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保(扩廓帖木儿,?-1375年/1376年?),生于光州固始县,蒙古伯也台部人,赛因赤答忽之子,元朝末年将领,明太祖誉其为“天下奇男子”。
人物简介
元末农民起义时,扩廓帖木儿跟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后,他独当一面,并卷入元廷党争及军阀混战,曾被封为河南王、中书左丞相。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扩廓帖木儿自山西退至甘肃,在沈儿峪被明军击败后于至正三十年(1370年)北奔和林,辅佐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力图光复大元江山,在宣光二年(1372年)大破明军于漠北,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后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
王保保画像
人物生平
身世血统
元末以来一直流传王保保是河南沈丘的汉人、元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的说法,就连明朝颁布的《谕中原檄》中也以“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来讽刺王保保。但据1990年洛阳出土的赛因赤答忽墓志铭显示,扩廓帖木儿是王保保的原名而非赐名,他也并非汉人,而是蒙古人,该墓志明确记载:“公讳赛因赤答忽,系出蒙古伯也台氏。其先从世祖皇帝平河南,因留光州固始县,遂定居焉……配佛儿乃蛮氏……子三人,长扩廓铁穆迩,生而敏悟,才器异常。幼多疾,忠襄(即察罕帖木儿)以母舅氏,视之如己子,遂养于家。”
由此王保保的身世得以澄清,他的父亲是元朝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蒙古伯也台人,世居于河南光州固始县,母亲是出身乃蛮部的察罕帖木儿的姐姐。而他的汉名则是“王保保”(一说“保保”是蒙古或色目人的名字)。
统兵作战
扩廓帖木儿的家族与其母族察罕帖木儿家族一样,都是久居中原、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异族家庭。生父赛因赤答忽“喜读书,习吏事,有远略,能骑射,才力过人”,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在元末农民起义中,他组织“义兵”,与舅舅察罕帖木儿并肩作战,镇压红巾军,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去世,享年四十九岁。扩廓帖木儿是赛因赤答忽长子,因幼时多病而寄养于察罕帖木儿家,并过继给察罕帖木儿为养子。察罕帖木儿组织“义兵”镇压红巾军时,扩廓帖木儿亦投身其中,“蚤从忠襄(察罕帖木儿),历戎马间,事必属之,所向皆如志”。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察罕帖木儿派扩廓帖木儿及诸将讨伐东平的田丰、王士诚所部红巾军,两战皆胜,斩首万余级,直抵其城下,田丰、王士诚投降。次年六月,田丰、王士诚复叛,暗杀了察罕帖木儿。随即扩廓帖木儿被军中推为领袖,此时他可能还不到20岁,被视为“孺子”,因此人称“小总兵”,元廷也授予他“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东等处行枢密院事、同知詹事院事,一应军马,并听节制”。
扩廓帖木儿以哀兵进攻益都,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十一月攻克益都,掏出了田丰、王士诚的心脏来祭奠养父。扩廓帖木儿因功被拜为“银青荣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皇太子詹事,仍便宜行事,袭总其父兵”。随后中原平定,扩廓帖木儿驻兵于汴梁、洛阳一带,元廷倚赖他为安全屏障。
参与党争
扩廓帖木儿在平定中原以后,没有利用朱元璋、陈友谅等人在江南大战的机会麾兵南指,彻底歼灭起义军,反而不遗余力地参与元朝内部党争。
当时元朝所依靠的地主武装有两支,分别是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父子与答失八都鲁、孛罗帖木儿父子,但两军渐生龃龉,自至正二十、二十一年(1360、1361年)以来就互相攻伐于山西一带,抢夺地盘。扩廓帖木儿子承父业,也继承了与孛罗帖木儿的矛盾,他们“各拥强兵于外,以权势相轧,衅隙遂成”,元顺帝虽然屡次下旨劝他们和解,但反而“仇隙日深”。经过多次军阀混战,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时,扩廓帖木儿的势力已占孛罗帖木儿的上风。其后应朝廷调停,两军罢兵,各守其地。
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的斗争还牵涉到朝中元顺帝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争端。当时元顺帝比较偏向孛罗帖木儿,曾“有旨以冀宁(今山西太原)畀孛罗帖木儿”;而扩廓帖木儿则勾结皇太子,在察罕帖木儿遇刺的前一年四月,就利用赴京贡粮的机会与皇太子缔结密约。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皇太子一党诬陷顺帝母舅老的沙等人,老的沙逃入大同的孛罗帖木儿营中。元顺帝密令孛罗帖木儿保护老的沙,而皇太子屡屡向孛罗帖木儿索要老的沙,均遭拒绝。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在皇太子一党的要求下,顺帝下诏削除孛罗帖木儿官爵,又令扩廓帖木儿讨伐他。还没等扩廓帖木儿出兵,孛罗帖木儿的大军就兵临大都城下,皇太子逃走,太子党的搠思监、朴不花二人被顺帝交出,孛罗帖木儿处死二人后就撤兵了。皇太子回到大都后越想越气,乃于同年五月再次命扩廓帖木儿讨伐孛罗帖木儿。
当时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两军已维持一段时间的和平,“至是扩廓帖木儿乃大发兵,诸道夹攻大同”,又命部将白锁住率军万人拱卫大都。扩廓帖木儿也亲赴冀宁,坐镇指挥。孛罗帖木儿没有迎战,而是带兵直趋大都,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白锁住所部接战,被打败后逃往冀宁的扩廓帖木儿营中,孛罗帖木儿遂入京,并被顺帝封为左丞相。
爱猷识理达腊逃到冀宁以后,欲效唐肃宗即位灵武故事而称帝,遭扩廓帖木儿反对而作罢,为他们二人后来的反目埋下种子。当时扩廓帖木儿兵分三路,“遥制孛罗,而不与之挑战”,一度形成对峙局面。而皇太子则在冀宁调集岭北、甘肃、辽阳、陕西等省的兵力,积蓄力量以反攻大都,并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三月命扩廓帖木儿讨伐孛罗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派兵抵御,结果也速反水,爱将姚伯颜不花阵亡,顺帝也逐渐厌恶孛罗帖木儿,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派人刺死他,把他脑袋装进匣子里送入冀宁,同时诛杀了老的沙等孛罗帖木儿同党。同年九月,扩廓帖木儿护送皇太子自冀宁还京,他也被顺帝封为中书左丞相。
军阀混战
尽管扩廓帖木儿做了左丞相,但他的地位并不巩固。元朝有以“根脚”(家世)用人的传统,扩廓帖木儿虽然是国族蒙古人,但并非大根脚,因此“居朝怏怏不乐,朝士往往轻之,谓其非根脚官人”。最关键的是他与太子党的反目,原来在扩廓帖木儿率军护送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回京的途中,奇皇后(皇太子之母)企图让扩廓帖木儿拥兵挟元顺帝让位于皇太子,扩廓帖木儿欲在顺帝与太子间保持中立,知道奇皇后的意思后,到大都城外三十里时就遣散军队回营,于是奇皇后、皇太子母子对他心怀怨恨。扩廓帖木儿在朝廷无法立足,便请求“南还视师”。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闰十月,元顺帝下诏封扩廓帖木儿为河南王,调度天下兵马“肃清江淮”。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二月,扩廓帖木儿到河南,由于朱元璋势力已强且命徐达防备,故他不但不南征,还以为其父守孝为由按兵不动,又北渡彰德(今河南安阳),调关中四军阀李思齐、张良弼(思道)、孔兴、脱列伯的军队,企图利用南征之机将这四路大军收入囊中。四人拒不受命,因而与扩廓帖木儿展开火并,“相持一年,前后百战,胜负未决”。
当时,扩廓帖木儿自立行省,甚至私自与高丽互通使节,除了在徐州与朱元璋军有一次失败的小规模战斗以外迟迟无南征之举,元顺帝开始怀疑他有异志,屡次督促他南下。扩廓帖木儿乃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月派胞弟脱因帖木儿及部将貊高、完哲等驻守山东,敷衍朝廷,继续与李思齐等交战。顺帝又遣使晓谕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等和解,扩廓帖木儿不但不从,还杀了敕使天下奴等人,“跋扈之迹成矣”。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正月,关中四军阀在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等人结成反扩廓帖木儿联盟,推李思齐为盟主,扩廓帖木儿也“攻张、李愈急”。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八月,顺帝下诏命皇太子总领天下兵马,扩廓帖木儿领本部兵马,肃清江淮,这实际上是剥夺了扩廓帖木儿调度天下兵马的权力。与此同时,扩廓帖木儿部将貊高、关保背叛了他,归顺朝廷,形势对他更加不利。随即元廷又为皇太子设大抚军院,“专备扩廓帖木儿”。
同年十月,元顺帝下诏削扩廓帖木儿太傅、左丞相等官职,只保留河南王的爵位,扩廓帖木儿的兵权被白锁住、也速、沙蓝答儿、貊高等人瓜分。扩廓帖木儿接到诏书后,便退据泽州(今山西晋城),后又攻占冀宁,杀尽元廷命官。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二月,元廷削除扩廓帖木儿的爵位,命诸军共击之,扩廓帖木儿退守晋宁(今山西平阳)。
就在扩廓帖木儿与各路军阀混战之际,吴王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北伐元朝,并于至正二十四年(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明。明军北伐过程中,扩廓帖木儿之弟脱因帖木儿被明军击败于洛水,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梁王阿鲁温(察罕帖木儿之父,扩廓帖木儿外祖父)降明。李思齐、张良弼等见明军压境,便遣使于扩廓帖木儿,“告以出师非本心”,随即解兵西还。
同年三月,元翰林学士承旨王时、太常院使陈祖仁上疏,请求抚谕扩廓帖木儿,让他带兵勤王,不为元廷所采纳。闰七月,扩廓帖木儿击败貊高、关保,上报元廷,顺帝悔悟,命扩廓帖木儿依军法处死貊高、关保,又罢大抚军院,恢复扩廓帖木儿河南王、太傅、中书左丞相的官爵。此时明军已渡黄河,顺帝急命扩廓帖木儿勤王,扩廓帖木儿的幕府争论不休,有人在商讨勤王方略,有人则提醒扩廓帖木儿说:“朝廷开抚军院,步步要杀丞相,乃要勤王?我驻军云中,观其成败为计耳!”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六日,扩廓帖木儿自晋宁移驻冀宁。两天后,元顺帝及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等人弃大都而北走。八月二日,明军入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此后扩廓帖木儿开始担当起复兴元朝的重任。
抵抗明军
明军占领大都以后,改名北平,以孙兴祖留守,徐达、常遇春等人攻打冀中一带,作为进攻山西的跳板。明军还先派元朝尚书九住前去冀宁招抚扩廓帖木儿,但没有成功。当时,常遇春的主力即南下保定、中山、真定,作为攻山西的北路军。徐达的部队则驻扎彰德一带,作为南路军。徐达派前锋汤和部自怀庆取泽州,形成孤军冒进的态势。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十月初,扩廓帖木儿派军南击汤和,在韩店大战,明军惨败。
捷报传来后,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的元顺帝大喜,晋封扩廓帖木儿为齐王,赐金印,又令其收复大都。因此扩廓帖木儿集合主力,北出雁门,经保安州、居庸关,向大都(北平)进发。明将徐达等人认为北平有孙兴祖据守,且有坚城,不足为虑,扩廓帖木儿倾巢而出,冀宁(太原)空虚,明军主力均在太行东南部真定、彰德一带,离冀宁很近,于是采用“批亢捣虚”的战术直取冀宁。
扩廓帖木儿已行至保安州,听说明军动向后果然慌忙回救冀宁,明军决定夜袭扩廓帖木儿,再加上有其部将豁鼻马投降为内应,奇袭行动十分顺利。扩廓帖木儿当晚正在读兵书,发觉明军袭来以后仓促奔出营门,穿了一只靴子就跨马逃走,只有十八骑跟从,其余4万人马都做了明军的俘虏。这是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十二月的事。
兰州王保保城遗址
扩廓帖木儿先逃到大同,常遇春带兵追至忻州,不及而还,而后扩廓帖木儿直奔甘肃。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洪武二年)正月,元顺帝拜扩廓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并屡次召他入援,但扩廓帖木儿滞留西北,并未奔赴上都与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还劝元顺帝尽早弃应昌北逃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
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洪武二年)六月,扩廓帖木儿在宁夏声援守护庆阳的元将张良臣,但其所派的几个探子被明军抓住处死,所派将领韩扎儿在攻占原州后又被明军赶走,八月,扩廓帖木儿移向永昌支援庆阳,但庆阳在不久后被明军攻克。同年十二月,扩廓帖木儿带兵包围了明将张温据守的兰州。明军派出的援军被扩廓帖木儿全歼,援军将领于光也被杀害。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立即于至正三十年(1370年,洪武三年)正月开始策划北伐。在制定进攻方略时,包括徐达在内的所有将领都异口同声地建议大军直扑应昌,逼扩廓帖木儿从兰州撤兵,可见徐达等人都不太情愿直接与扩廓帖木儿交锋。但明太祖朱元璋力排众议,命令明军兵分两路。西路由大将军徐达自潼关经西安救兰州,伺机歼灭扩廓帖木儿;东路由左副将军李文忠直捣应昌。这是使元朝“彼此自救,不暇应援”的方略。
当时扩廓帖木儿虽击溃明朝援军,但无法攻陷兰州,遂移驻安定(今甘肃定西),“纵游兵四出虏掠,民颇被其扰”。徐达出师以后,于至正三十年(1370年,洪武三年)四月到达安定,在沈儿峪安营扎寨,“与王保保隔深沟而垒,日数交战”,徐达命令诸将每夜不断制造噪音骚扰扩廓帖木儿的军营,使扩廓帖木儿的部队每夜不得休息。
数日后的一夜却偃旗息鼓,扩廓帖木儿的部队连日不得休息,于是纷纷昏睡,这时徐达整众出战,大败扩廓帖木儿,生擒其部将严奉先、韩扎儿、李察罕不花等,扩廓帖木儿仅与其妻子数人逃窜,至黄河时得流木以渡,遂出宁夏奔和林。徐达遣都督郭英追至宁夏,不及而还。明军沈儿峪之战中俘获元朝官吏1865人,将校士卒84500余人,马15280匹及大量驼骡驴杂畜。与此同时元顺帝驾崩,明将李文忠趁机奇袭应昌,元朝新帝爱猷识理达腊仅以数十骑北逃。
辅佐昭宗
爱猷识理达腊和扩廓帖木儿在和林会合,君臣为了匡复元朝的大业,捐弃前嫌,重归于好。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继续以扩廓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商讨恢复之计。明朝将扩廓帖木儿视为心腹大患,认为“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所以便有了宣光二年(1372年,洪武五年)的明军三路北伐行动。 15万明军分为三路,中路大将军徐达由雁门直趋和林,摧毁元朝的指挥部;东路左副将军李文忠由居庸关至应昌,然后直扑土拉河,从西北面袭击和林;西路征西将军冯胜出金兰取甘肃,作为疑兵,令元朝摸不清明军的真实目的。面对明朝一口吃掉北元的企图,扩廓帖木儿沉着应战,他用诱敌之计将明军逐渐引入其纵深。徐达的先锋蓝玉出雁门后,在野马川遇到元军,追至乱山,取得了小胜。
接着到了土剌河(今图拉河),遭遇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佯败后逃走。他亲自率领小部队且战且退,把明军引向和林,而他手下的大将贺宗哲率领主力在和林以逸待劳。最后扩廓帖木儿与贺宗哲会合,在漠北成功伏击明军,明军战死万余人(一说数万人)。东路军李文忠一直打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接着在土剌河击溃哈剌章等,进至拉鲁浑河(今鄂尔浑河)畔的称海,被元军包围,李文忠勉强撤退,损失惨重。只有西路明军冯胜取得胜利。这次战役挫败了明军的锐气,保住了北元的命脉,是扩廓帖木儿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战绩。
此役对明朝造成很大的阴影,“自是明兵希出塞矣”;而元昭宗也高度评价扩廓帖木儿使元朝“几于中兴”,更加倚重他。但是扩廓帖木儿回天乏术,难以对明朝发动全面攻击,只在宣光三年(1373年,洪武六年)在长城沿线发动一些小规模的骚扰。此后他的事迹无考,史书只记载他在宣光五年(1375年,洪武八年)八月死于哈剌那海(一说哈剌那海在今蒙古国科布多,不过哈剌那海的蒙语意思为“黑狗”,也有可能是一个人名)之衙庭。
然而,高丽在宣光六年(1376年,洪武九年)十月收到了“都总兵、河南王、中书右丞相”扩廓帖木儿的信,从信中提到“令先君(恭愍王)去世,今已二年”及宣光六年(1376年,洪武九年)五月北元派到高丽的使者抄儿志来看也应是写于当年,似乎扩廓帖木儿在宣光六年(1376年,洪武九年)时还活着,可能是明朝史官在修实录时归错了扩廓帖木儿去世的年份。总之,宣光六年(1376年,洪武九年)以后再无扩廓帖木儿活动的记录。
轶事典故
明人谚语
扩廓帖木儿多次击败明军,名震中原,当时民间如果有人做了点小事就自夸的话,人们就会讥笑这人说:“尝拿西边王保保来耶!”这话成为明人的一句谚语。
天下奇男子
明太祖朱元璋对扩廓帖木儿十分重视,他曾大会诸将,问道:“天下奇男子谁也?”诸将都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明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拒绝招降
朱元璋一直想招降扩廓帖木儿,早在扩廓帖木儿接掌察罕帖木儿的军队时,朱元璋就遣使通好,但扩廓帖木儿扣押了朱元璋的使者汪河等人,朱元璋对此无可奈何,说:“元臣依违者十八九,假恢复为名,惟扩廓帖木儿耳。又为诸将所沮,势不能展久,不进兵,必生疑间。况其下皆四集之民,师老于外,人心离合之间,稍有不利,众必瓦解,将不过一匹夫耳。而彼尚拘吾信使,挠我边境,岂识时务者哉!”
十余年间,朱元璋至少有七次通信于扩廓帖木儿,劝其归附,这七封信都收录于《明实录》中。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先后派扩廓帖木儿旧部李老保与元朝降将李思齐出塞招降扩廓帖木儿,结果前者被扩廓帖木儿毒死,后者礼送出境,临行时被扩廓帖木儿迫其自断手臂。朱元璋反而对扩廓帖木儿愈发尊重。据记载,朱元璋有三件憾事,一是没得到传国玺,二是王保保没被活捉,三是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无消息。可见扩廓帖木儿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
除了直接的招降以外,朱元璋巡河南时,还曾谕祭察罕帖木儿墓,宣光元年(1371年,洪武四年)又把扩廓帖木儿之妹王氏许配给秦王朱樉,都是为了怀柔扩廓帖木儿。
家族关系
父亲:赛因赤答忽。
母亲:佛儿乃蛮氏。
养父(舅舅):察罕帖木儿。
弟弟:脱因帖木儿(在1388年捕鱼儿海战役中被明军所俘,不久后谋反伏诛)——耐驴(金刚奴,1370年被明军所俘)。
妹妹:观音奴(王氏,1371年被明太祖许配给次子秦王朱樉,婚姻关系糟糕,秦王偏爱偏妃邓氏而将王氏幽于别所,1395年朱樉薨时殉葬)。
妻子:毛氏(扩廓帖木儿死时自缢)。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详情
在三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吾彦与吾粲这两位人物留下了各自的足迹。他们姓氏相同,且同为吴郡人详情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刘歆作为西汉末年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学术成就与政治经历都备受瞩目。而他的后详情
在三国历史中,司马朗作为司马懿的长兄,其死因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多放点盐就死了这一说法,更是引发详情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军事将领之一,李陵的命运轨迹始终笼罩在忠诚与背叛、英勇与怯懦的争议迷雾中详情
在明末南明政权的动荡岁月里,马士英与东林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宛如一团乱麻,而马士英是否为东林党详情
史天泽(1202年—1275年),字润甫,大兴永清(今河北永清)人,元朝初年名将、政治家,官至中详情
西晋末年,一位出身寒微的将领以雷霆手段平定叛乱,声威震慑中原,时人将其比作韩信、白起。然而,这位详情
在东汉末年的动荡岁月中,黄巾起义如燎原之火,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原大地。这场由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不详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人物的名字因历史事件或家族背景而被后人铭记,司马谲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晋惠详情
在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的寒冬,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毒杀于大理寺狱中。这详情
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空中,李群玉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以其卓越的诗才闻名遐迩。然而,他不仅在诗歌创作详情
在华夏文明的源头,轩辕黄帝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起源记忆与文化传承。然而,关于他的详情
在南朝波谲云诡的历史舞台上,王僧绰与王僧辩宛如两颗璀璨却又命运多舛的星辰。他们出身世家,却在不同详情
在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安定思公主宛如一颗隐匿于云雾中的星辰,其是否存在曾引发诸多争议。然而详情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叙事中,烧开水这一日常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健康价值。详情
在南宋文坛的璀璨星河中,林升宛如一颗隐秘的明珠,虽流传作品有限,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详情
在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以铁腕手段整顿吏治,意图重塑官场清廉之风。然而,一场名为郭桓案的贪腐大案,详情
在南朝的历史长河中,陈文赞作为南朝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父亲,虽未亲历帝王之尊,却因儿子的显赫成就详情
在佛教文化中,降龙迦叶尊者以降伏龙王、守护佛法的传奇形象深入人心,而其与妻子妙贤的情感故事,则展详情
在德国哲学史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以其对宗教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重新诠释而著称。他的哲学思想犹如详情
玛丽·博林作为亨利八世宫廷中一位命运跌宕的女性,其子亨利·凯里的人生轨迹同样充满戏剧性。尽管关于详情
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南麓的崇山峻岭间,一座名为磨盘山的险峻山岭静默矗立。这座海拔2600余米的山峰详情
公元215年的合肥城下,一场被后世神话为"八百破十万"的战役,实则是三国时期详情
在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史时,"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广为人知,但&qu详情
《左传》作为一部叙事详实的史书,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为后人展现了春秋时期诸多重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乌桓,曾是汉朝边疆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东汉末年的局势动荡,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战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然而,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征服之战中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战事频仍,其中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逍遥津之战,至今仍详情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其影响深远,不仅决定了战国格局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战役以其独特的战略意义、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被后人铭记并详情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战火纷飞,其中邯郸之战无疑是这一系列战争中最为震撼的篇章之一。这场战役不仅改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而在众多战争中,牧野之战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详情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细胞被赋予了不死的名号,这就是海拉细胞。这种细胞源自于一位名叫亨丽埃塔·拉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和兵家的智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些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对手和汉朝的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质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文化水平。 作为大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不孝的问题,毕竟古代历来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说详情
古印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影响力不仅深远地渗透到了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的花瓣和细长的花蕊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家用电器到汽车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这些事物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最近,科学家们在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球选手的魅力所吸引。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高低错落,气势磅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也有丰富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就让我详情
在唐代诗坛的苍茫雪原中,刘长卿以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凿出一眼温热的清泉。这首诞生于贬谪途详情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妙玉无疑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和独特魅力的人物。她以超凡脱俗的才情、孤傲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用优美的诗句抒发了对人生、爱情、自然和社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诗经》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汇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智慧。而在《诗详情
王勃,唐代初期的杰出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著称。在他的众多诗作中,《晚留凤州》以其详情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在这部小说中,丘处机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与故事。这部作品不仅详情
在道教传奇与神话故事中,赤脚大仙这一角色的形象虽短暂却极为鲜明,他在《西游记》中的出场更是令人印详情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斯斯文文这个词汇常被人们所提及。但是,它究竟是不是一个成语?它背后蕴含的详情
你知道时时刻刻这个成语吗?它不仅仅是描述时间的连续,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诠释!那么,这个成语究竟详情
在汉语成语的宝库中,攘攘熙熙以其形象生动的描绘,捕捉了人类社会繁忙混杂的景象。这一成语不仅用法广详情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因时代的动荡产生了交集,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一、李子通:农民起义领袖的崛起与兴衰 李子通,东海郡丞县(今山东省峄县)人,出身贫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