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泰定帝在位:守成与动荡交织的五年
2025-11-13 13:52:42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即泰定帝,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位大汗。他于1323年因南坡之变被拥立为帝,改元“泰定”,至1328年去世,在位五年。这五年间,泰定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虽未有重大变革与突破,但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守成中试图维持元朝的稳定,然而却也无力阻挡元朝走向多事之秋的步伐。

政治:调和矛盾与稳定局势

泰定帝即位后,在人事上采取宥和政策,以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他重用自己在漠北晋邸的从龙之臣,如相继担任中书右丞相的旭迈杰和塔失帖木儿,先任中书省平章政事、后为御史大夫和中书左丞相的权臣倒剌沙,以及知枢密院事按答出等。其中,回回人倒剌沙在泰定朝炙手可热,不少回回人入朝担任要职,回回人在泰定朝取得了空前绝后的高贵地位。不过,倒剌沙“贿赂通行,卖官鬻狱,家有金窖宝海以藏所得金帛珍异”,导致朝政腐败。

泰定帝的宥和政策还体现在对铁失一党的处理上。他没有对铁失一党斩草除根,而是归还籍没的家产、停止追捕余党。同时,他将英宗朝被流徙远地及遣还原籍的“诸王官属”二十四人调回京师,前朝被冤杀和流放的御史台官亦多被昭雪,存者召还录用,已死者追加赠封,被远徙的诸王也都获赦还部。宗王图帖睦尔(后来的元文宗)、阿木哥分别从流放地海南和大同召还京师,他还将自己的外侄女八不沙送往西北作周王和世?(后来的元明宗)之妃。此外,泰定帝大封诸王,在位时期封了24个王,而英宗只封了7个王,还恢复了英宗时停止的诸王岁赐。

在行政制度方面,泰定二年(1325年)九月,泰定帝改革全国的行政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8个道,分别为两浙道、江东道、江西道、福建道、江南道、湖广道、河南道、江北道、燕南道、山东道、河东道、陕西道、山北道、辽东道、云南道、甘肃道、四川道、京畿道,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他还下达了一系列命令禁止和尚和道士购买民间的土地,抑制僧院的过分富有。

经济:缓解危机与应对灾害

在经济政策上,泰定帝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财政危机和应对自然灾害。自延祐三年(1316年)以来,元政府一直通过压低钞币发行额来抽紧银根,控制物价上涨。延祐末年,由于财政困难,元政府增加钞币发行额来弥补收支亏负,结果引起通货膨胀,这次涨风一直延续到英宗末年。泰定朝继续实行显著减少印钞数的措施,结果物价逐渐跌落到延祐末年以前的水平,有些物品甚至还低于腾贵前的价格。为增加政府收入,这时还实行“入粟拜官”的制度,盐引的官定价格在泰定二年(1325年)下跌到钞一百二十五两。

泰定帝在位期间,元朝各地天灾不断,许多地方爆发饥荒。至治三年(1323年)冬,蒙古大寒大雪,许多畜兽被饿死;泰定元年(1324年)七月,龙庆州雨雹大如鸡子;泰定二年(1325年)十二月,同州地震,江淮严重水旱灾;泰定四年(1327年),宁夏、和宁多次地震,洛阳发生蝗灾,四川发生强烈地震;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宁夏又地震。面对这些灾异,泰定帝采取了一些赈济措施,如大宁路蒙古大千户部遭风雪伤害畜牧,赈济粮食十五万石;南安、漳州二路水灾,淮安、扬州二路属县饥荒,予以赈济;扬州路江都县火灾,云南王、西平王二部卫士饥荒,皆予以赈济;袁州路宜春县、镇江路丹徒县饥荒,平卖大米四万九千石加以赈济;沅州黔阳县饥荒,芍陂屯田处干旱,并予以赈济等。

文化:尊崇儒学与开设经筵

泰定帝生长于漠北,带有浓厚的草原背景,对汉文化隔膜很深,但从漠北带来的那班人马也都“椎埋无知、犷悍豪横”。作为中原王朝的帝王,他不得不尊崇并学习儒家文化。他刚即位就派人前往曲阜孔庙祭祀孔子,英宗朝采用古制,将太庙一年一祀改为一年四祀,泰定帝即位后继续维持一年四祀的制度,但他又以世祖旧法为由,拒绝像元英宗那样穿着冕服前往太庙亲祀,而是派人摄祀。当时主政的回回人企图废除科举考试,被泰定帝所否决。

泰定帝最重要的尊儒政策是开设经筵制度。经筵是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和帝王之道的制度,一直为汉族王朝所采用,但元朝建立以后迟迟没有确立正式的帝王经筵制度。泰定元年(1324年)二月,泰定帝采纳江浙行省左丞赵简的建议,开设经筵,“三日一进讲”。泰定帝面前放着已被翻译为蒙古文的《帝范》《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世祖圣训》等书,聆听儒臣的讲解。为泰定帝讲经的有王结、赵简、吴澄、虞集、曹元用、邓文原、张起岩、忽都鲁都儿迷失、阿鲁威等人。泰定帝开经筵起到了笼络汉人、南人的作用,汉儒听说这个消息后欢呼雀跃,传为盛事,他们认为“故兹旷典之行,实重真儒之寄”。然而,泰定帝开经筵只是出于笼络汉人、虚尊儒学的政治目的,不可能达到儒生们所期待的“致主尧舜政不惭”之效果。不过,泰定帝也并非一点长进都没有,他也通过经筵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汉文化,曾书“雪蓬”二大字赐给大臣陈楚舟。

军事:镇压起义与稳定边疆

泰定帝在位时,湖广、云南、四川等行省的少数民族多次起义反抗。泰定二年(1325年)六月,河南息州人赵丑厮、郭菩萨以“弥勒佛当有天下”为口号反元,被后世史家视为元末农民起义的先声。八番顺元宣慰司及静江、大理、威楚诸路瑶兵也作乱,泰定帝敕令湖广、云南二省加以招谕。面对这些起义,泰定帝一般使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来平息,虽然这些起义并未成气候,但也反映出元朝内部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在不断增加。

泰定帝在位的五年,虽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来维持元朝的稳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有一定的举措和作为,但这些举措大多只是在守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元朝面临的诸多问题。加之天灾不断、社会矛盾激化,元朝在这五年间逐渐走向更深的危机,泰定帝死后爆发的“两都之战”,更是加速了元朝的衰落。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铁血孤城守将:南宋抗金英雄赵立的勇毅人生

  在南宋初年烽火连天的抗金战场上,徐州张益村走出的武将赵立,以"勇武过人、忠义果敢"的品格,在楚州孤城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这位37岁殉国的将领,用生命诠释了"能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为将之道,其事迹在《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