针对苏联的侵略都会被轻易击退。
斯大林刚愎自用的个性使他无法接受任何属下的逆耳建议,加上他对于互不侵犯条约的盲目信心,在1941年初他越来越高估苏联的实力。在1941年春季斯大林的情报机关不断的发出德国即将展开侵略的警告,但都没有被斯大林重视,尽管斯大林和其幕僚也体认到攻击的可能性,但由于斯大林对于苏军实力的迷信,苏联决定避免挑衅希特勒,这一连串的错误造成的后果是开战时苏联边界的部队都没有进入警戒状态,甚至在遭受攻击时也必须先向高层请求许可才准许反击,虽然苏联在4月10日开始实行局部的警戒,但这在德军攻击展开时根本没有发挥作用,斯大林也拒绝彻底动员军队[56]。
1941年5月至6月间,苏联内地军区奉命改编为一批集团军立即开赴西部国境:
哈尔科夫军区司令員安德烈·基里洛维奇·斯米尔诺夫中将担任第18集团军司令员;
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員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中将担任第19集团军司令员;
外贝加尔军区司令員费多尔·列梅佐夫中将担任第20集团军司令员;
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司令員瓦西里·赫拉西缅科中将担任第21集团军司令员;
阿尔汉格尔斯克军区司令員弗拉基米尔·卡恰洛夫中将担任第28集团军司令员;
西伯利亚军区司令員斯捷潘·安德里亚诺维奇·加里宁中将担任第24集团军司令员;
乌拉尔军区司令員菲利普·阿法纳西耶维奇·叶尔萨科夫中将担任第22集团军司令;
外贝加尔军区副司令员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卢金中将担任第16集团军司令员;
在当时有41%的苏军基地集中于接近边界不到200公里的地方,依据苏军的指令,燃料、装备、火车等等也大量被囤积在那里。然而由于苏军在战术理论上进行的草率更动,这些部队的战力被大为减弱,原本苏联在1938年开始采用的战术是:以标准的线状防守战线紧连其他国家,步兵部队会在防线上堀壕架构坚强的防御工事,而坦克则会配合步兵行动以提供支援。但1940年法国战役的结果引起极大震撼,当时在世界上规模排名第2的法国陆军,在不到6周内便被德军彻底击败。苏联对此结果进行了分析,但分析的资料并不全面,分析结果认为法国的崩溃是因为过度依靠战线防守而缺乏装甲部队支援所造成的,苏联决定不再重蹈覆辙,遂取消了堀壕防守的战术,改采将步兵部队集中为大规模机动队伍的战术。所有的坦克都被集中至31个庞大的机械化集团军,宣称这样一来每个集团军都会比德军的装甲军大(不过直到战争爆发很少有集团军达成这种规模)。苏联所预测的情况是:一旦德国发起攻击,德军先锋的装甲部队便会被机械化集团军所切断和歼灭,接着机械化集团军会和步兵部队一同歼灭剩余的德军步兵。而南方的乌克兰地区则驻扎了大量的部队,准备在战争爆发后对德军进行战略包围:在摧毁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后则朝北攻占波兰,包围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包围圈里的德军不久后就会被彻底歼灭,如此一来德军将必败无疑。
战役过程
轴心国选在1941年6月22日的早上3:45分(一说3:00,另一说4:30)展开攻势。要计算双方在这个阶段的特定地区部队分布相当困难,因为大多数德军的名单都包括许多还未参战的后备军人,同样的两方在力量上的对比也很难有效计算。合理的计算是约有260万德军在6月22日进入作战状态,而他们所面对的苏联军区也有差不多数量的红军军队。德军的突袭收到完全的效果:虽然苏联指挥部在收到德军部队逼近的报告后即在凌晨00:30分对边界部队发出警告,但当时却没有任何一个部队展开备战。据称斯大林对德军侵略的新闻表示吓呆了,并且直到一两个礼拜后的7月3日才正式对全国发表声明。
突袭带给苏联红军的最大震撼并非是突袭的时间,而是同时进攻苏联领土的德军数量之多和配合之紧密。约有320万的德军地面部队投入了东线的攻势,伴随的还有36万罗马尼亚军队、4万4000多人的匈牙利军队、47万芬兰军队,和60900意大利部队,芬兰则从北边发动攻势。但苏联红军在同时对抗这些敌军的同时也持续进行大规模的增援,西线的苏联红军部队在1941年6月22日时约有290万人(其中陆军243万人),尽管半年的战事造成90万人死伤的惊人数字,至年底时已经跃升为超过4百万人(苏联国内部队和储备军并没有计算在内)了。德国空军声称在侵略开始的第一天就摧毁了1,489架红军战机,而自身则只损失了35架。事实上苏联空军在刚开始几天的损失比德军估计的还要惨重,总共有3,922架飞机在头三天被摧毁。
德军的攻击速度之快使得苏联红军的防御计划完全瘫痪,而无线电和通讯配备的严重缺乏也造成苏联红军部队难以互相协调作战。
德军的攻势也引燃了许多苏联占领国的独立运动,1941年6月22日立陶宛发生了反苏联的暴动,并在隔天发布了独立的宣言。大约有30,000名立陶宛人加入叛变行列。随着德军向北方的攻势进展,叛变也蔓延至爱沙尼亚了。
德军各个集团军的攻势
中央集团军
在中央,情况要顺利得多。德军兵分两路渡过尼曼河和布格河,绕过布列斯特,直扑明斯克。6月24日,德军攻占维尔纽斯,比亚韦斯托克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巴甫洛夫紧急下令撤出该地区,但是为时已晚。6月26日,德军第18装甲师攻占明斯克,将苏联第三、第四、第十集团军围困在比亚韦斯托克至明斯克一带,近50万人被包围。但是由于包围圈不够紧密,有一半部队冲出。德军继续推进,7月1日,德军渡过别列津纳河。10日,德军第十装甲师渡过第聂伯河,于15日切断斯摩棱斯克至莫斯科的公路,围困了苏联第16、第19及第20集团军。铁木辛哥在7月24日起向杜霍夫希纳及波切普集中了17个师,试图解救被围困的部队,但这是徒劳的。尽管如此,第19集团军主力逃出了包围圈,有20万人脱围。但是在后方的莫吉廖夫地区,俄国的坚守给德军造成了重大伤亡。随后,古德里安的装甲师团向南,攻破罗斯拉夫尔及克利切夫,围攻戈梅利地区,向布良斯克行进,而第4集团军占领叶利尼亚突出部。希特勒之后决定,将目标放在顿涅茨克及克里米亚的工业区。8月24日,中央集团军向南转向乌克兰。 但是苏联误判德军将南北夹击进攻莫斯科,未及时阻击德军进入乌克兰。
但是,在战线的后方,布列斯特竟然坚持了近一个月。
北方集团军
与中央集团军完全不同,北方集团军在一开始遭受了危机。6月23日,叶格·索连京将军指挥的第2装甲师击退了德国第六装甲师,杜比萨河战役爆发。德军首次面对苏联的重型KV-1坦克与KV-2坦克。德军几乎所有反坦克炮都打不穿苏联重坦,最后在88毫米高射炮轰击下才能够打穿。但是在另一侧,曼施坦因率领的56摩托化步兵师渡过北德维纳河,于6月26日攻占陶格夫匹尔斯并抵挡住了多次苏军的反攻。但是希特勒命令装甲师等待步兵,于是后续进攻被推迟了一个礼拜。。苏联部队得以向后撤退至斯大林防线整顿。7月2日,第4装甲集团开始进攻斯大林防线,并于7月8日占领了普斯科夫,破坏了斯大林防线。随后,第一装甲师抵达卢加河边的波列奇耶,战线推进至卢加防线及伊尔门湖一带。至此,波罗的海三国除了个别被包围的城市(如纳尔瓦)外,全部落入德军手中。
南方集团军
南方,伦德施泰特遇到了极大的麻烦。罗马尼亚一侧晚了8天才发动攻势,所以主攻由北侧担任。但是进攻乌克兰的部队只有一个装甲集团军。6月24日,苏联第6机械化军和第11机械化军从比亚韦斯托克东北的格罗德诺地区发动了反突击,目标是德军第9集团军所属向东南方向运动进行近距离包围的步兵师。德军轻易地打退了进攻,苏军损失惨重。西南方面军指挥官基尔波诺斯避免了在前期被围歼的命运,但是苏联不能像德国那样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结果造成布罗迪战役的失败,四个机械化师被打残。在喀尔巴阡山以南,罗马尼亚军队和德国11集团军在7月2日发动了慕尼黑行动,收回被苏联强占的比萨拉比亚。同时,在多瑙河河口的海战也以苏联失败告终。随后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急速向南,与南方的11集团军在乌曼包围了苏联军队,歼灭苏联三个集团军,但是依旧没有达到重创西南方面军的目的。乌曼会战结束后,苏军东撤至基辅,敖德萨被包围,基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希特勒希望彻底歼灭西南方面军,以获得乌克兰的粮食和更东边罗斯托夫的工业区,于是中央集团军的第二装甲集团被抽调,从北向南,意图是在基辅与克莱斯特会师。
银狐行动
摩尔曼斯克是苏联在巴伦支海的唯一一个大型不冻港。同时,它离佩察莫的铁矿仅有60英里。6月22日,德军占领佩察莫。苏联于25日对芬兰进行大规模轰炸,促使芬兰对苏联宣战。[83][84]德军兵分两路,第二和第三山地师直接进攻摩尔曼斯克,而德国36师进攻萨拉,芬兰第三军进攻凯姆,意在兵分三路切断基洛夫铁路。
6月29日,铂狐行动开始。第二山地师封锁雷巴契半岛,强渡季托夫卡河。苏军于7月4日退至大西利察河地区,并在涅尔皮奇耶湾和安德烈耶夫湾登陆,牵制了德军本来就极度缺乏的部队。第五航空队又被调到斯摩棱斯克,德军攻势停滞在西利察河。
7月1日,德国36山地师和芬兰第三军向萨拉发起进攻,北极狐行动开始。7月8日,萨拉被攻占。更南边的芬兰第三军于8月7日攻占克斯坚加,但是实力不足,攻势也陷入停滞,没能切断基洛夫铁路。
后续
虽然攻势前半年进展的相当顺利,但最后德国仍然没有夺下最终的目标—莫斯科。许多人认为德国犯下最大的错误便是延缓了发起攻击的时间。原本计划的攻击发起日是5月15日,然而在4月时墨索里尼对于阿尔巴尼亚的侵略受阻,希特勒遂决定调派德军加以援助,尽管德军很轻易的便攻克了南斯拉夫和希腊,但这起意外的小插曲却使得攻击计划延缓至6月22日进行,这5周的延期更减短了原本已经相当短暂的俄国夏季。不过延期也有其他的原因,1941年俄罗斯的晚春加上6月的漫长雨季,使得许多苏联西部的道路陷入瘫痪,或者无法让重型车辆通过。在整场战役中,希特勒将原本进攻莫斯科的主力装甲部队改调往南方参与攻占乌克兰的基辅战役,这次战役以德军的空前胜利告终,俘虏了超过650,000名的苏联红军,但这项举动也进一步延缓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当德军开始进攻莫斯科时,秋季大雨造成的泥沼、以及冬季的酷寒、再加上红军的顽强抵抗,最终停顿了德军的攻势。
同时,苏联的反抗力量也出乎德国的意料之外。在白俄罗斯布勒斯特的一座堡垒便说明了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精神:在德军第一天的攻势中,原本预期只要几个小时的突袭便能夺下这座堡垒,但最后直到七月底才拿下(苏联的宣传宣称它支撑了六个礼拜)。德军的后勤成了主要的问题之一,随着战事的进展德军的补给线也不断拉长,也更容易遭受苏联游击队的袭击。苏联采用焦土政策摧毁所有即将撤离的土地,使德国无法运用其食物、燃料、和建筑。
尽管遭遇这些挫折,德军仍然继续推进,在半年的战事中德军展现了辉煌的战争艺术,多次以包围战术歼灭动辄数十万的大批苏联红军、或逼迫他们投降。基辅战役尤其血腥,南方集团军在11月中旬夺取了基辅,俘虏了超过650,000名苏联红军。
北方集团军在攻克波罗的海国家后继续朝列宁格勒推进,在1941年8月进攻至列宁格勒的南方市郊,但随之面临苏联的顽强抵抗而不得不停止。由于担心直接攻城会造成大量伤亡,德军指挥官决定以围堵方式来摧毁抵抗力量。尽管遭遇德军的渗透威胁、无情的轰炸和炮击、以及严重的食物和燃料短缺,最后红军仍坚守住列宁格勒,直到围城的德军在1944年初被击退为止。列宁格勒围城导致了近百万的居民死伤。
苏联军队在1941年遭受严重挫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德军的成功突袭以及苏联红军内部的问题。
1941年的德军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上训练最为精良而又最富经验的部队,德军拥有机动性和歼灭战的先进战术理论、近乎完美的通讯技术、以及不断胜利所带来的自信。相较之下,苏联部队则严重缺乏领导人、训练、和准备,苏联假设在1942年前不会有战争发生,因此当德国入侵时苏联红军正处于结构重组的阶段,武器也都处于测试的阶段。同时,大量的苏联部队都集中于德苏边界(占领的波兰领土),却缺少适当的防卫,导致这些部队在开战后几周内便被彻底歼灭。许多苏联部队也被高层下达的不侵犯、不主动挑衅原则严重限制,在开战后又被命令“原地还击之后反击”(使他们在面临德军包围战时非常脆弱),同时部队普遍缺乏具有经验的军官,迟钝腐败的官僚作风也相当常见。苏联红军领导能力的无能,早在先前对于芬兰的侵略中就已经展现出来。
苏联在开战后数周所采取的战术导致灾难性的结果。刚开始时红军完全高估了自身的作战能力,机械化军团不但没能击败德军的装甲师,还遭受德国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密集攻击而损失惨重。苏联坦克的保养贫乏再加上坦克兵的经验不足,导致惊人的故障比率出现,同时备用零件和负责后勤支援的卡车也非常缺乏。而步兵部队放弃掘壕的战术也导致灾难性结果,在机动性低落又没有坦克支援的情况下,苏联步兵部队根本无法在战场上灵活调度。
尽管德国最终无法达成巴巴罗萨作战的目标,但苏联遭受的庞大损失使得苏联的宣传机器开始调整宣传内容。在战前苏联政府一贯的宣传红军的强大无敌,但到了秋天宣传基调已经改变为“红军变虚弱了、准备战争的时间不足、德国的攻击太过突然”等等。
另一个解释是由苏联历史学家威克特·苏沃罗夫提出的,他认为苏联在最初遭遇挫败的原因不是防卫准备不足,而是正好相反—因为斯大林正准备主动进攻德国,而整场巴巴罗萨作战只是德军先发制人的反击罢了。他举出当时红军的士兵没有配备防守地区的地图,相反的却配备了德国占领地区的地图。苏沃罗夫的主张具有相当争议性,许多西方历史学家也批评他并没有提出任何事实根据来证明这个理论。
巴巴罗萨苏联战场前线
战役结果
整场巴巴罗萨作战在11月开始的莫斯科战役中达到最高潮,尽管负责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饱受秋季泥泞所造成的补给短缺之苦,仍被下令继续进攻;德军的进展在1941年12月初达到极限,前锋部队已经推进至莫斯科市郊,甚至见到了克里姆林宫的螺旋状尖塔。然而这时斯大林手上仍保有数十万从西伯利亚前来支援的部队,这些部队拥有良好的冬季装备和补给,还有大量可以武装成民兵的青年人,很快便将逼近莫斯科的德军全数击退,并在接下来的反击战推回了冬季前的战线。
反观这时的德军则严重缺乏石油、冬季装备、和食物,同时也没有躲避之处,只得在原地驻扎挨过严酷的冬季。德军最后得以挡下苏联的反击行动,但却遭受了非常沉重的损失。
同时,夺下莫斯科也是德国迈向胜利的关键之一。历史学家之间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是:如果当初巴巴罗萨作战真的夺下了苏联首都,是否会造成苏联的彻底垮台?
1941年12月美国也向轴心国宣战,在这短短6个月内德国的战略位置便彻底逆转了,因为德国的军事生产能力根本无法应付长期的战争。
巴巴罗萨作战的结果对苏联和德国都同样不利。虽然德国无法成功的拿下莫斯科,但他们在半年时间内便夺下了苏联西部的庞大领土,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国家、以及一大片莫斯科西部的土地在内。这相当于50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以及7500万的人民,事实上德国在之后的1、2年内又继续夺取了25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一直要到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等战役后才被击退。在这些占领区域里,反抗德国统治的游击队迅速增长,而德国也毫不留情的加以镇压。德国也继续坚守这些土地,在接下来的许多战役里双方又蒙受了更多的损失。
血腥的东线战役持续了整整4年,因为这场战争而死的人数可能永远无法准确计算。苏联军队的总阵亡人数大约为870万,而平民的死亡人数则依然存在争议,经常被举出的数字则高达2,000万人。德军的阵亡人数也很难准确计算,最高的数字(Rüdiger Overmans)为430万名德军和900,000名其他轴心国部队,这个数字包括了在作战中阵亡的人数以及遭苏联俘虏期间死去的人数在内。
直到1941年12月便有超过240万的红军人员被德军俘虏,德国对红军俘虏的处置使得到战争结束时总计数百万会死于寒冷、饥饿、疾病等等。斯大林则将德国战俘以及曾经被德国俘虏的苏联士兵都流放至劳动营。少数族群也都被流放至东部的集中营。例子包括了:1941年9月有439,000名居住于窝瓦河的德裔人民(以及300,000名来自其他各地区的德裔人民)被集体驱逐至哈萨克;在1944年5月,182,000名克里米亚鞑靼人被驱逐至乌兹别克斯坦;车臣人(393,000)和印古什人(91,000)也在1944年被彻底驱逐至哈萨克。
投降的德国士兵
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孙尚香这个名字往往与英雄、战争和爱情紧密相连。她是东汉末年东吴君主孙权的详情
在三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诸多英雄人物以其非凡的武艺和智谋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对象。其中,马岱和马超这详情
在宋朝的历史长河中,宋仁宗作为一位显赫的帝王,他的家庭生活同样备受瞩目。尤其是公主们的婚嫁及封号详情
在唐朝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创造了辉煌的开元盛世,但晚年却发生详情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曹魏作为曹操建立的政权,经历了多位皇帝的统治。其中,曹髦之后的继承者是曹操的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两位杰出的谋士以他们的睿智和远见卓识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焦点。他们就是东汉末详情
战国四大名将,他们是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这四位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被详情
曹冲,这位三国时期的聪明神童,他的早逝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遗憾。在历史的长河中,曹冲虽然生命短暂,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刘娥以其非凡的身份和传奇的一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是宋朝的一位皇后,更确切地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与神话传说中,妲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她的名字与狐狸精这一形象紧密相连,成为了详情
朱瞻基,明朝的一位皇帝,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他的寿命并不长,这引起了人们对他死因的广泛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周朝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权力的传递往往充满了戏剧性和不确定性。蒙古帝国的第四位大汗——蒙哥汗,他的继承决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其中,司马家族尤为显赫,诞详情
女子裹脚,这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的风俗,其起源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尽管普遍的看法认为女子详情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统治虽然带来了中央集权和法制的统一,但也伴随着严酷的法律和残详情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社会群体——包衣奴才。这个词汇在现代社会已不常见,但它详情
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皇位继承往往伴随着血腥与权谋。唐太宗李世民之子、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事件,便是一个详情
西晋时期,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动乱——八王之乱,彻底揭示了晋室皇权的脆弱和贵族权力的膨胀。这场持详情
在中国千百年的姓氏文化中,房姓虽然不算极为常见,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同样丰富而深厚。今天,就让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姓氏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家族信息。今天,我详情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然而,秦朝的统治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战役以其出人意料的结果而闻名于世。其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尤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它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以惨烈著称,却在最绝望的时刻上演了逆转的奇迹——那就是发生在16世纪末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军事冲突,它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国家力量对比,也对后世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蒙古铁骑和八旗都是以勇猛善战而著称的军队。然而,谁才是更厉害的战争之王呢?这是一个详情
野狼坡之战,是唐朝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对唐朝的边疆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是国家之间力量对比、文化碰撞和利益争夺的直接体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场战役以其激烈的战斗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于世,那就是明朝末年的车厢峡之战。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战役都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深远的影响而被人们铭记。其中,车厢峡之战就详情
好水川之战是一场发生在1038年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四川省南部,因为当时的详情
浅水原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755年。这场战争是唐朝与安史之乱叛军之间的一场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和兵家的智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些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对手和汉朝的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质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文化水平。 作为大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不孝的问题,毕竟古代历来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说详情
历史上绵亿是荣亲王永琪与侧福晋索绰罗氏所生育的王府中的第五子,但其他的孩子都早早过世了,所以绵亿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的花瓣和细长的花蕊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家用电器到汽车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这些事物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最近,科学家们在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球选手的魅力所吸引。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高低错落,气势磅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也有丰富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就让我详情
京九铁路,这条连接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9个省市的铁路干线,被誉为中国跨省市最多的铁路。今天,详情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仙人物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天界体系。其中,东王公这一角色常常出现在详情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充满了丰富的象征和暗示。许多看似琐碎的细节都蕴含着深远详情
在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孙二娘是一个独特的人物。她是梁山泊唯一的女英雄,同时也是一个开黑店的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奇特而神秘的生物。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山海经》中的神兽烛龙详情
在道教神话中,真武大帝是一位备受崇敬的神灵,他不仅是北方的守护神,更是掌管北天门、管理三界妖魔的详情
成语兔死狗烹是一个充满故事性的成语,它的意思在于表达一种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行为。具体来说,这个详情
《全唐诗》是在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 《全唐诗》的编纂工作始于清代,由彭定求、杨中讷、沈三曾、潘详情
中国的传统俗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智慧,其中男不拜月,女不拜灶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老话。这句俗详情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四只凶猛无比的神兽,它们被称为四凶。这四只神兽分别是饕餮、混沌、穷奇和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与民间传说中,判官是地府中的司法官员,负责审判阴间亡魂的善恶与罪责。传说中的判官详情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编年体史书,它诞生于宋朝,由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这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孙尚香这个名字往往与英雄、战争和爱情紧密相连。她是东汉末年东吴君主孙权的妹妹,也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妻子。然而,关于她的真实身份和生平,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探讨正史中的孙尚香是否真的是刘备的妻子,并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