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全琮“邀名”典故:乱世仁德与名利之思
2025-04-16 16:54:37

在三国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东吴名将全琮以其独特的人生轨迹和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而“邀名”这一典故,恰似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全琮内心世界与时代风貌的大门。

散米赈灾:仁德之举的缘起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全柔曾任丹杨都尉、桂阳太守等职。然而,全琮并未因家族的荣耀而安于享乐,反而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仁德之心。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进兵江东,全柔举兵归附,后被孙权任用。建安十四年(209年),全柔任桂阳太守时,曾派遣全琮运送数千斛谷米到吴郡进行交易。但全琮到达吴郡后,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将所有的谷米都散发给了当地的贫民,自己则空船而还。当全柔得知此事后,愤怒不已,全琮赶忙磕头解释道:“我认为卖米之事并非紧急,而士大夫们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我便用这些米来救济他们,来不及事先向您禀报。”全柔听后,觉得全琮的志向非凡,不仅没有再责怪他,反而对他另眼相看。

此事迅速在当地传开,中州地区前来避乱的士人听闻全琮的善举后,纷纷前来依附于他,人数多达上百人。全琮倾尽家财来接济这些士人,与他们同甘共苦,由此在江东地区声名远扬。这一散米赈灾的仁德之举,成为了全琮“邀名”典故的开端,展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心怀苍生的高尚情怀。

芍陂之战:邀名之实的争议

全琮的“邀名”并非仅仅停留在仁德之举上,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引发了后人对其“邀名”动机的诸多猜测。赤乌四年(241年),全琮出任大都督,与魏将王凌在芍陂展开了一场大战。

当时,吴军处于危急之际,幸得顾承与张休奋力抵抗,才勉强挡住了魏军的攻击。随后,吴国的增援部队赶到,全琮率领儿子全绪、全端等人追击魏军,最终将魏军逼退。然而,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朝中却以“阻敌功大,退敌功小”为由,重重褒奖了顾承与张休,而对全氏父子只是象征性地给予了一些奖赏。

这一结果让全琮心中颇为不满,他认为自己在战场上同样付出了努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于是,他因为此事与顾、张二人交恶。这一事件被后人解读为全琮“重名利”的表现,认为他在战场上的奋勇杀敌,除了保家卫国的责任外,也有为自己谋取功名的因素。全琮在芍陂之战中的经历,让他的“邀名”形象更加复杂,既有为国家和家族荣誉而战的英勇,也掺杂着对个人名利的追求。

历史评价:多面形象下的反思

全琮的“邀名”行为在历史上引起了不同的评价。徐众曾评价他“弃命专财而以邀名,未尽父子之礼”,认为他散用父亲的财物来赈济灾民,是为了博取名声,没有尽到作为儿子的本分。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全琮的仁德之举确实为无数贫民带来了生的希望,缓解了社会的矛盾。

在政治上,全琮也有着一定的作为。他先后担任奋威校尉、偏将军、卫将军、右大司马、左军师等重要官职,为东吴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多次参与军事行动,在讨伐山越、抵御魏军入侵等战役中表现出色。同时,他也善于进谏,曾劝谏孙权不要轻易出兵围攻珠崖和夷州,认为此举可能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全琮的一生,是仁德与名利交织的一生。他的“邀名”典故,既反映了他在乱世中追求名声和地位的欲望,也展现了他内心的善良和正义。在评价全琮时,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他的缺点,而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他的历史功绩和人物形象。他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故事让我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思考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如何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初心。

全琮的“邀名”典故,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它提醒着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但在追求名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和责任。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燕德妃是否有女儿之谜

  在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燕德妃虽非最为耀眼的主角,却也以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在宫廷舞台上留下了痕迹。关于她是否有女儿这一问题,引发了诸多历史爱好者的好奇与探究。  史料记载中的子女情况  燕德妃(609年—671年),涿郡昌平人,唐太宗李世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