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又称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
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那么科举制度不容忽视。
科举制度产生以前的人才选拔方式,主要包括西周的世袭世禄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这些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同一个问题,即以门第关系来取人。以九品中正制为例,其最初是为了矫正察举制导致的“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通过设置“中正”作为“民意代表”选荐人才。然而其时门阀世族从社会底层加以控制,“乡邑清议”变成了世族门第操纵的工具,遂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官员队伍近亲繁殖。这些门阀世族对社会的组织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事实上大于朝廷,对于中央集权非常不利。
科举考试
开皇年间,隋文帝罢废九品中正制,“近隋炀时,始设进士之科”。不过,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仍带有此前察举、九品中正的一些弊病,官僚权贵插手有隙。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唐后期和五代的经验教训,对科举制进行了重点改革。改革适应了社会政治的需要,加上措施比较得当,坚持时间比较长久,使科举制渐渐完善起来。北宋时期涌现出诸多人才,仅仁宗一朝就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氏兄弟、沈括等,与当时较为规范的科举制度不无关系。我们不妨就以宋代为例,具体来看看科举制是如何运行的。
“科举”二字,取“分科举士”之意,有几大显著特点:一是分科考试;二是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三是允许参考人自由报考;四是以成绩决定取舍。宋初,科举考试科目分进士科以及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明经等各个专科,以选拔专业人才。此外还有“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悉许应诏”的特别考试,叫作“制科”。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录取的人数也最多。后王安石罢诸科,只保留进士科与制科,另设新明法科遴选司法官。
考试一般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考生称为“举子”或“贡生”,于当年冬季集中到京师,次年春初参加“省试”。省试因就试尚书省而得名,由礼部主持。殿试实际是省试的一种复试形式,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
具体考什么?宋代科举考试的题目可谓丰富。以进士科为例,省试的科目虽然屡经变革,但有四个科目是必考的:诗赋,经义,论,策。诗赋、经义好理解,策、论是什么?举几个例子来看。比如欧阳修出过一道考题是这样的:“汉宣中兴,丙、魏为相,后之人言为相之贤者必稽焉,宜其有兴树之业显于世也。及观其纪传,亦无他功德,相独有《明堂月令》一章,吉之事大概而已。不识丙、魏之所以得贤于后世者,可得见乎?”大概就是汉宣帝的时候,丙吉和魏相两人为宰相,他们为什么能被后人称为名相呢,大家来谈谈。苏轼也出过一个题目:“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是说晋武帝司马炎独断而灭吴统一天下,前秦苻坚独断而淝水之战失利亡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燕王哙任用子之而导致燕国大乱。大家都来反思反思,一样的方法而结果不同,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看到这里就明白了,策、论就是让大家针对一些历史故事、国家大政方针,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放榜
可以看出,试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科举制度的设计目的,正是为了识别、发现优秀的治国人才,因此需要以试诗赋考查应试者的文学才情与审美能力,以试经义考查他们对经典义理的理解与阐释,以试论考查他们的学识与见解,以试策考查解决时务的识见与才干。用宋人的话来说:“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既然要选治国之才,自然不能让那些“才学不够、作弊来凑”的人混入其中。为了防止徇私作弊,宋朝的统治者们可是下了大功夫,宋太宗以后,逐渐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考试制度和规则。比如,设置“锁院制”,规定考官自受命之日起到放榜之日止,一直锁宿于贡院不能回家,也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这样就隔绝了考官与其他臣僚的联系,使请托难以得逞。又如,设置“别试”制度,凡是发解官、主试官、地方长官的子弟、亲属乃至门客参加考试,都会另设考场加以监督。再如,实行“封弥”制度,把试卷上写有考生姓名籍贯等相关信息的位置用纸糊上,以防止与考生有联系的考官辨认。但有时糊上姓名,也有考生会在试卷上写暗语、做标记,这时“誊录”制度就起作用了:收上来的试卷,由誊录官统一进行誊录后,再交由评卷官判卷。此外,还有一系列防止考场夹带、替代、传抄等的规定。这些做法,即便在当今考试中,仍不失其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宋代在科举取士上如此慎重,既费心设置制度,亦小心维护制度,来尽最大努力争取科举制度的相对公平?
首先,没有公平公正,科举就失去了进步意义。科举制度的出现,就是为了克服此前九品中正以门第取人的弊病,把选用人才之权集中到中央,并使之制度化和合理化,让读书受教育的士人能脱离官僚氏族的控制直接服务于朝廷。然而科举又是一项十分残酷的制度,任何人都有考试资格,考生基数巨大,竞争激烈,谁都梦想能走个捷径。一旦科举取士没了规矩、乱开口子,只要有权有势,就能肆意妄为,好不容易集中在朝廷手中的选官权力又回到权臣贵族手中,选出来的官员必然泥沙俱下,那么科举和此前的选官制度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其次,科举是一项安定社会的制度设计,它的公平公正是社会稳定的前提。科举制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考试不论出身、标准唯一,打开了社会底层的上升通道,使社会保持动态稳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不无夸张,却是这种流动性的反映。这种流动性,是社会公平、稳定的重要条件。对底层老百姓来说,唯有科举能让他们靠得住,信得过,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面包总会有的”,就算考不取也不怨政府。倘若破坏这个官民两利的社会政治制度,不讲规矩、没有公平,大蛋糕完全由官宦势要独吞,穷人的孩子不管多努力、无论多出色,永远是社会底层最低贱的人,没有出头之日,那么,千千万万劳苦大众内心的屈辱和绝望,将会汇聚成巨大的破坏力,足以让任何一个政权烽烟四起。自隋文帝开科举,到光绪帝废科举的1300年间,共产生进士十万人,举人、秀才百万计。而这十万、百万人里,消化吸收了多少潜在的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呢?所以,当看到新科举子从皇宫门口鱼贯而入时,唐太宗何其得意:“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所以,宋代虽内忧外患重重,却依旧得以延续三百一十九年之久,也没有遇到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这与科举制度不无关系。
科举考试
公元796年,46岁的孟郊终于考上了进士。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即由此而来
当然,科举制度也存在种种弊端,并随着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而逐步失去了它的进步意义,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究其原因,一是考试的内容日渐狭窄单一,并且越来越程式化、格式化,最终形成“八股”。这导致读书人把精力都扑在儒家经义上,考了一辈子科举,到头来只会写八股文,毫无实用价值。就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生就会表演“茴”的四种写法,让人嘲笑之余亦觉辛酸。二是造成畸形发展的读书做官道路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主义。这时候士人读书,唯一的目的就是功名利禄,终生按照“苦读——应考——入仕”的模式苦心钻营,社会上一切皆以官为中心,以官为转移,有官便有一切,丢官便失去一切。《红楼梦》中所写贾府居官之荣与去官之辱,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三是考试的形式,由于王朝的腐败和专制,已不再有公开平等竞争的基础,科场舞弊猖獗,屡禁不绝。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王朝举行了最后一次进士考试,科举制自此永远退出历史舞台。历史的兴衰得失之间,既有值得我们继承的优秀经验,亦不乏可资鉴戒的深刻教训。无论是正面看待还是反面检讨,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价值观念,如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等,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两位被誉为二王的著名书法家,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这两位东晋时期的大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姓氏体系中,司马是一个相当常见的姓氏。然而,当我们谈论到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司马欣详情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吕布被塑造为英勇无敌的武将,然而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吕布并未被列入蜀汉详情
春秋时期,吴国的历史充满了权力斗争和血腥冲突。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王僚和庆忌的父子关系成为了一详情
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他的英勇和忠诚使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他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时代。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有一位关键的人物——他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汉高祖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个故事不仅被视为秦朝灭亡的征兆,也是刘邦推翻秦朝详情
汉成帝刘骜在位共25年。 汉成帝,即刘骜,是西汉的第十二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从公元前33年开始详情
在中国古代汉朝宫廷中,钩弋夫人以其非凡的身份和悲剧性的命运,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宋末年发生的靖康之难是一段让人痛心的往事。这场灾难不仅标志着北宋的灭亡,也使得详情
薛仁贵,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一位闻名于唐朝初年的军事将领。 首先,薛仁贵(614年-683年3详情
东周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秦朝。这个朝代不仅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也详情
在三国历史的激流中,曹魏的第二位皇帝曹叡承载着父辈的遗志与国家的重任。他在位期间,不仅继承了曹操详情
明朝历史上,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一桩悬而未决的历史之谜。据史料记载,建文帝是明成祖朱棣发动靖详情
岳飞,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和著名将领,因其忠诚勇敢、战功卓著而深受后人敬仰。然而,他生前却因政治斗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其一生与死亡都充满了悲剧色彩。崇祯皇帝,原名朱由检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元嘉时期是南朝宋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孕育了三位杰出的文学家——谢灵运、颜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鞋履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承载着实用性的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详情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这场灾难不仅对详情
在波澜壮阔的欧洲历史长河中,玛丽娅·特蕾莎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开明的统治理念,成为了18世纪最著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秦国以其非凡的崛起与戏剧性的灭亡,成为了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中国历史详情
画家四祖,这一称谓汇聚了晋唐时期四位杰出的绘画大师,他们分别是**东晋的顾恺之、南朝宋的陆探微、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以惨烈著称,却在最绝望的时刻上演了逆转的奇迹——那就是发生在16世纪末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军事冲突,它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国家力量对比,也对后世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蒙古铁骑和八旗都是以勇猛善战而著称的军队。然而,谁才是更厉害的战争之王呢?这是一个详情
野狼坡之战,是唐朝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对唐朝的边疆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是国家之间力量对比、文化碰撞和利益争夺的直接体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场战役以其激烈的战斗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于世,那就是明朝末年的车厢峡之战。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战役都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深远的影响而被人们铭记。其中,车厢峡之战就详情
好水川之战是一场发生在1038年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四川省南部,因为当时的详情
浅水原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755年。这场战争是唐朝与安史之乱叛军之间的一场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和兵家的智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些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对手和汉朝的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质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文化水平。 作为大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不孝的问题,毕竟古代历来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说详情
历史上绵亿是荣亲王永琪与侧福晋索绰罗氏所生育的王府中的第五子,但其他的孩子都早早过世了,所以绵亿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的花瓣和细长的花蕊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家用电器到汽车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这些事物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最近,科学家们在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球选手的魅力所吸引。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高低错落,气势磅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也有丰富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就让我详情
京九铁路,这条连接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9个省市的铁路干线,被誉为中国跨省市最多的铁路。今天,详情
成语兔死狗烹是一个充满故事性的成语,它的意思在于表达一种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行为。具体来说,这个详情
《全唐诗》是在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 《全唐诗》的编纂工作始于清代,由彭定求、杨中讷、沈三曾、潘详情
中国的传统俗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智慧,其中男不拜月,女不拜灶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老话。这句俗详情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四只凶猛无比的神兽,它们被称为四凶。这四只神兽分别是饕餮、混沌、穷奇和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与民间传说中,判官是地府中的司法官员,负责审判阴间亡魂的善恶与罪责。传说中的判官详情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编年体史书,它诞生于宋朝,由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这详情
中国的烹饪艺术以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闻名于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分布在各地的八大菜系。每一菜系都详情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学家,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这部书籍不仅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神兽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饕餮。这个名字,源自详情
《洗冤集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时期问世以来,就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详情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如同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飞跃。作为北京大学详情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两位被誉为二王的著名书法家,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这两位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世无数书法家,被誉为书法史上的传奇人物。 首先,我们来谈谈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被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