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刘伯温曾经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为何朱元璋后期不肯重用他?
2023-03-28 15:29:27

  刘伯温曾经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为何朱元璋后期不肯重用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元朝末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谋臣猛将如云的朱元璋集团战胜所有对手,建立了大明。

  朱元璋登基后开始给开国功臣们按照功劳大小封官,军师刘伯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然而朱元璋却只封了他为诚意伯,而坐镇后方的李善长则被封为韩国公。明朝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共五个等级。光从爵位来看,刘伯温就比李善长低了两个级别。而在官职方面,李善长是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刘伯温是资善大夫、上护军,虽然听上去有点东西,其实就是一个闲散官职。

  同样是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为什么朱元璋对刘伯温如此冷淡呢?时隔这么久,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我们自然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可以从当年发生的事推断一下其中的原因。

  中国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其实刘伯温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刘伯温原本是一介布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朱元璋的部下听说刘伯温有贤名,就派人请他为朱元璋效力。一连请了两次,刘伯温都没有应允。朱元璋的人于是打起了退堂鼓。这时有人说刘伯温博闻强识,通晓天文地理。那时的天文学不像现在那么冷门,人们认为天上的星宿喻示着人间的命运,是一门帝王之学。因此朱元璋的人又第三次来请刘伯温出山,这次朱元璋的手下撕开了温和表象,他当刘伯温的面看着一把匕首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如此神兵还是用来上阵杀敌的好。刘伯温是个聪明人,明白这件事就是不想答应也不行,于是出山辅佐朱元璋。

  朱元璋任红巾军统帅时,红巾军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韩林儿在安丰被困,于是派人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立刻调兵遣将,准备出兵前往救援。刘伯温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劝说朱元璋不要进攻安丰。他对朱元璋指明韩林儿已经没有利用价值,这是一次毫无意义的战斗,再说旁边还有陈友谅在旁边虎视眈眈,万一他趁机打来,又该怎么办呢?

  刘伯温的意思就是想要让韩林儿在这次困境中自生自灭,以免让朱元璋将来背负弑君的恶名。可朱元璋却反倒认为刘伯温这个人擅长玩弄权术,对君主不够忠诚,心里不可避免地对他产生了防备之心。

  与刘伯温相比,李善长就让人放心多了。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同乡,两人本就有着乡情这条纽带。追随朱元璋以后,李善长一直干着后勤保障工作。这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因为功劳看不见,责任却逃不开。不过朱元璋很清楚李善长的贡献,因此等到开国论功行赏时,李善长在勋臣中位列第一。

  刘伯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几乎没有出现过决策上的失误,他是名副其实的智慧化身。可惜他的上司是掌控欲极强的朱元璋。刘伯温越是智谋过人,朱元璋越是不会重用他。

  从龙湾战役到安丰战役,朱元璋能够想到的,刘伯温也能想到;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刘伯温也替他想到了。这让朱元璋感到心惊,作为一个独断专权的皇帝,他并不希望自己的臣子过分聪明,以至于难以掌控。所以朱元璋才会厚此薄彼,重用李善长,忽略刘伯温。

  聪明的刘伯温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当天下局势已定后,他便主动请辞回乡,从此口不言功,只寄情于山水。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萧太后:辽国的女性统治者与她的政绩

  萧太后,辽国著名的女性统治者,她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不仅寿命悠长,而且在其统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和改革。  萧太后,原名萧绰,是辽朝第七位皇帝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她在辽景宗去世后,因其子耶律隆绪年幼而摄政,后来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