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宋孝武帝是如何处理刘氏藩王的?详解其手段
2023-03-31 14:34:56

  众所周知废除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是一个历史必然过程,南朝时期孝武帝就曾针对分封制做出过一定的改革。那么宋孝武帝是如何处理刘氏藩王的?

  一、孝武帝削弱藩王的政策

  自南朝开始以来,刘宋一朝的内部争夺就层出不穷,这样一种现象在宋孝武帝时期更加严重,也是因为如此孝武帝刘骏对各大封国的猜忌十分严重。

  毫不夸张地说,他对掌握实权的宗室之人非常厌恶,甚至达到了除之而后快的程度,历史记载其还进行过诛杀皇族的行动,侥幸逃过一劫的人也被宋孝武帝制定的诸多政策与手段所限制。


  孝武帝限制藩王权力的首要手段便是“武力震慑”, 早期刘劭曾是他身边的功臣之一,但后来刘劭的兄长造反遭到孝武帝的镇压,刘劭自己也没能逃脱他的猜忌,被斩首示众、暴尸于市。

  刘义宣是刘宋时期的荆州刺史,结果因为势力过于强大,遭到了孝建元年的忌惮。后来,双方就爆发了残酷的战争,刘义宣及其家人没有一个人逃过劫难。

  孝武帝的弟弟刘诞、刘休茂分别是广陵城和雍州的一方大员,可惜的是,他们皆没有逃过兄长的迫害,最后死在了权力的争夺之下。

  总的来说,刘骏以武力镇压的手段十分残酷,无论是皇室宗亲,还是兄弟手足他都不会有丝毫的怜悯,斩草除根让自己放心,也可取得巨大的震慑作用。

  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孝武帝深感各大诸侯实力强大对君权的威胁,于是他便不断制定各种措施削弱藩王的力量,比如限制幼小的藩王就藩,对已经获得封地的藩王重新分封。

  这样一来各大藩王在封地的影响力就会不断减弱,中央在地方上的行政权力便会不断增强,另外他还不断增加具有独立行政权力的州和县,进一步减少藩王直接管理的区域。

  汉武帝将天下设立13个州派遣刺史进行监督,然而刘骏将天下重要的诸州分割的更为彻底,比如荆、扬就被分割成多个郡县,消除了此重镇对京都的威胁。

  无论在任何时代,藩王对皇帝最大的威胁就是军事上的威胁,一旦控制了藩王的军事力量,那么藩王等于就失去了对封地的统治力,孝武帝削弱藩王权力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控制军权。

  以往藩王在自己的封地既有行政权力,也有一定的军事大权和财政大权,使得地方军队多听从于藩王的命令,这也是容易造成天下大乱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一个问题孝武帝设立了相应的控制制度,他下诏所有的藩王想要用军队的力量必须经过皇帝的统一,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控制藩王权力的同时,刘骏还设立了一个“典签”官职,他就好比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当然,相比于刺史而言典签的权力更大,不仅有监督的作用还有直接行事的权力,完美压制了藩王的势力。

  行为礼仪方面孝武帝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对帝王和藩王的界限进行明确的划分,或许很多人不明白礼仪如何能限制藩王造反。

  古人曾言“名正言顺”,很多时候百姓心中阶级等级的观念十分严重,礼仪政策进行划分可加强臣子对君王的敬畏,如此一来无形中就可提升君王的名望和威慑力。

  通过上述的介绍不难发现,孝武帝通过震慑杀戮一些兄弟、减少藩王出入的权限、军事和政治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以达到限制藩王权力范围的目的。

  二、孝武帝削弱藩王权力的原因

  历朝历代分封藩王都是为了让皇室宗亲保护江山,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会逐渐疏远,再加上人的欲望不断增大,分封制的弊端就开始显现了出来。

  回看西汉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分封制的弊端大致包括以下三点,其一藩王权力过大影响皇权稳固,其二藩王权力过大不利于皇权传承,其三藩王权力过大礼乐治国的政策也容易遭到破坏。

  孝武帝不断利用各种手段削弱藩王权力,毫无疑问也是出于以上三点原因,当皇权与臣权的矛盾过于突出时,君王的权力就会变得不稳固。

  和平年代或许双方会和平相处,一旦遇到战争年代皇权与藩王必然会出现矛盾,到时候藩王手里的军权就会对君王造成极大的威胁,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便是如此。

  刘宋立国后之所以建立藩王制度主要是为了限制门阀的力量,随着立国时间的推移门阀力量虽然遭到了打压,但新兴的皇室宗亲却成为了帝王的威胁,而他们也最有可能成为新的皇位继承者。

  上述曾提到,孝武帝即位之初国内发生了多场军事政变,种种迹象都表明藩王的权力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并解决的地步,只要削弱藩王的权力才能够保障皇权的正常行使。

  自夏商周以来,我国皇权的继承制度便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然而藩王的权力若是过大,必然会导致孝悌观念、宗族观念受到受到破坏。

  这样以来不仅会导致社会的混乱,更会导致皇权继承时出现混乱,所以孝武帝削弱藩王权力巩固皇权势在必行,东晋时期这样一种现象比比皆是。

  刘宋时期,虽然国家的政权不如两晋时期那么混乱,但弟杀兄夺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发生,一旦藩王觊觎皇位乱象就不可避免了,削藩则可以将非法夺权的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当然,孝武帝不遗余力的削藩也与他自己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他是宋文帝的第三个孩子,按照我国嫡长子继承制度本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可是最后却通过武力夺得了皇帝之位。

  正所谓“前有车,后有辙”,唐朝时期因为玄武门之变的存在,每一次皇权交替都存在着血腥与战争,这便是弑父或者杀兄称帝带来的消极影响。

  孝武帝虽然获得了皇位,但是他继承皇位的过程却不顺应民意、宗族观念,破坏了以孝悌观念、宗族法制也必然会在后世出现乱象。

  事实也的确如此,他过度削弱藩王的力量来保障皇权统治,以至于刘宋王朝的皇室力量、统治力遭到削弱,对天下的统治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无休止的杀戮与乱世


  从某个角度来说,孝武帝通过削弱皇室的力量加强集权,本身就与当时的社会性质相互矛盾。封建王朝时期,王朝实行的是“家天下”制度,皇帝想要控制天下必须要依靠家族的力量。

  然而,孝武帝为了削藩不得不限制宗室皇族的权力,可他又不能够把大权外放,以至于孝武帝时期出现了许多幼小的藩王、封地之主。

  孝武帝在世的时候,这些幼主借助他的余威还能统治封地,可自孝武帝死后刘宋便陷入了内乱,皇室宗亲刘彧起兵造反夺得皇帝之位。

  与此同时,他为了避免孝武帝一脉再度夺回皇权杀尽了他的血脉,刘彧死后因缺少强势的继承人,刘宋皇权又陷入了另一场无休止的争端。

  可以说当时的刘宋王朝与后来的唐朝非常相似,但唐朝前几代君王都拥有强大的手段,刘宋王朝多为幼主,以至于在无尽的混乱中刘宋王朝覆灭。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而刘宋一朝则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王朝,首先宋文帝、宋孝武帝获得权力的方式就不正常,为后人揭开了“强权夺取皇位”的序幕。

  其次混乱的南北朝政治环境下,礼乐崩坏的程度比春秋战国更甚,这也导致刘宋皇室之间不断征伐、杀戮,内耗削弱了他们对天下的掌控力。

  最后一点便是孝武帝削藩的目的是好的,中央集权既是历史的大趋势,也是加强皇权、稳固社会稳定的最佳手段,可是削藩不等于削弱藩王的权力后就可以了,削藩的同时也必须保障皇权集中、社会稳定。

  可惜的是,孝武帝的削藩仅仅是血腥镇压宗室力量、限制皇族之人的权力等,皇权并没有得到加强,社会的礼乐观念也没有得到改变,甚至于还变得更加混乱,如此才会造成后来的皇室大屠杀。

  及至刘宋皇朝后期,皇族宗室之人对权力几乎不再过问,以避免遭到皇帝的屠戮。家天下的大背景下,一旦皇帝得不到皇族宗亲的支持,一味只依靠外人的力量,那么这样的王朝也就走不远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皇族核心成员在政权多里,皇族旁系宗亲则不问政务,有野心的萧道成顺势而起抢夺了刘宋的国祚,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南齐王朝。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历史与传说之间的妲己:从真实人物到狐狸精的转变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与神话传说中,妲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她的名字与狐狸精这一形象紧密相连,成为了后世文化中代表妖媚女性的典型符号。然而,历史上的妲己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妖媚惑主?她又是如何被丑化成狐狸精的呢?  第一段:历史上的妲己  根据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