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公元1236年-公元1279年),字君实,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人物生平
初露锋芒
陆秀夫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家迁徙到了镇江。稍大以后,就跟随本乡的两位孟先生读书学习,孟先生的学生经常有百余人,但他单单指着陆秀夫说:“这小家伙不一般哪。”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考上了进士。李庭芝镇守淮南时,听说了陆秀夫,就将他罗致到自己的幕府中。当时天下人称搜罗人才最多的,以淮南李庭芝为第一名,号称“小朝廷”。
陆秀夫才思清丽,在当时的文人中很少有能够赶得上他的。性格沉静,不苟求被别人知道,每当幕僚们到官署请见,宾主共欢同乐,只有陆秀夫一人默默地不发一言。有时在府中举行宴会,在宴席上,他总是正襟危坐,矜持庄重,很少与人交往。等到考察他的事务,他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由是更加器重他,即使调任官职,也不让陆秀夫离开自己,自从他到李庭芝幕府中,曾三次进升,直到主管机宜文字。
陆秀夫
步入仕途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提升陆秀夫为参议官。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边防紧急,幕僚大多逃走了,只有陆秀夫几个人没有离开。李庭芝向朝廷举荐陆秀夫,因此他被任为司农寺丞,屡次升迁,直到任为宗正少卿兼代理起居舍人。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以礼部侍郎身份到前线讲和,还没有到达,敌人就又反悔了。二王到温州,陆秀夫与苏刘义,追随二王而去,派人召回了陈宜中、张世杰等,于是大家共同拥立益王于福州。进升为端明殿学士、签发枢密院事。陈宜中因为陆秀夫长期在军队里,熟知军务,每当有事都征求陆秀夫的意见然后办理,陆秀夫也全心全意为他参谋,言无不尽。不久因议事与陈宜中产生矛盾,陈宜中指使谏官上奏弹劾陆秀夫并罢免了他。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这都是什么时候了,还动辄让台谏官弹劾人?”陈宜中非常惶恐不安,急忙召回了陆秀夫。
秉持朝政
当时君臣流亡海滨,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臣下说话还自称为奴。每当群臣朝会的时候,陆秀夫仍端持着手板,俨然像过去上朝一样,有时在行程途中,凄然泪下,用朝衣拭泪,衣服都湿透了,左右的人为他所感染都无不悲痛欲绝。因井澳大风的原因,益王惊惧而死,群臣都想借此机会离开。陆秀夫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在,把他怎么办呢?古人中曾有过仅凭借一旅即成就中兴的,而我们现今百官都在,还有数万军队,上天如果还没想灭绝大宋,难道就不能凭此振兴国家吗?”于是与众大臣共同拥立卫王。当时陈宜中前往占城去了,因与张世杰不合,所以屡次征召他都不到。于是以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秉政。其时张世杰领兵驻守崖山,陆秀夫则既要筹措军旅,又要调集工役,而且凡是有什么需要写的,也都由他亲自动手。虽然在颠沛流离之中,事务繁多,时间匆忙,他每天都还是要写《大学章句》以劝讲别人。
负帝投海
陆秀夫背小皇帝陆秀夫在海上的时候,将二王的事都详细地记述下来汇成一书,并将书授给礼部侍郎邓光荐说:“你如果侥幸不死,就把书传出去。”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的一天晚上,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之间不能相辨,张世杰派小船到宋主那里,想要奉宋主到他的船上,策划乘机突围,但陆秀夫害怕被人出卖,或被俘辱,固执着不肯带宋主上船。后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护卫卫王的船一起逃走,而张世杰、苏刘义则各自逃生去了,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卫王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陆秀夫也是唯一抱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丞相。
崖山平定后,邓光荐将那本书带回了庐陵。邓光荐去世,这部书的存亡就无从得知了,所以那段海上的事,世人就再也无法得知其详情了。
个人作品
后人为纪念这位与国共存亡的抗元英雄,将其遗著汇编成《陆忠烈集》。
历史评价
陆秀夫《宋史》: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沈静,不苟求人知。
蒋一葵:当时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
林景熙:紫宸黄阁共楼船,海气昏昏日月偏。平地已无行在所,丹心犹数中兴年。生藏鱼腹不见水,死抱龙须直上天。版荡纯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无前。
瞿佑:余观卷中所载,如谓陆秀夫殉国,家铉翁持节,汪水云赐还,实足以丑奸臣,壮义士。
解缙:崖山败后,祥兴乘黑云中与数舟漂去。宰执陆秀才赴水死,公有炯炯一心在天水相与永之诗。
赵文濂:瞻、广、秀夫、世杰事迹,焜耀史策。后之论者,莫不仰其风,高其志,想见其为人。
蔡东藩: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
熊逸:那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辈,皆俯首称臣。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臣元,都死了节。
后世纪念
公坊祠堂
陆秀夫陵园明代,盐城西大街曾建“陆忠烈公坊”,儒学街立有“宋丞相陆公故里碑”,上镌“海国孤忠”。所建纪念坊碑,屡经战乱,均已毁没。惟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建于盐城儒学街的“陆忠烈公祠”尚存,今已修复,供人瞻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更替
陆秀夫墓《三合镇志》称,陆秀夫投海殉国之后,他的尸体漂到了海边,被人捞起,葬于新会二城(即今台山市都斛镇义城村)。元朝统治被推翻后,大约于明初1370年,有人在此为陆秀夫修建了庄严的坟墓,墓前设置石马石狮。坟旁还盖有房子,设有守墓人家。据说,二城村就是原来的守墓人家发展起来的。
后该墓被破坏,《三合镇志》记载:“约在清朝的中叶,陆秀夫后裔子孙争取恢复旧墓不可得,决定寻一风水宝地筑墓。于是选择在三合镇联安马山上的‘马舌’上重新修建陆秀夫墓。”墓为土筑,向东,墓碑高78厘米,宽44厘米,碑石为花岗岩。上刻“宋左柱国右丞相讳秀夫谥忠贞陆府君墓”,落款为“祀孙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置广西安察使司分巡右江备道花霖乡进士行中、树英、文祖、锦泉等重修”。
《开平县志》也有所记载:“本市(县)东山镇马山马舌处有一古墓,葬是南宋末左丞相陆秀夫。该墓为土堆墓、坐西向东,长5.1米,宽4米,墓正面有一块长78厘米,宽44.5厘米的花岗石墓碑。碑文中书曰:‘宋左柱国左丞相陆秀夫谥忠贞陆府群墓’等17字。”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因为他们的英勇和智慧而被称为战神。然而,明朝的一位皇帝朱祁镇却因为一个讽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女性因她们的智慧、勇气和野心而被载入史册。太平公主就是其中一位。她是唐高宗李详情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的行为和思想超越了他们所在的时代,让人们不禁怀疑他们是否是穿越者。其中,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初期的将领灌婴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长寿而著称。作为刘邦的重要支持者,灌婴在建立详情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瑰宝中,宋代词人晏殊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沉内敛的情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名篇佳作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英雄豪杰的时代。其中,蜀汉名将张飞以其勇猛和忠诚闻名于世。然而,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着迷的人物关系。其中,芈月与嬴政的关系尤为引人注目。作为秦国的高祖母和曾详情
在众多影视作品中,清宫剧一直备受观众喜爱。其中,《甄嬛传》作为一部热门的清宫剧,讲述了聪明绝顶的详情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起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开始,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详情
在三国历史的纷争中,公孙瓒与袁绍之间的斗争是东北方势力争夺的关键一役。尽管公孙瓒拥有白马义从的精详情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两位被誉为二王的著名书法家,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这两位东晋时期的大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姓氏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其中,许多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和计策,其中暗渡陈仓是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初详情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美丽常常与她们的服饰和饰品紧密相连。其中,额头饰物是古代女性装扮中不可或缺的一详情
在《三国演义》中,猛将张飞被描述为被自己的部下范疆和张达所杀。然而,这是否是真实的历史呢?让我们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其中,董卓被点天灯的故事尤为引人关注。这种刑罚不仅揭详情
在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宫殿——布达拉宫。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是藏传佛教的象征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皇宫中,除了皇帝、皇后等皇室成员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群体——太监和宫女。他们作为皇宫中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被创造并流传下来,尽管它们可能并非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但这些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记载着极端残忍的刑罚,其中人彘作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成为了封建暴政详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被誉为诗的盛世,孕育出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其中,李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详情
吕布的死因是被曹操斩首。 历史上真实的吕布,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武将及群雄之一。他出生于并州九原县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战役以其出人意料的结果而闻名于世。其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尤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它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以惨烈著称,却在最绝望的时刻上演了逆转的奇迹——那就是发生在16世纪末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军事冲突,它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国家力量对比,也对后世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蒙古铁骑和八旗都是以勇猛善战而著称的军队。然而,谁才是更厉害的战争之王呢?这是一个详情
野狼坡之战,是唐朝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对唐朝的边疆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是国家之间力量对比、文化碰撞和利益争夺的直接体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场战役以其激烈的战斗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于世,那就是明朝末年的车厢峡之战。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战役都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深远的影响而被人们铭记。其中,车厢峡之战就详情
好水川之战是一场发生在1038年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四川省南部,因为当时的详情
浅水原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755年。这场战争是唐朝与安史之乱叛军之间的一场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和兵家的智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些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对手和汉朝的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质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文化水平。 作为大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不孝的问题,毕竟古代历来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说详情
历史上绵亿是荣亲王永琪与侧福晋索绰罗氏所生育的王府中的第五子,但其他的孩子都早早过世了,所以绵亿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的花瓣和细长的花蕊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家用电器到汽车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这些事物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最近,科学家们在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球选手的魅力所吸引。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高低错落,气势磅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也有丰富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就让我详情
京九铁路,这条连接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9个省市的铁路干线,被誉为中国跨省市最多的铁路。今天,详情
成语兔死狗烹是一个充满故事性的成语,它的意思在于表达一种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行为。具体来说,这个详情
《全唐诗》是在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 《全唐诗》的编纂工作始于清代,由彭定求、杨中讷、沈三曾、潘详情
中国的传统俗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智慧,其中男不拜月,女不拜灶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老话。这句俗详情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四只凶猛无比的神兽,它们被称为四凶。这四只神兽分别是饕餮、混沌、穷奇和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与民间传说中,判官是地府中的司法官员,负责审判阴间亡魂的善恶与罪责。传说中的判官详情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编年体史书,它诞生于宋朝,由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这详情
中国的烹饪艺术以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闻名于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分布在各地的八大菜系。每一菜系都详情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学家,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这部书籍不仅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神兽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饕餮。这个名字,源自详情
《洗冤集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时期问世以来,就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详情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如同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飞跃。作为北京大学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因为他们的英勇和智慧而被称为战神。然而,明朝的一位皇帝朱祁镇却因为一个讽刺的说法被称为大明战神。这位皇帝的统治几乎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这是为何呢? 二、朱祁镇的统治与战争 朱祁镇是明朝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