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

兴登堡防线
2021-11-10 10:11:04

  兴登堡防线,又叫做齐格菲防线,外文名叫做Hindenburg Line,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西线指挥官兴登堡为防御协约国军队而构建的防御工事,工程的建设期为1916年至1917年,突破时间1918年9月29日。

  背景

  在1916年8月索姆河战役中的最后阶段,陆军元帅保罗·冯·兴登堡与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接管了德国的军事的指挥权,随后,他们作出了建造兴登堡防线的决定。由于兴登堡防线修筑于德国前线的突出位置,德国若将兵力撤回至工事中,德军的战线将得以缩短。由于防线的修筑,德军的战线缩短了50公里(30英里),从而确保德军从此释放出13个师的储备军事力量。

  1917年2月,德军开始撤至防线内。原先的战线与新的防线之间的区域被撤离的德军大肆破坏。

  防线

  兴登堡防线示意图

  1920年,从布勒科特空中俯视兴登堡防线

  防线中的工事包括混凝土掩体、机枪阵地、重型带刺铁丝、隧道、深沟、防空壕以及指挥部。工事前一公里的距离外造有一条简易的前哨线,用于放缓或阻碍敌军的进军。另外,前哨线前部设有强化的前哨站(Outpost Villages),以加强防御。 整条防线细分为五个部分,从北至南依次为:

  沃坦阵地(Wotan Stellung):从里尔附近至圣昆廷。

  齐格菲阵地(Siegfried Stellung):从阿拉斯附近至圣昆廷,并非二战中的齐格菲防线。

  阿贝利希阵地(Alberich Stellung)

  布伦希尔德阵地(Brunhilde Stellung):洪丁阵地(Hunding Stellung)的北方部分,从克拉奥讷附近至兰斯附近。

  克瑞恩希尔德阵地(Kriemhilde Stellung):洪丁阵地(Hunding Stellung)的南方部分,从兰斯附近至凡尔登附近。

  在所有区域中,齐格菲阵地(Siegfried Stellung)被认为是最强的防御地带。

  结局

  德国统率坚信这条新防线固若金汤。然而,1917年的康布雷战役中,首次使用坦克的英国和纽芬兰联军便暂时性的突破了这条防线;在1918年9月,兴登堡防线又被协约国的百日进攻(Hundred Days Offensive)成功分割为若干个区域。

  参考链接

  The Hindenburg Line: The Apotheosis of German Fortifications on the Western Front in the Great War

  Sir Raymond Edward Priestley, Breaking the Hindenburg line : the story of the 46th (North Midland) Division /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G. F. Boyd (1919)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Bullecourt photograph.

  Yockelson, Mitchell A. Borrowed Soldiers: Americans under British Command, 1918. Foreword by John S. D. Eisenhower.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08-05-30. ISBN 978-0806139197.

  相关条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

  齐格菲防线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阿巴亥的三个孩子:清朝开国史上的三柄利剑

  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乌拉部公主阿巴亥以12岁稚龄嫁给43岁的努尔哈赤,这段充满争议的婚姻不仅改变了她的命运,更孕育出三位影响历史走向的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他们如同三柄出鞘的利剑,在清朝开国的征途上划出璀璨的轨迹,却也深陷权力漩涡的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