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尔斯·康沃利斯,英国军人、殖民地官员及政治家,又译作康华里和康华利等,生卒时间1738年12月31日-1805年10月5日。
生平
早年生涯
康沃利斯在1738年12月31日生于英国伦敦高尚住宅区格罗夫纳广场(Grosvenor Square),翌年1月15日受浸于汉诺威广场的圣乔治教堂,父亲为第五代康沃利斯勋爵(1700年-1762年),而母亲伊莉莎伯·汤森(Elizabeth Townshend,?-1785年)是前内阁重臣第二代汤森子爵之女,汤森子爵本身是前首相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的妹夫。康沃利斯祖居萨福克郡,家族为当地名门望族,祖上曾先后追随查理一世及查理二世,家族屡有成员出任下议院埃尔(Eye)选区议员,至于他的其中两位叔父腓特烈·康沃利斯(Frederick Cornwallis,1713年-1783年)及爱德华·康沃利斯(Edward Cornwallis,1713年-1776年)曾分别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及直布罗陀总督。
康沃利斯在家中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同时是家中长子,他的其中一位胞弟威廉·康沃利斯爵士(Sir William Cornwallis)为皇家海军上将。康沃利斯早年就读于伊顿公学,在校内曾玩曲棍球时遇上意外,弄伤眼部,以致终身视力轻微受损,他后来升读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在1753年,其父获晋封成为第一代康沃利斯伯爵(1st Earl Cornwallis),他作为长子亦从父亲取得礼节性子爵封号,是为布罗姆子爵(Viscount Brome)。康沃利斯毕业后旋于1757年12月8日以准尉(Ensign)身份加入第1步兵围队,并且前往时值七年战争的欧洲大陆,由此展开其军事生涯。
军事生涯
在欧洲大陆,康沃利斯曾于意大利都灵的军事学院接受军事训练,另外亦曾驻守德意志地区。1758年至1759年,他在当地担任英方将领格兰比侯爵(Marquess of Granby)的副官,后又于1759年参与明登战役(Battle of Minden)。明登战役后,康沃利斯购得第85步兵军团的上尉职务,并返回英国加入该军团。在1760年1月25日,他当选下院埃尔选区议员,但他在下院的时间相当短暂,不久以后就随军重返欧陆,并于1761年成为第12步兵团的中校。他在兵团中率领一支小队,曾带领小队于1761年7月参与威林豪森战役(Battle of Vellinghausen),此后他一直留守德意志地区,期间曾参与零星战事,还获擢升为中校。
在1762年7月,康沃利斯得知父亲已在同年6月23日逝世而动身返回英国,世袭父亲的伯爵爵位,成为第二代康沃利斯伯爵(2nd Earl Cornwallis)。他因其贵族身份而随即丧失下院议席,后于同年11月首次出席上议院会议。在上议院,康沃利斯成为辉格党罗金汉侯爵的支持者,但事实上他坚持独立形象,在议会内不随党派投票,不过他仍在1765年3月连同另外五名贵族向政府的《印花法令》投反对票,反对向英属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开征直接税。尽管如此,康沃利斯仍然获得英皇乔治三世的信任,并在同年7月获委为寝宫侍臣,至8月进一步获委为英皇副官。不过在1766年3月,康沃利斯投票反对罗金汉政府的《声明法令》,不满英国国会获得权力就任何事务为北美殖民地立法;他后来又在1769年下院米德尔塞克斯选举争议中支持激进派候选人约翰·威尔克斯的当选有效,但这都不减乔治三世对其信任。
在1766年3月,康沃利斯获得第33步兵团的上校职务,同年停任英皇副官,自1769年至1770年出任联合爱尔兰副司库(Joint Vice Treasurer of Ireland)。在1770年11月21日,康沃利斯又获委任为枢密院顾问官,同年12月起出任伦敦塔总管,至1775年更获军方擢升为少将。
早期战事
尽管康沃利斯一直同情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人民的情况,但当美国独立战争在1775年爆发时,他接受任命率部前往当地平乱,并在1776年1月1日获暂任美洲地区中将。在1776年年初抵达北美后,他最初担任英方将令亨利·克林顿(后为爵士)的副贰,曾在同年6月参与进攻南卡罗来纳查尔斯顿的沙利文堡(Fort Sullivan),但以大败告终。此后,他转而效力北美英军总司令威廉·何奥爵士(Sir William Howe),期间曾在1776年8月参与长岛战役,并于9月15日参与基普湾登陆战,率领英军成功登陆曼克顿,继而占领纽约市。在攻克纽约市后,康沃利斯获何奥爵士指派到新泽西北部追剿革命军的乔治·华盛顿将军,但其部众在12月26日于特伦顿被华盛顿攻击,革命军在战事中取得胜利。双方之后继续展开追逐,但至普林斯顿的时候,康沃利斯一方再受挫,而他亦未能捉拿华盛顿。
亨利·克林顿爵士
康沃利斯战后返回英格兰过冬,之后重返北美,获总司令何奥爵士指派统领两个师,以参与进攻费城一带的行动,期间他在1777年9月参与白兰地酒战役(Battle of Brandywine),10月再参与日耳曼镇战役(Battle of Germantown),12月复与华盛顿在马特森浅滩(Matson's Ford)发生零星冲突。在1778年初,康沃利斯第二度回英伦过冬,返国后被晋升正任中将。同年5月,英军在萨拉托加战事(Saratoga Campaign)败阵后,克林顿爵士获起用取代何奥爵士为北美英军总司令,而身在英伦的康沃利斯则得悉自己出任英军副总司令。然而,两人昔日在合作上曾出现过意见分歧,因此双方的关系并不融洽。回到北美战场后,康沃利斯在1778年6月参与蒙茅斯县府战役(Battle of Monmouth Court House),事后克林顿曾下令要他增援,但康沃利斯以妻子病重为理由,于同年年尾坚持返英伦过冬,并毅然从军中辞职。虽然如此,其妻于1779年2月病逝后,康沃利斯重新返回美洲参战,但这次克林顿却一度以辞职相要胁,以示不满。几经调解,最后两人一同在1779年12月向南部的北美殖民地进发,而康沃利斯继续出任副总司令。
南方战事
在1780年5月,英军在克林顿爵士指挥下进军南卡罗来纳,并攻下革命军据点查尔斯顿,英军在战事中成功受降革命军逾5,000人,对革命军透成沉重打击。但同样在这个时期开始,克林顿与康沃利斯及其他同级将官的不和亦日益浮面,而事实上一众将领在围城战役中也没有充分合作。克林顿与其他同级军官出现分歧及不愿合作的问题在此后一直持续,军方领导层未能团结一致,成为英方后来在战争中败北的一大原因。攻克查尔斯顿后,克林顿返回纽约市主持大局,并留下康沃利斯率领8,000军员驻守南方,同时命令他要守住查尔斯顿及位于乔治亚的萨凡纳。在康沃利斯的指挥下,英军一度在南部的战事取得胜利,当中包括在1780年8月的卡姆登战役击溃查尔斯顿的革命军余部,但其轻骑兵部队却于翌年1月的考彭斯战役(Battle of Cowpens)中遭重挫,而随后在1781年3月的吉尔福德县府战役(Battle of Guilford Court House)入面,康沃利斯所率的英军虽然取得最后胜利,但部队却在战役中损伤惨重,他的爱将伯纳斯特·塔尔顿(后为爵士)更在战事中失去右手两只手指。
美国画家约翰·杜伦巴尔在1820年描绘康沃利斯(正中骑白马者)在约克镇投降的油画。但事实上康沃利斯称病而没有出席投降仪式。
克林顿爵士尽管在纽约继续遥距监控南方的战事,但从他对康沃利斯的通讯内容所见,他对南方战况仍相当关注。然而,随着战事继续进行,克林顿与康沃利斯的关系却愈见疏离,他在后期通讯所用的措词也变得尖酸刻薄。这某程度上令曾与康沃利斯通讯的殖民地大臣乔治·热尔曼也认为,康沃利斯及其他军官不愿遵从克林顿,而克林顿也视自己为唯一独大的指挥。自吉尔福德县府战役后,康沃利斯在未获克林顿批准的情况下撤离北美南部,转往北方的维珍尼亚,并在1781年6月试图突袭准备在夏律第镇开会的汤玛斯·杰佛逊,但杰佛逊等人及时逃逸。经过零星战斗后,康沃利斯率部到约克镇驻守,可是,驻守约克镇很快就注定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不久以后,革命军领袖乔治·华盛顿率大军由北面迫近约克镇,而华盛顿的法国盟友格拉斯伯爵更率领军舰从海路而来,对约克镇形成包抄之势,并于9月28日开始向约克镇进击,史称“约克镇围城战役”(Siege of Yorktown),战事持续近一个月,结果以英军大败收场,康沃利斯勋爵于10月17日决定率领8,000余名部下投降,标志着英军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大势已去,惟两国的和约则迟至1783年方才正式签署。英方在约克镇的投降仪式在10月19日正式举行,分别由革命军的华盛顿将军及法军的罗尚博伯爵主持,但康沃利斯则称病没有出席。他最后沦为战俘,并与交换人质的形式于同年年尾被遣返英伦,而英方交出的是大陆会议议员亨利·洛朗斯(Henry Laurens)。
战败返国
伯纳斯特·塔尔顿爵士
康沃利斯虽然率大军在约克镇向革命军投降,但他返国后未有受舆论广泛谴责,而乔治三世及政府亦不减对他的信任。至于英国在北美败阵后,执政逾10年的托利党诺斯勋爵政府倒台,并由主和的辉格党政府在罗金汉侯爵带领下上台执政。新政府原本在1782年5月提名康沃利斯出任印度总督,但最终因为他的人质交换协定仍未失效,结果没有成事。另一方面,康沃利斯与克林顿爵士间的不和亦在战后随之公开,两人相互将英军战败原因归咎于对方。一方面,克林顿批评康沃利斯未经批准而擅自转守维珍尼亚,但另一方面,康沃利斯则指自己在约克镇曾多次发信要求身在纽约的克林顿增援,不过始终未有答复,才招致英军在约克镇大败。在1783年,克林顿进一步出版Narrative of the Campaign of 1781 in North America(《1781年北美战事叙事》)一书,内容对康沃利斯多作指责,使两人关系进一步恶化。后在1787年,康沃利斯的前部下伯纳斯特·塔尔顿又出版名为Campaigns of 1780 and 1781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s of North America(《1780年及1781年北美南部地区战役》)的回忆录,内容多对克林顿有所回护,并将英军战败责任归咎于康沃利斯。外界对该书评价不一,但有康沃利斯的支持者对书中观点加以反驳,并出书回应,至于塔尔顿与康沃利斯的友谊亦因此决裂,而且从没有修复过来。
康沃利斯在1784年2月一度辞任伦敦塔总管之职,但随后在1784年11月获重新委任,而且一直出掌该位至去世为止。后在1785年8月至9月,他进一步获乔治三世任命为驻普鲁士特命全权大使,期间曾觐见腓特烈大帝。至翌年2月,时任印度总督沃伦·黑斯廷斯因涉嫌贪污而遭召回英伦接受调查,托利党的小皮特政府遂提命康沃利斯接替黑斯廷斯,康沃利斯旋于同年9月12日到任,出发前在6月2日再获乔治三世授予属最高等级的嘉德勋章,以示英廷对其相当信任。
印度总督
第三次英迈战争
蒂普苏丹
康沃利斯在任总督期间发生的最重大事件是与迈索尔王国爆发第三次英迈战争(Third Anglo-Mysore War)。事缘在1789年,迈索尔王国的蒂普苏丹入侵英国盟友特拉凡哥尔(Travancore),康沃利斯遂向迈索尔宣战,继而爆发持续三年的战争。康沃利斯最先在1790年发动进攻,惟有关行动并不成功,到1791年3月,他再次进犯迈索尔,除占领班加罗尔,并一度迫近该国首都塞林伽巴丹(Seringapatam),可是最后因为高韦里河(Cavery River)泛滥而被迫撤退。翌年,康沃利斯攻陷塞林伽巴丹,蒂普苏丹求和,签订《塞林伽巴丹条约》。根据条约,蒂普苏丹将近一半国土割让英国,并且即时缴纳大笔赔款,同时承诺在未来继续进贡。为表诚意,蒂普苏丹又将两名儿子送交英廷看管,以作人质,英廷最终鸣金收兵。
迈索尔王国原本是法国在印度的盟友,但由于第三次英迈战争时值法国大革命,法国无暇兼顾印度事务,没有施予援手,遂成为迈索尔战败的其中一个原因。另一方面,随着势力范围的扩展,英国在战后加强在印度南部的控制和影响力,数年后更在1799年的第四次英迈战争中征服迈索尔王国,使之降格为受英国控制的土邦。至于康沃利斯本人在战后则因功在1792年10月8日获英廷由世袭伯爵晋升为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
土地改革
另一方面,康沃利斯还尝试对孟加拉地区推行土地改革,在1793年制定《康沃利斯法规》(Cornwallis Code)及其中的《永久协议》(Permanent Settlement),当中《协议》的目的是要试图解决前任总督未能有效处理的土地问题,和设法稳定当地的税收。在推行有关的土地改革以前,孟加拉地区一直有些叫“地税包收人”(Zamindar)的阶级,专门负责代表昔日的莫卧儿皇帝向农民收税,但由于缺乏监管,使不少地税包收人随着年月的增长,侵占受政府委托收税的产业,成为了这些产业的疑似业主。这种收税的模式在东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地区的控制权后得到保留,但土地业权不清的问题却持续存在。
康沃利斯本身甫上任就有意赋予地税包收人对土地的永久拥有权,但却为另一官员约翰·索尔爵士(Sir John Shore)反对。索尔爵士表示,政府缺乏充足资料去落实《永久协议》,并谓政府需要20至30年的时间作准备,否则对各方都会构成损害。不过,康沃利斯认为政府透过过去多年的管治经验和所收集的数据,已足以推行新法,因此他建议立即实行改革。由于相方最后未能达成共识,再加上第三次英迈战争的爆发,使土地改革受到拖延。后来,康沃利斯及索尔惟有将他们的理据交由东印度公司董事局作最后定夺,但同时在1790年向地税包收人赋予为期10年的土地拥有权,而假如《永久协议》获得通过,10年时限的土地拥有权将立即改为永久土地拥有权。在1793年,董事局通过康沃利斯的方案,《永久协议》随即在3月23日颁布实施。
根据康沃利斯的《永久协议》,地税包收人获赋予权力成为田产的永久性业主,惟一条件是他们要准时向政府缴纳固定的地税,而地税永远维持在同一水平,以期增大缴税的诱因。虽然此一法例厘清有关土地业主的问题,而且康沃利斯又作出“永不加赋”的承诺,但地税包收人始终对新制度抱有各种不满。至于对于在这些田产内生活的转借人及底层农民而言,他们在业权上的地位却没有被清楚界定,结果他们的权益往往在诉讼中亦没有获法庭承认。孟加拉地区的农村土地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一直到1859年,政府才另外立法,为这类人士厘清他们的土地权利。
卸任以后
1795年的康沃利斯侯爵
康沃利斯在1793年10月28日卸任印度总督一职,返回英国,同年获得将军军衔。他在任印度总督的功绩备受朝野肯定,而当年在约克镇大败的经历也渐为舆论所淡忘。在1795年,他复获英揆小皮特委为军械总局局长,并加入内阁供职,成为内阁入面唯一一位将军,向政府提供军事意见。未几于1798年,爱尔兰发生大规模暴乱,英政府有见康沃利斯具备军事及行政管理经验,遂即于同年6月委任他为爱尔兰总督兼军方总司令,前往当地平乱。
康沃利斯在爱尔兰采用恩威并施的策略,对起事的叛乱分子首领加以严惩,另外又在1798年8月击退试图趁机在康诺特登陆的法国军队,至于参与乱事的一般百姓则予以宽大处理。康沃利斯还与布政司卡苏里勋爵紧密合作,确保爱尔兰局势的稳定,又支持减少对天主教徒的打压,获得当地天主教徒及新教徒居民的肯定。康沃利斯在乱事后继续出任爱尔兰总督一职,任内确保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王国平稳地依据《1800年联合法令》,在1801年1月1日联结为单一国家,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康沃利斯在两国正式合一后卸任,而爱尔兰总督一位则由哈德威克伯爵在1801年4月接任。
此外,由于小皮特政府在1801年3月垮台,康沃利斯亦在同年6月辞任军械总局局长。不过,继小皮特出任首相的亨利·阿丁顿在上任后积极与法国开展和谈,除了派霍克斯堡勋爵(后为利物浦勋爵)前往巴黎和谈外,另外又于1801年任命康沃利斯为全权特使,前往法国签署和约。在1802年3月25日,康沃利斯与拿破仑两人签署《亚眠和约》,以示英、法两国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敌对局面暂时终结。而事实上,《亚眠和约》所缔结的和平局面相当短促,英、法战火复于1803年重燃。
客死印度
在1805年,东印度公司董事局因不满印度总督韦尔斯利侯爵的施政过分激进,于是邀请康沃利斯再度出任印度总督兼总司令。康沃利斯在同年7月于加尔各答上任,但这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他随后赶紧出发接管军队途中,在10月5日于瓦拉纳西地区内的加济布尔(Ghazipur)病逝,终年66岁。他的遗体随后于加济布尔安葬,其坟墓规模钜大,位置可远眺恒河,现时仍由印度政府负责打理。康沃利斯身后,其世袭侯爵爵位由其独子查尔斯继承,是为第二代康沃利斯侯爵。
家庭
康沃利斯在1768年7月14日在萨福克郡卡尔福德(Culford)娶女子杰米玛·托丽金斯·琼斯(Jemima Tulikens Jones)为妻。琼斯约于1741年出生,是詹姆士·琼斯上校之女。她于1779年2月14日(另一说4月14日)卒于卡尔福德园(Culford Park),终年仅38岁。康沃利斯夫妇共育有一名儿子,名为查尔斯·康沃利斯,第二代康沃利斯侯爵(1774年-1823年)。
荣誉
头衔
查尔斯·康沃利斯阁下 (1738年12月31日-1753年6月30日)
布罗姆子爵 (1753年6月30日-1757年12月8日)
陆军准尉布罗姆子爵 (1757年12月8日-1760年1月25日)
陆军准尉布罗姆子爵,MP (1760年1月25日-1761年5月1日)
陆军中校布罗姆子爵,MP (1761年5月1日-1762年6月23日)
陆军中校康沃利斯伯爵阁下 (1762年6月23日-1766年3月21日)
陆军上校康沃利斯伯爵阁下 (1766年3月21日-1770年11月21日)
陆军上校康沃利斯伯爵阁下,PC (1770年11月21日-1775年9月29日)
陆军少将康沃利斯伯爵阁下,PC (1775年9月29日-1776年1月1日)
陆军中将康沃利斯伯爵阁下,PC (1776年1月1日-1786年6月2日)
陆军中将康沃利斯伯爵阁下,KG,PC (1786年6月2日-1792年10月8日)
陆军中将康沃利斯侯爵阁下,KG,PC (1792年10月8日-1793年10月12日)
陆军将领康沃利斯侯爵阁下,KG,PC (1793年10月12日-1805年10月5日)
殊勋
以下列出荣誉全称及缩写:^
以他命名事物
康华利堡(Fort Cornwallis):位于马来西亚槟城。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John Watkins, "Cornwallis (Charles, Marquis)", The Universal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Longman, 1823.
"GEN. SIR BANASTRE TARLETON, BART.", Gentleman's Magazine v. 103. London: J. B. Nichols and Son, 1833, pp. 273 – 274.
Charles Frederick Partington, "CORNWALLIS, CHARLES MARQUIS OF", The British Cyclopædia of Biography. London: WM. S. ORR AND CO., AMEN CORNER, PATERNOSTER ROW, 1837.
Edited by Charles Ross, Correspondence of Charles, First Marquis of Cornwallis. London: John Murray, Albemarle Street, 1859.
"History and Biography", The Westminster Review No. XXXI, July 1859.
"CHARLES CORNWALLIS CORNWALLIS, 1st Marques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911.
"Bengal",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911.
Robert Harvey, A Few Bloody Noses: The Realities and Mythologie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Overlook Press, 2002.
Edward Lengel, General George Washingt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Paperbacks, 2005.
"Sir Henry Clinton", Notable Names Database, accessed 23 September 2008.
Cornwallis Papers, The National Archives. Accessed 30 September 2008.
Germain Papers, Clements Library, An Arbor. Germain Papers Accessed 30 September 2008.
Cornwallis, Charles, Viscount Brome in Venn, J. & J. A., Alumni Cantabrigiens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vols, 1922-1958, retrieved on 4 May 2009.
"THE HOUSE OF COMMONS CONSTITUENCIES BEGINNING WITH "E"", Leigh Rayment's Peerage Page, retrieved on 4 May 2009.
"PRIVY COUNSELLORS 1679 - 1835", Leigh Rayment's Peerage Page, retrieved on 4 May 2009.
"KNIGHTS OF THE GARTER", Leigh Rayment's Peerage Page, retrieved on 4 May 2009.
"General Sir Charles Cornwallis, 1st Marquess Cornwallis", thePeerage.com, retrieved on 4 May 2009.
"British General Charles Earl Cornwallis", The Patriot Resource, retrieved on 4 May 2009.
"Permanent Settlement", BANGLAPEDIA, retrieved on 4 May 2009.
"Charles Cornwallis", Find a Grave Memorial, retrieved in 4 May 2009.
Holley Calmes, Charles Brome, Earl (later 1st Marquess) Cornwallis (1738 - 1805), retrieved on 4 May 2009.
Holley Calmes, Banastre Tarleton - A Biography by Holley Calmes, retrieved on 27 January 2009.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详情
在三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吾彦与吾粲这两位人物留下了各自的足迹。他们姓氏相同,且同为吴郡人详情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刘歆作为西汉末年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学术成就与政治经历都备受瞩目。而他的后详情
在三国历史中,司马朗作为司马懿的长兄,其死因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多放点盐就死了这一说法,更是引发详情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军事将领之一,李陵的命运轨迹始终笼罩在忠诚与背叛、英勇与怯懦的争议迷雾中详情
在明末南明政权的动荡岁月里,马士英与东林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宛如一团乱麻,而马士英是否为东林党详情
史天泽(1202年—1275年),字润甫,大兴永清(今河北永清)人,元朝初年名将、政治家,官至中详情
西晋末年,一位出身寒微的将领以雷霆手段平定叛乱,声威震慑中原,时人将其比作韩信、白起。然而,这位详情
在东汉末年的动荡岁月中,黄巾起义如燎原之火,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原大地。这场由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不详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人物的名字因历史事件或家族背景而被后人铭记,司马谲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晋惠详情
在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的寒冬,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毒杀于大理寺狱中。这详情
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空中,李群玉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以其卓越的诗才闻名遐迩。然而,他不仅在诗歌创作详情
在华夏文明的源头,轩辕黄帝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起源记忆与文化传承。然而,关于他的详情
在南朝波谲云诡的历史舞台上,王僧绰与王僧辩宛如两颗璀璨却又命运多舛的星辰。他们出身世家,却在不同详情
在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安定思公主宛如一颗隐匿于云雾中的星辰,其是否存在曾引发诸多争议。然而详情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叙事中,烧开水这一日常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健康价值。详情
在南宋文坛的璀璨星河中,林升宛如一颗隐秘的明珠,虽流传作品有限,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详情
在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以铁腕手段整顿吏治,意图重塑官场清廉之风。然而,一场名为郭桓案的贪腐大案,详情
在南朝的历史长河中,陈文赞作为南朝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父亲,虽未亲历帝王之尊,却因儿子的显赫成就详情
在佛教文化中,降龙迦叶尊者以降伏龙王、守护佛法的传奇形象深入人心,而其与妻子妙贤的情感故事,则展详情
在德国哲学史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以其对宗教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重新诠释而著称。他的哲学思想犹如详情
玛丽·博林作为亨利八世宫廷中一位命运跌宕的女性,其子亨利·凯里的人生轨迹同样充满戏剧性。尽管关于详情
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南麓的崇山峻岭间,一座名为磨盘山的险峻山岭静默矗立。这座海拔2600余米的山峰详情
公元215年的合肥城下,一场被后世神话为"八百破十万"的战役,实则是三国时期详情
在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史时,"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广为人知,但&qu详情
《左传》作为一部叙事详实的史书,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为后人展现了春秋时期诸多重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乌桓,曾是汉朝边疆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东汉末年的局势动荡,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战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然而,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征服之战中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战事频仍,其中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逍遥津之战,至今仍详情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其影响深远,不仅决定了战国格局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战役以其独特的战略意义、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被后人铭记并详情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战火纷飞,其中邯郸之战无疑是这一系列战争中最为震撼的篇章之一。这场战役不仅改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而在众多战争中,牧野之战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详情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细胞被赋予了不死的名号,这就是海拉细胞。这种细胞源自于一位名叫亨丽埃塔·拉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和兵家的智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些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对手和汉朝的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质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文化水平。 作为大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不孝的问题,毕竟古代历来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说详情
古印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影响力不仅深远地渗透到了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的花瓣和细长的花蕊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家用电器到汽车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这些事物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最近,科学家们在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球选手的魅力所吸引。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高低错落,气势磅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也有丰富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就让我详情
在唐代诗坛的苍茫雪原中,刘长卿以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凿出一眼温热的清泉。这首诞生于贬谪途详情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妙玉无疑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和独特魅力的人物。她以超凡脱俗的才情、孤傲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用优美的诗句抒发了对人生、爱情、自然和社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诗经》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汇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智慧。而在《诗详情
王勃,唐代初期的杰出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著称。在他的众多诗作中,《晚留凤州》以其详情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在这部小说中,丘处机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与故事。这部作品不仅详情
在道教传奇与神话故事中,赤脚大仙这一角色的形象虽短暂却极为鲜明,他在《西游记》中的出场更是令人印详情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斯斯文文这个词汇常被人们所提及。但是,它究竟是不是一个成语?它背后蕴含的详情
你知道时时刻刻这个成语吗?它不仅仅是描述时间的连续,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诠释!那么,这个成语究竟详情
在汉语成语的宝库中,攘攘熙熙以其形象生动的描绘,捕捉了人类社会繁忙混杂的景象。这一成语不仅用法广详情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因时代的动荡产生了交集,共同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一、李子通:农民起义领袖的崛起与兴衰 李子通,东海郡丞县(今山东省峄县)人,出身贫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