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范成大:文武兼修的南宋名臣与诗坛巨擘
2025-10-21 11:46:26

南宋历史长河中,范成大(1126-1193)以“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复合型人格,在政治与文学领域均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既是推行“义役法”的改革先锋,又是使金不辱使命的外交硬汉,更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这位苏州吴县走出的士大夫,用一生诠释了士人“以道事君”的理想境界。

一、政治革新:从地方到中央的民生实践

1. 处州义役:破解赋役困局

乾道四年(1168年),范成大任处州知州时,目睹百姓因差役纠纷频发,首创“义役法”。他以一乡或一都为单位,由应役户出资购买田产作为“助役田”,租金用于抵偿差役费用。此法不仅在处州六邑推广,更获宋孝宗首肯颁行天下,成为南宋基层治理的典范。正如他在《次韵汪仲嘉尚书喜雨》中所言:“但得田间无叹息”,义役法让无数农户免于“催科破家”之苦。

2. 广西盐政:破除垄断惠民生

乾道七年(1171年),范成大任广西经略安抚使期间,针对盐商盘剥、百姓“折米买盐”的困局,果断废除盐商专营,恢复官卖制度。同时赈济昭、贺二州旱灾,奏请减免田租,使“地瘠民贫”的岭南地区重现生机。其《桂海虞衡志》中详细记载的盐政改革,成为后世研究南宋经济的重要史料。

3. 四川治军:边疆防御的智者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以四川制置使身份入蜀,面对吐蕃、青羌侵扰,他采取“外修堡寨、内练民兵”之策:增戍黎州要地,修筑十八道防线;严惩私通蛮族的边将王文才;表彰拒仕的郫县名士孙松寿,凝聚蜀地士心。陆游赞其“定规模,信命令,选将治兵,未数月声震四境”,足见其军事才能。

二、外交硬骨:使金不辱的士人风骨

1. 索陵改仪:直面金主显气节

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皇陵寝地并争改受书礼仪。在金国朝堂上,他当众呈递关于受书仪式的密奏,面对金主群臣“以手板击之”的威压,跪立不动直至献书完毕。金太子欲杀之,幸得越王劝阻,终全气节而归。其《揽辔录》记载的“啮雪餐氊”之志,成为南宋士人外交的经典范本。

2. 文化输出:以诗文彰国威

使金期间,范成大写下《州桥》《双庙》等72首绝句,记录北方百姓“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悲苦,揭露金人统治下的民生凋敝。这些诗作既是对故土的深情凝望,更是对金国的无声控诉,展现了文化外交的独特力量。

三、文学巅峰:田园诗的革新与传承

1. 新乐府现实主义:笔底民生千钧重

范成大早年师从江西诗派,后转益多师,终以白居易王建为榜样,开创平易浅显的新乐府风格。其《催租行》中“输租得钞官更催,床头怪大如拳”的细节,直露封建剥削之残酷;《后催租行》则以老农“典尽桑麻卖尽田”的绝境,展现对底层命运的深切同情。

2. 《四时田园杂兴》: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

晚年退居石湖时,范成大创作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鲜活笔触,勾勒出农耕社会的四季画卷。黄昇《中兴词话》评其“词意清宛,如在画图中”,这些诗作不仅继承了陶渊明、王维的传统,更以系统性和规模性成为田园诗的巅峰之作。

3. 词作突破:非豪非婉的独特风格

范成大的词作既非豪放派之激越,亦非婉约派之缠绵,而是自成一格。其《眼儿媚·萍乡道中》以“酣酣日脚紫烟浮”的明丽色彩,展现行旅中的豁达心境;《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则通过“十处过中秋”的漂泊感慨,折射出士大夫的命运沉浮。这种“苦中见乐”的独特情志,使其成为南宋高官词人的代表。

四、历史回响:士人精神的双重典范

范成大的政治与文学成就,本质上是士大夫“外王内圣”理想的实践。他以《千虑策》构建的治国方略,与《吴郡志》开创的地方志体例,共同塑造了南宋士人的知识格局;而“使金不辱命”的气节与“田间无叹息”的仁心,则构成了传统文人的精神坐标。

当后世读者吟诵“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时,不应忘记这位诗人曾在金国朝堂上以血肉之躯捍卫尊严;当史家记载“义役法颁行天下”时,亦当看到一位官员为民生疾苦奔走的背影。范成大的一生,是政治智慧与文学才情的完美交融,更是中国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生动写照。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