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人物简介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懿家族数代为官,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当时正是东汉末年乱世,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南阳太守杨俊曾见过少年司马懿,他说司马懿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计掾。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而据《魏略》则记载,司马懿好学,曹洪自以为才疏,想让司马懿去帮助他,司马懿耻于和曹洪来往,假装拄拐不去。曹洪记恨司马懿,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
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回护他,而得以无事,于是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治国之道
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南安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
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军事屯田制,但曹操采纳后,很快就死去了(曹操死前已经有屯田制)。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所以,事实上军屯的推广在曹丕时期。曹魏军屯其主要基地设置在和孙吴、蜀汉对立的地带(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长安、槐里、陈仓等地),而这里基地的开创都经过司马懿的督工:
太和四年,司马懿上表建上邦军屯。主持具体事宜的是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
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兴修水利,而“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 使得‘国以充实’。
青龙三年(236年),关东饥荒,司马懿调5百万斛粟运往洛阳,足见关中存有大量粮食。
曹操时魏国就曾“开募屯田于淮南”(《三国志·魏书·仓慈传》),但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正始四年(243),司马懿又‘在于积谷,乃大兴屯田,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因欲广田积谷,为兼并之计,乃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地’(《晋书·食货志》),使得‘遂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沘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在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等人,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远征辽东。时曹魏大修宫室,加上军用物资,以至百姓饥弊。出征前,司马懿劝明帝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司马懿劝谏曹叡不要大修宫殿劳民伤财,以保国之根本。曹叡死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军事才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马懿任丞相军司马,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派任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七月,关羽攻荆襄,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胡、传二人果然乘机降刘。
因汉献帝在许县,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蒋济、司马懿等人当时劝阻:“于禁是被洪水所淹,不是战败失守,所以国家大计并没受损,现在迁都既示弱于敌,又使人心不安;刘备、孙权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得意,孙权必定更不高兴,把这事告之孙权,坐山观虎斗,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听从他的计策,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俘杀。
徐晃击退关羽后,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曹操从之,没有移民。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曹丕继魏王位后,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当时孙权率兵向西,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请召当时镇襄阳的曹仁回宛。司马懿说:“孙权新破关羽,这是想和魏结交的时候,必不敢为患。襄阳是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不被听从。于是曹仁焚弃樊城、襄阳,孙权果然没有来犯,曹丕悔之。曹魏代汉后,以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二年(221年),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七年(226年),曹丕逝世。孙权得知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联孙抗刘
刘备攻下西川后北伐曹操,将其击败,占领汉中声势浩大,关羽得知刘备进占汉中后也派兵进攻樊城,水淹七军大破曹兵,曹操感到其势难档欲迁都往河北暂避锋芒,蒋济和司马懿却劝阻,更建议让已对关羽甚为不满的孙权袭取荆州,从而解除对襄樊的围困。曹操采纳其意见。孙权深感同意,便以吕蒙为大都督乘关羽攻打樊城后方空虚时用假冒商船之计连破关羽所设的烽火台,攻占众多城池,关羽只好回援,曹军趁势追杀,关羽折损大半军队,又中东吴埋伏最终关羽于麦城败亡,曹孙联军胜利,樊城之危解除。
擒斩孟达
司马懿的军事才略还表现在孟达叛魏事件上。孟达原为蜀汉降将,曹丕命他守新城(今湖北房县)。曹丕死后,孟达欲叛魏归蜀。司马懿侦知消息后,一方面写信麻痹孟达,一方面遣军进讨,八日内行军一千二百里。孟达给诸葛亮信中认为司马氏率军来讨,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所以当司马懿提前二十余日赶来时,完全打乱了他的叛乱计划。司马懿前后总共只用了十六日,即破上庸,斩杀孟达。
抵御蜀军
魏太和四年(230年),与曹真、张郃。合攻汉中,但因天雨而罢兵。
魏太和五年(231年),司马懿乃亲自率兵抗击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
是年、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先是围祁山,又招鲜卑轲比能响应,司马懿留四千兵守上邽,其余兵力皆往祁山救援,就在司马懿以为诸葛亮主攻祁山时,不料诸葛亮却反其道而行,分兵留攻祁山,自己却率主力奇袭上邽,大破郭淮、费曜,这时候惊觉上当的司马懿才又连忙折回,与诸葛亮遇于上邽之东,本来司马懿是寻亮。既至,登山掘营,不肯战。军将领数次请战,司马懿都不准,被讥笑:“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众将的一再要求下,五月十八日,袭击蜀将王平所部。遭诸葛亮逆袭,为魏延、高翔、吴班等人所破,还保营寨。
五月、司马懿强行命令张郃领兵追击蜀军、致张郃败死。(《魏略》)
魏青龙二年四月(234年),以大将郭淮破蜀军于渭水南。
战术上常于败势,司马懿采取据险坚守,曾对峙百余日、汉军粮尽而自退。诸葛亮的北伐都以失败告终。234年8月,诸葛亮病逝,汉军诸将等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杨仪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得到百姓通知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令杨仪反旗鸣鼓,回军向魏军做出进击的样子,司马懿赶紧撤退,不敢追赶。于是汉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也被魏人当做笑话传开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听闻后说:“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司马懿到诸葛亮驻军营垒处所察看,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没有追上蜀军而退军。此后,司马懿成为曹魏政权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提高。
平定辽东
青龙五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对抗朝廷。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曹叡遣59岁的司马懿率军4万,前往征讨,六月进至辽水。
公孙渊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佯攻围堑,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襄平,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首山,迎战敌援军,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
当初公孙渊闻魏军来攻,曾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写信给公孙渊说:“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也。”
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首,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予采纳。一月有余,雨停,水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起土山、挖地道、造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强攻。守军粮食将尽,军心动摇,杨祚等先降。
八月,襄平城破,公孙渊率数百骑兵突围,被杀于梁水。辽东四郡为魏所据。
诛杀曹爽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要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曹爽最初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像对父亲一样对他,不敢自专。但不久曹爽听亲信丁谧之谋,排挤司马懿,明升暗降,迁他为无实权的太傅,自己专擅朝政。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发动政变并控制京师,将曹爽族灭。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又称正始之变。司马懿时年70岁。
事后,司马懿被册命为丞相,进爵安平郡公,增食邑万户,群臣奏事不得称名,但他上书十余次辞让,故其官爵仍为太傅、舞阳侯。朝廷加他九锡,仍然辞而不受。
王凌之乱
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废立,迎曹操子曹彪登帝位。阴谋泄漏,司马懿夷王凌、令狐愚三族,并赐死57岁的曹彪,为史载寿春三叛之一。
追封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承其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葬于首阳山。谥文贞,后改文宣。265年,司马懿孙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懿为高祖宣帝。
逸闻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心里猜忌而表面宽和,内心多疑但能灵活应对。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心豪志,且听闻司马懿有狼顾的模样。曹操打算验明,所以先叫司马懿在前头走,再故意喊司马懿,只见司马懿身体不动,只有头转向后看。曹操又曾经发个一个噩梦,三匹马同在一个槽里进食,醒来后十分不快。曹操感到不好,召太子曹丕说道:“司马懿不会甘做人臣,将来必干预你的朝政家事。”这是三马同槽的典故,此槽不是马槽,是暗指着司马氏吃掉曹氏。但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回护他而得以无事。而司马懿更加勤于职守,废寝忘食,甚至喂马之类的小事都亲力亲为,也终于使曹操安心。
司马懿年少时和三国时的著名隐士胡昭关系很好,同郡的周生要加害司马懿,胡昭听说后涉险赶来搭救,“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
《三国志》卷16《仓慈传》注引《魏略》载:青龙中,司马宣王在长安立军市,而军中吏士多侵侮县民,裴以白宣王,宣王乃发怒召军市候,便于斐前杖一百……宣王遂严持吏士,自是之后,军营、郡县各得其分。
评价
南阳太守同郡杨俊:“此非常之人也。”认为有非常之器(《三国志·杨俊传》、《晋书·宣帝纪第一》)
崔琰对司马懿兄长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第一》)
曹操:“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因而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纪第一》)
曹植曾形容司马懿:“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全三国文·卷十八·魏十八》)
曹叡:“西方有事,非君(司马懿)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第一》)“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
曹芳:“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晋书·宣帝纪第一》)
夏侯霸:“彼自吻家,非人臣也”(《太平御览·卷四百四十二◎人事部八十三○知人上》引孙盛《魏氏春秋》)
吴质:“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陈矫:“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裴松之注引《世语》)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毌丘俭、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时,依然对去世的司马懿评价很高:“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懿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齐王以懿有辅己大功,故遂使师承统懿业,委以大事。而师以盛年在职,无疾讬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其罪一也。懿造计取贼,多舂军粮,克期有日。师为大臣,当除国难,又为人子,当卒父业。哀声未绝而便罢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其罪二也。”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明帝问王导晋朝何以得天下,王导乃陈述司马懿创业之始,及司马昭末年弑高贵乡公之事。明帝以面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迹司马懿之猜忍,盖有符于狼顾。(《晋书·宣帝纪第一》)
虞预:“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鲜过,举必独克,知人拔善,显用仄陋。王基、邓艾、周秦、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著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关于司马氏代魏而仍能天下一统的原因,当时东吴屯骑校尉(官职)张悌的话,也许是很好的解释:
永安六年,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于外利,不脩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昔楚剑利而秦昭惧,孟明用而晋人忧,彼之得志,故我之大患也。”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
石勒:“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晋书·载记第五·石勒下》)
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晋书·宣帝纪第一》)
房玄龄:“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第一》)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注孙子序》)
司马光:“司马懿,少聪达,多大略。”(《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而宋代何去非认为司马懿能忍耐,又有足够的度量。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战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消耗敌军之策:“仲达提秦、雍之劲卒,以不应而老其师者,岂徒然哉!将求全于一胜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师引还,而仲达不穷追之者,盖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饱,而军未有变,蜀道阻而易伏,疑其伪退以诱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评其“制其兵,出奇应变,奄忽若神,无往不殄,虽曹公有所不逮焉”。详见《何博士备论司马仲达论》
黄道周:“司马魏人,从讨张鲁。备争江陵,请乘蜀土。言虽不从,大志已睹。关羽震樊,魏欲避许。懿请结孙,因而斩羽。孟达虽降,意犹首鼠。八日往擒,尽惊神武。诸葛出祁,以懿御悔。利则急驱,屯则守伍。巾帼相加,亦不妄举。食少事烦,早知其苦。五丈秋风,更辈无补。料死料生,功已足数。文懿反辽,视鱼游釜。计日攻虚,破之若取。后晋帝基,皆懿遗祜。”(《广名将传》)
罗贯中:“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战徐塘吴魏交兵》)
毛宗岗:“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汇评三国志演义》)
蔡东藩:“从前王莽、曹操、司马懿、刘裕诸奸雄,其险恶犹不若温也。”(《五代史演义》)
柏杨:“就史料记载而言,真实的司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马懿不同,诸葛亮先生受托孤后,并没有曹爽般的政敌,李严的窃弄威权,一纸命令便告解决,而曹爽先生确是将司马懿整个排除,司马懿对曹爽虽然不满,但一直到244年,曹爽先生攻击蜀汉帝国,大军被雨困在峡谷,司马懿仍忧虑他会失败,劝告退军,假使他心怀不轨,大可闭口不言,等曹爽覆灭后,由他来收拾残局。司马懿先生当初最大的目的,不过是反击曹爽,夺官夺权。249年的政变,受到朝野一致爱戴,251年王凌起兵时,司马懿不但没有任何叛逆迹象,而且声望正值高峰。……就司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诟骂与诅咒,并不公平。”(《柏杨版资治通鉴》)
司马懿在世时,在魏国威望相当高,即使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时,在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相当多的赞誉。史书上说他做到了使‘天下大悦’‘天下欣赖’。晋朝初年,司马炎有“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人民对促成三国统一的奠基者司马还是相当推崇。甚至因司马炎之孙司马遹长得像司马懿就寄予厚望。
司马懿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的。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五胡乱华的浩劫,出身奴隶的石勒恨透司马家。而东晋在南方,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唐太宗主导官修的《晋书》,以封建帝王立场更不鼓励臣下效法。到明代《三国演义》后,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的形象也就被演义流传民间。
吕思勉认为,司马懿之深谋秘计,还有许多不为后人所知。而且他很为暴虐,他之政敌被杀,都是夷及三族,连已出嫁女亦不能得免,所以《晋书》作者房玄龄等人,也说他猜忌残忍。他一生用尽深刻心计,暴虐手段,全是为一己之地位,丝毫没有曹操匡扶汉室、平定天下之意。封建时代之道德,是公忠、正直、勇敢,是犠牲一己以利天下,司马懿却件件和他相反。曹操死后,司马氏父子继而得志,忠君爱民之心地,光明磊落之行为,全都看不见,只剩下自私自利之心地,狡诈刻毒之行为。
家族
祖父
司马儁
父亲
司马防
兄弟
司马朗,字伯达。
司马孚,字叔达。
司马馗,字季达。
司马恂,字显达。
司马进,字惠达。
司马通,字雅达。
司马敏,字幼达。
妻妾
张春华(宣穆皇后)
张夫人
伏夫人
柏夫人
儿子
司马师,张春华所生。司马炎建晋后追尊为晋景帝。
司马昭,张春华所生。曹魏时任相国,封晋王。儿子司马炎代魏立晋后追尊为晋文帝。
司马干,张春华所生。
司马亮,字子翼(?-291年),伏夫人所生。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
司马伷,字子将(227年-283年),伏夫人所生。晋元帝祖父。
司马京,字子佐(?-?),伏夫人所生。
司马骏,字子臧(232年-286年),伏夫人所生。
司马肜,字子徽(?-301年),张夫人所生。
女儿
南阳公主,张春华所生,嫁荀霬,生子荀恺。
高陆公主,次女,嫁杜预。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详情
在明朝的历史中,有一位皇帝一直备受争议,他就是嘉靖皇帝。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昏君,但也有人认为他有一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思想家。其中,吴起无疑是这一时详情
在明朝的历史中,有这样一位官员,他以严峻刚直著称,甚至连首辅张居正都对他忌惮三分。他就是明朝著名详情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王昌龄,字少伯,生于唐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边塞诗风最为盛行的时详情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她的生活方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史料记载,慈禧每日凌晨便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楚汉之争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而在这场争斗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引人关注:项羽为何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的形象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扭曲,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明朝末年的一位详情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而在这个时代中,有一个人物的名字总是引人争议,他就是魏忠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和故事被时间的尘埃所掩盖,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便是关于曹睿身世的一段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以其非凡的智慧和策略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司马懿,这个名字在三国时期的详情
在蒙古帝国的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崛起是一个传奇。他的成功征服和统一了蒙古诸部,并最终建立了一个横跨详情
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中,入土为安是一种普遍的丧葬观念,意指人死后应被安葬详情
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名叫和珅的官员迅速崛起,最终成为乾隆皇帝身边最受宠信的大臣。和珅的权势之大,影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女性诗人的身影虽然稀少,但她们的作品却如璀璨的星辰般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东晋时期的女详情
在中国封建历史的长河中,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是常有的事,然而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帝王——明朝的建详情
冲绳岛战役,又称冲绳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最后一场重要陆地战役。XXXX年X月X日至6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联姻往往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精心策划的一种手段。宣太后与义渠王的结合便是其中详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是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南宋时期,面对国家危亡和社会动荡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封建历史中,牛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不少朝代出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出台详情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卷中,清朝乾隆年间的和珅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作为乾隆皇帝身边最受宠信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女性因她们的智慧、美貌或权力而被后世铭记。王宝钏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名字与唐宣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以惨烈著称,却在最绝望的时刻上演了逆转的奇迹——那就是发生在16世纪末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军事冲突,它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国家力量对比,也对后世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蒙古铁骑和八旗都是以勇猛善战而著称的军队。然而,谁才是更厉害的战争之王呢?这是一个详情
野狼坡之战,是唐朝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对唐朝的边疆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是国家之间力量对比、文化碰撞和利益争夺的直接体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场战役以其激烈的战斗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于世,那就是明朝末年的车厢峡之战。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战役都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深远的影响而被人们铭记。其中,车厢峡之战就详情
好水川之战是一场发生在1038年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四川省南部,因为当时的详情
浅水原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755年。这场战争是唐朝与安史之乱叛军之间的一场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和兵家的智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些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对手和汉朝的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质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文化水平。 作为大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不孝的问题,毕竟古代历来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说详情
历史上绵亿是荣亲王永琪与侧福晋索绰罗氏所生育的王府中的第五子,但其他的孩子都早早过世了,所以绵亿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的花瓣和细长的花蕊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家用电器到汽车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这些事物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最近,科学家们在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球选手的魅力所吸引。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高低错落,气势磅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也有丰富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就让我详情
京九铁路,这条连接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9个省市的铁路干线,被誉为中国跨省市最多的铁路。今天,详情
中国的传统俗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智慧,其中男不拜月,女不拜灶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老话。这句俗详情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四只凶猛无比的神兽,它们被称为四凶。这四只神兽分别是饕餮、混沌、穷奇和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与民间传说中,判官是地府中的司法官员,负责审判阴间亡魂的善恶与罪责。传说中的判官详情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编年体史书,它诞生于宋朝,由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这详情
中国的烹饪艺术以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闻名于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分布在各地的八大菜系。每一菜系都详情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学家,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这部书籍不仅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神兽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饕餮。这个名字,源自详情
《洗冤集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时期问世以来,就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详情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如同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飞跃。作为北京大学详情
西门吹雪,这个名字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以剑术高超、性格孤傲而著称,被誉为剑神详情
在中国古代,丹书铁券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免死金牌,它代表着持有者可以免受一切法律的制裁。而在《水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