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古代探花:才学与颜值的“微妙平衡”
2025-04-21 16:09:34

在古代科举的璀璨星河中,状元、榜眼、探花如同三颗耀眼的明星,备受世人瞩目。其中,探花这一称号尤为特别,常常引发人们的好奇与遐想,尤其是关于其颜值是否必须出众的问题,更是众说纷纭。

探花之名的起源与演变

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它并非科举名次,而是一种戏称。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里记载:“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在唐朝的高考结束后,政府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名为探花宴。宴会开始前,会挑选几位学子作为代表,走遍杏花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再赋诗一首,专门用来迎接状元郎,这几位学子便被称为探花使。此时的探花使,更多是一种在进士群体中具有特殊身份和职责的代表,与颜值并无直接关联。

到了北宋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宋太祖赵匡胤采取崇文抑武的政策,建立殿试制度,而第三名就被正式称为探花,与状元、榜眼合成三鼎甲。在这一时期,虽然还没有明确规定探花必须颜值高,但民间和官方似乎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习惯,即在才学相当的情况下,会倾向于选择年轻帅气、相貌姣好的进士作为探花。

颜值在探花评选中的“隐性存在”

从北宋开始,虽然科举考试以才学为主要的评判标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颜值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性因素。在古代社会,外貌被视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官员选拔中,形象良好的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好印象。

例如,宋人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中就有相关记载,选探花会“差少俊二人为探花”,意思就是挑选最年轻最帅的当探花。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官员形象的重视。在古代,官员不仅需要具备卓越的才能,还需要有一定的气质和风度,以代表朝廷的形象。而探花作为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其形象自然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此外,在古代的社交场合中,颜值高的人往往更受欢迎。探花们在参加各种宴会、活动时,他们的外貌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个长相英俊的探花,更容易得到权贵千金、文人墨客的青睐,从而为自己的仕途和社交生活带来更多的机会。

才学始终是探花的“核心要素”

尽管颜值在探花评选中有一定的影响,但才学始终是探花的核心要素。科举考试的目的是选拔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服务,因此才学才是决定一个考生能否成为探花的关键因素。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经过层层选拔,从童生考试开始,依次参加县试、府试、院试,成为秀才后才能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后才有资格参加会试,最后参加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由皇帝亲自主持,对考生的学识、才华、见解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只有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有可能成为探花。

历史上,有许多探花虽然外貌并非出众,但却凭借着自己的卓越才学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可。例如北宋名相寇准,19岁就成为探花郎,他在澶州之战中力荐主战,促进宋辽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结束了两国长达40余年的战争,为北宋换来了百年的和平。他的功绩并非依靠颜值,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不同时期对探花颜值要求的差异

在古代科举的不同时期,对探花颜值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唐朝时期,探花还只是一种戏称,与颜值无关。而到了北宋之后,虽然逐渐形成了在才学相当情况下倾向于选择年轻帅气进士为探花的习惯,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更加严格和规范,探花就是单纯的殿试一甲第三名,与相貌的关系相对较小。不过,由于科举考试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通过科举入仕的人,起码外观正常,过于歪瓜裂枣、身体残疾的人,肯定是当不了官的。

古代探花并非必须要是帅哥。虽然颜值在探花评选中有一定的影响,但才学始终是核心要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探花颜值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探花作为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他们都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古代社会的舞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漼:盛世余晖下的末路昏君

  唐懿宗李漼(833-873)的统治,恰似一曲王朝衰亡的挽歌。作为唐朝第十八位皇帝,他在位十四年间,将大中之治的成果消耗殆尽,将帝国推向深渊。历史评价中的昏庸无道骄奢淫逸并非空穴来风,其统治特征可从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三个维度得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