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轨是唐朝宰相、名将,汉章帝刘炟之后。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白江口之战,可以说是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交锋,对后来上千年的东亚历史,都影响甚大。但同时,对于这场大战,很多中国人却少有了解,甚至压根没听说过!
如此意义深远的一场大战,为何今天很多人都知之甚少?这场战争的详细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主导这场战争的唐朝将军刘仁轨,到底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要想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刘仁轨,字正则,生于公元601年。刘仁轨是典型的皇族后裔,他的祖上,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汉光武帝刘秀!不过,到了刘仁轨出生的时候,已经是隋朝时期了,东汉已经灭亡了几百年。所以刘家的这个皇族身份,其实也就等同于没有一样。
刘仁轨小的时候,正好赶上隋朝开始走下坡路,各地农民军开始纷纷起义。刘家当时生活在河南开封一带,这一带当时正是农民军闹得最厉害的地方。隋末著名的瓦岗军,就在河南地区。所以刘家当时也是过得很苦,经常没有饭吃。不过,就算条件如此艰苦,刘家仍是没有参加农民军,依然坚持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刘仁轨也因此读了很多的书,渐渐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后来,随着刘仁轨逐渐长大,在刘仁轨18岁这一年,唐朝建立了。唐朝建立后,中原渐渐安定下来,刘仁轨也得以凭着自己的学问,步入仕途。李渊在位期间,刘仁轨曾被唐初重臣任瑰注意,认为他很有才学,此后被任命为息州参军,后来又改任陈仓县尉。
调任陈仓后,此时已是贞观年间。刘仁轨做官以正直无私、不畏权贵而闻名。有一次,当地的折冲都尉犯法,扰乱当地治安,刘仁轨直接用刑,将其活活打死。这件事后来还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按照当时的制度,折冲都尉是军队体系内的官员,地方官基本上管不到军方头上。所以当时李世民顿时勃然大怒,还因此召见了刘仁轨。但等李世民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非但没有怪罪刘仁轨,反倒是对刘仁轨进行了重赏。
在整个贞观年间,刘仁轨一直都是一个典型的底层文官,一直就在县令这个级别转悠。在那个群星璀璨的贞观之治当中,刘仁轨其实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虽然做官名声不错,偶尔还能给李世民上书进谏。但总的来说,像他这样的官员,在当时的唐朝,实在是一抓一大把。
贞观年间的刘仁轨,大概自己也没想过,未来有朝一日自己会统领大军,打了一场影响东亚千年历史的大战。
贞观二十三年,随着李世民病逝,唐高宗李治顺利登基,唐朝由此进入了李治的时代。在李治登基的时候,刘仁轨已经逐步升迁为给事中。给事中虽然算是京官,但品秩还是不高,最多也就勉强算是个中层官员而已。
这一年,刘仁轨已经49岁了。
按照当时的官员管理办法,到了这个年龄,仍然只是勉强进入中层。刘仁轨的仕途,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到头了。不出意外的话,再干十几年之后,刘仁轨可能会光荣退休,回家安心养老。当然,想要载入史册的话,那就肯定没希望了。
但是,到了显庆四年,也就是刘仁轨59岁这一年,刘仁轨迎来自己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刘仁轨在朝中得罪了一个大权臣。这个大权臣,就是当时唐朝的宰相,李义府!
刘仁轨得罪李义府这件事,其实说来话长。简单来说:李义府原本也是一个唐朝小官,后来李治因为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以此和长孙无忌等老臣争权,李义府站队到了李治这边。此后,李治为了李义府等人,有资格和长孙无忌这种老臣斗争,所以就开始火速提拔他们。短短几年之内,李义府就一跃成了唐朝的宰相。
然而当上宰相之后,李义府却暴露了自己小人得志的本色。正常小人得志之后,应该做的事情,李义府基本上都做了。这期间就曾有这样一件事,李义府看上了一个美女,但这个美女当时因为犯了罪,被大理寺关入了监狱。后来,李义府强行下令,让大理寺丞毕正义,将其释放。但再之后,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件事就泄露了出去,被御史言官知道了。
此后,御史言官自然要上奏弹劾李义府,毕正义也被打入大牢。而当时负责审讯毕正义的,正是刘仁轨!李义府为了遮掩这件事,自然想要让刘仁轨放水。但以刘仁轨正直无私的性格,他自然不可能答应李义府的要求。后来,李义府没了办法,只能玩了一手政治暗杀,逼毕正义自缢于牢房。
最终,李义府靠着当时李治和武则天的宠信,再加上毕正义已死,死无对证,自然是侥幸过关。然而经过这件事之后,刘仁轨却彻底得罪了李义府。
一个中层小官,得罪了当朝宰相。那接下来等着刘仁轨的,自然不会是什么好日子了。没过多久,刘仁轨便接到了一封调令,被调到了山东青州去当刺史。
正是这次调动,彻底改变了刘仁轨的命运。
刘仁轨被调到山东之后不久,唐朝便要再次对朝鲜半岛用兵。如果对朝鲜半岛用兵,山东这边自然就成了前哨,可以利用海运为前方的唐军提供补给。于是就这样,在山东做刺史的刘仁轨,被卷入到了这场战争当中。
战事开始后,远在长安的李义府,此时只想弄死刘仁轨。开战之后,李义府调刘仁轨去负责海运。此后,李义府等到海上风浪大起的时候,强行让刘仁轨带船队出海,后来果然有很多船只葬身大海。李义府便以此事为由,要直接杀了刘仁轨。多亏李治还算聪明,意识到李义府是想要公报私仇,所以只是将刘仁轨一撸到底,让他以平民身份继续参加这场战争,并未真地杀他。
然而此后,李义府却依然不肯罢休。李义府直接给当地的将军刘仁愿下了密令,让刘仁愿弄死刘仁轨。这个刘仁愿虽然和刘仁轨名字很像,但其实只是巧合,两人没有半点关系。收到李义府的密令之后,刘仁愿念及刘仁轨正直无私,所以并没有真的下手。
就这样,刘仁轨终于再次逃过了一劫。
此后不久,随着唐军在前线节节胜利,平定了百济国,在当地设立了熊津都督府。然而在这之后,李治原本派去的那位都督,却在坐船的时候不幸遇难,于是熊津都督府都督的职位,就出现了空缺。而当时百济内部的残余势力,又卷土重来,已经包围了百济境内的唐军。这个时候,李治便再次想到了刘仁轨,下旨让刘仁轨临时接班,接替那位倒霉的前任都督统领军队。
就这样,刘仁轨阴差阳错之下,从文官系统进入到了武将系统,得以执掌兵权,为数年之后的那场海上大战,埋下了伏笔。
这一年,刘仁轨已经60岁了。
说到这里,我们得暂时岔开一下话题,简单说一下唐朝对高句丽的这场战争。要不然后面我们可能很难理解,日本为什么会参战,刘仁轨又是怎么指挥军队战胜了日军。
高句丽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政权,打从汉朝那会儿,高句丽就已经建国了。这里要多说一句,虽然今天某国坚持认为,高句丽是他们的先祖。但实际上,高句丽其实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边疆政权。
自汉朝建国之后,后来高句丽逐渐发展,成了辽东地区的霸主。后来又恰逢中国这边,正赶上南北朝时期,大家一直在忙着内斗,也没空去搭理高句丽这种边疆政权,所以高句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到了隋朝的时候,高句丽已经是一个相当强大的政权,严重威胁到了隋朝东北方向的安全。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隋炀帝才会不惜血本,从国内募集了几十万精锐,前去征讨高句丽。然而可惜的是,杨广在战略上没错,在战术上却输得一败涂地。最后非但没有扫平高句丽,反倒是让隋军损失惨重,继而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再之后,到了唐朝。唐朝刚建立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解决内部矛盾,后来又需要优先解决北方的突厥,以及西北的吐谷浑。所以在唐朝建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唐朝都没有对高句丽动手。直到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当时高句丽内部发生了政变,掌权者由鸽派变成了鹰派,开始迅速向外扩张,李世民这才下令,亲自率军去征讨高句丽。
当时的高句丽,占据了今天朝鲜的全部,再加上吉林省和辽宁省的一部分,以及韩国的一部分,实力正处于巅峰时期。而在朝鲜半岛南部,还存在了新罗和百济两个国家。而高句丽内部政变之后,便开始联合百济,一起进攻新罗。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对高句丽的第一次进攻,开始了。
李世民率军进入辽东之后,很快就势如破竹,一路横扫高句丽。但后来,随着唐军越发深入,逐步推进到安市城下,李世民却发现,高句丽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打。相比之前唐朝灭掉的突厥和吐谷浑,高句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敌人。突厥和吐谷浑,都是游牧民族。只要灭掉了他们的主力军队,就能彻底灭掉他们。但高句丽则不同,高句丽是一个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特性,意味着高句丽具有强大的恢复力,唐朝很难一战将其灭国。
后来,随着天气逐渐变冷,李世民便不得不暂时撤兵。撤兵之后,李世民也检讨了自己的这次军事行动,认为是自己在战略上出了问题。所以在这之后,唐朝高层开始修改对高句丽的战略。
想要灭掉高句丽这种农耕文明政权,需要连年袭扰,剪除其羽翼,让其不断衰弱。等到高句丽衰弱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最终一战灭国。
制定了这个战略之后,唐朝开始执行这个战略,几乎每年都要和高句丽打一仗。不求灭国,只求歼灭更多的高句丽主力,对其进行袭扰。但几年之后,随着李世民去世,唐朝开始面临皇帝换人的问题,所以这个战略也就被暂时停了下来。直到十年之后,随着李治立了武则天为皇后,放逐了长孙无忌,彻底掌握了大权,这才重启对高句丽的袭扰战。
刘仁轨开始统帅军队的时候,已经是唐朝重启战争的第七年了。经过七年的袭扰战之后,高句丽已经十分衰弱,唐军也灭掉了不少高句丽的附属势力。所以在公元660年,李治下令,以唐军名将苏定方为统帅,率领唐军进入朝鲜半岛作战。因为当年唐朝曾帮助新罗,打过高句丽。所以到了这时,新罗是唐朝的小弟,而百济则是高句丽的小弟。
苏定方率军入朝之后,唐朝和小弟新罗国联手,南北夹击,一战灭掉了百济。灭掉了百济之后,就等于是斩断了高句丽的一条臂膀,而且以后可以从高句丽身后,对其发起进攻。
这场战争,也就是刘仁轨被调到海上,负责海上运输的原因。在此期间,刘仁轨被李义府打压,最后险死还生。而唐军在前线则是节节胜利,最后攻灭了百济国。
苏定方灭了百济之后,直接率唐军主力北上,进攻平壤。而百济这边,唐军的力量则相对空虚了一些。此后没过多久,百济的一些旧贵族,就开始一场复国运动,从日本那边接回了太子扶余丰,并且拥立扶余丰为新王。扶余丰即位后,因为百济政权确实统治了当地多年,再加上唐军主力此时不在百济,所以很快就组织起不少军队,重新占领了很多地方。
此后,百济复国势力,打算一鼓作气,彻底恢复百济全境,于是便去进攻唐军在百济的据点。因为当时苏定方已经率主力前往平壤,新罗境内的唐军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快就被百济复国军围困。
就是在这个时候,刘仁轨被紧急起复,负责带着一部分唐军从海上进行支援。同时,到了百济之后,再紧急从新罗那边征兵,带着这支杂牌军,前去援救被围的唐军。
在这场战争当中,刘仁轨虽然是第一次领兵,但却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最后与被围的刘仁愿部一起,里应外合,联手击退了百济复国军。
这一战,在历史上一般不太受重视,更少有人知道。但从后来的战事来看,刘仁轨这一战的贡献,其实是巨大的。因为一旦百济攻破了府城,就等于是断了唐军的后路。此时苏定方正率军围攻平壤,一旦后路被断的话,接下来唐军恐怕就很危险了,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击退了百济复国军之后,天气开始逐渐变冷,前方的苏定方,也无法再继续围攻平壤,只能暂时撤退。因为刘仁轨的努力,唐军此时仍是在百济境内占据了很大一块地盘,所以苏定方也得以安然后撤。
不过,撤回到百济之后,接下来唐军的动向,就成了一个问题。
到底是继续留在百济境内过冬,等待来年再战?还是先撤回国内,等到来年再回来?
这个问题,在当时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知道,当时苏定方手底下的唐军,至少有数万人。这数万唐军如果留在百济的话,粮草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以当时百济这边的情况,想征粮都没地方去争。而从唐朝国内运补给的话,冬天海运难度又太大。所以最后,苏定方只能率领唐军主力,暂时退回国内。
但在这个时候,刘仁轨却主动上书,自请带一部分军队,留在百济。以当时唐军在百济的情况,只要唐军全部后撤,百济肯定会很快贡献所有地盘,继而复国。唐军之前的战斗,就等于是白费力气了。对此,唐军高层其实也很清楚,但问题是,谁都不愿意留下。因为只要留下来,就等于是孤军深入,悬浮海外。未来不管有什么战争,都只能先靠自己。守住的难度太大,战死的可能性却很高。
这样一个风险很大,收益很小的任务,自然没人愿意去承担。然而就在此时,刘仁轨去主动站了出来,主动请缨。李治受到上书后,自然十分高兴,当即下令,让刘仁轨留在了百济境内过冬。
正是这次请战,奠定了后来刘仁轨的传奇。
唐军主力撤退后,刘仁轨留了下来,同时还有刘仁轨麾下的一部分军队。此后,靠着这部分军队,刘仁轨竟然奇迹一样地在当地打开了局面!在新罗军队的帮助下,刘仁轨不但守住了唐军固有的地盘,甚至还再次击败百济复国军,打下了好大一块地盘!
如此一来,百济复国势力那边,就更加难受了。
百济复国势力这边,情况其实一直不容乐观。当初苏定方横扫百济,几乎彻底摧毁了百济的统治核心,连百济国王都被苏定方抓了回去。此后,残存的百济贵族,虽然从日本接回了百济太子,重新拥立为百济王,但复国派内部亦是矛盾重重。这些拥立太子的百济贵族,本身也心怀叵测。而那位百济太子,本身就是被拥立上来的,手里实权有限。所以,打从这位百济太子登基那天开始,他就一直在和拥立他的这些老臣们斗争。
百济复国派的内斗,也给了刘仁轨很大的机会。刘仁轨当时已经打算直接进攻,彻底灭掉百济复国派。在刘仁轨和新罗的夹击之下,这位百济新王又杀了手下最有才能的大臣,处境自然艰难。至于他的大哥高句丽,此时被唐军牵制,有心支援但却有心无力。
就在这个时候,百济复国派,终于想起了旁边的日本。
日本当时虽然和百济隔海相望,但双方距离其实并不算远。从日本到百济,比从山东到百济更近。此时的日本,已经成了这位百济新王的最后救命稻草。于是,这位百济新王果断向日本方向求救。
白江口一战的背景,大抵就是如此。
说到这里,我们暂时再插一句,说说日本那边当时的情况。
对于日本古代的历史,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尤其是对于日本人到底从哪里来,史学界一直都有很大争论。目前大家最能接受的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的先祖是从大陆这边过去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中国。后来这些人相互通婚,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日本人。
从战国时代开始,齐国、燕国、楚国和越国等靠海的国家,就已经有人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日本。尤其是从朝鲜半岛方向,渡海更加容易。不过,日本的文明发展,相对大陆地区来说,则缓慢了很多。直到我们这边的战国末期时,他们还处在原始部族时代。
后来,随着大陆这边的文明,不断传播到日本,日本也开始进入到了奴隶制社会的时代。在东汉的时候,日本就曾来到过中国,向汉朝朝贡,还得到过刘秀赐予的金印。
再之后,随着中原文化进一步传播到日本,冶铁技术开始逐渐成熟,日本也开始逐渐脱离基础的奴隶制社会体系。而且在此期间,日本内部一个叫大和国的国家,开始逐渐扩张,继而开始逐渐统一日本。
大和国的首领,就是后来所谓的‘天皇’。
随着日本逐渐统一,日本历史也开始逐渐进入到了封建时代。到了隋朝时期,日本的文明进入了所谓的‘飞鸟时代’,经过了‘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已经开始进入成熟的封建时代。日本进行‘大化改新’的时代,正好是李世民在位的最后几年。大化改新的内容,也是基本照搬唐朝这边的很多制度。
经过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的文明体系,更上了一个台阶,国力也越来越强,而且已经统一了整个日本。而随着大化改新的进行,改革触动了很多旧贵族的利益,这些旧贵族也纷纷开始反对改革。就在这个时候,唐军开始进攻百济。
在唐军进攻百济之前,百济其实已经向日本求救。不过当时日本政府,正在忙于解决内斗,无暇派出军队支援。此后,百济被灭,日本朝廷的威信也因此受损,很多旧贵族纷纷指责当权者,大化改新的成果也开始岌岌可危。
所以,当百济复国派第二次求援之后,日本朝廷便决定选择倾力一战,以此转移国内矛盾。
不过,就在当时那位天皇,刚刚准备召集全国军队,前去救援百济的时候,老天爷似乎都看不惯他,不愿让他给中国捣乱。就在这位天皇刚刚开始募兵之后,就直接病死了。此后,太子登基,首先要稳定国内,所以又拖了两年时间。
在这两年当中,这位新登基的‘天智天皇’,一方面镇压国内的反对势力,一方面积极备战,同时向百济方面,运兵员运物资。对于这场战争,天智天皇可以说重视到了极点,同时也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豪赌。
毫无疑问,这场战争,日本已经是倾尽了全国之力。如果打赢了唐朝,战胜了这个当时在全世界都堪称霸主级的强者,日本将会得到难以想象的好处。而如果打输了,日本也就被彻底揍趴下了。
不得不说,日本这个国家,确实喜欢赌国运。一千多年前是如此,近代亦是如此。
经过两年多的持续派兵后,日本方面,大概向百济方面派了三万多精锐。当时日本全国的精锐,几乎都被派到了百济。此后,日军固守在百济复国势力的核心区域,帮助百济复国派,抵御唐军的进攻。
又过了一年多以后,随着刘仁轨步步逼近,百济残余的地盘,越来越少。公元663年,八月,刘仁轨率领唐朝和新罗联军,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区域。8月13日,白江口之战爆发。
大战开始之后,可说的反倒不多。
之所以会这样,因为当时在唐朝眼里,日本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大敌。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日本和一个强大的部落差不多,根本没必要重视。所以在中国的史书上,对于这一战的记载,极少极少,中国史官压根没觉得这是个大事。
反正最后,双方打了近两天的时间,唐军大胜。《旧唐书》对此只有二十五个字的记载: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虽然记载极少,但从这25个字当中,我们足可以感受到,这一战是何等的惨烈。
当然,这种惨烈,是对日军来说的。
这一战当中,唐军的伤亡,其实比想象的要小很多。因为当时唐军这边的战船,实在是比日本那边强太多了。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搜一下更详细的白江口之战的资料,可能体会的会更深一些。
不管怎么说,这一战之后,日军被刘仁轨打得闻风丧胆,就此撤回国内,再也不敢插手朝鲜半岛的战争。而那位天智天皇,也因此明白,唐朝到底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存在,绝不是日本能够战胜的。
历史证明,有些事情,还是得用拳头解决的。有些人,还是得揍趴下之后,才能真的害怕。
此后的上千年里,日本都没敢再觊觎中原。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随着日本那位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才敢再次入朝,和明军又较量了一下。结果那一次,满怀大志的丰臣秀吉,还是被明军一支偏师,再次打了回去。
而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白江口一战,更重要的意义,是彻底灭了百济的残余势力。自此之后,能够直接从背后去打高句丽,这才是唐朝在乎的。至于逃走的日本海军,唐朝压根懒得搭理。而日本那边,在这一战之后,则是开始积极向唐朝派遣遣唐使,积极学习唐朝的文化,成了唐朝的小迷弟。
而刘仁轨这边,随着白江口一战的胜利,整个百济已经几乎被唐军全部控制。接下来,刘仁轨依然留在百济,负责对当地进行治理。在刘仁轨的治理下,百济很快从战乱当中恢复了过来,重新恢复了生机。
另外,就在刘仁轨打白江口之战的几个月之前,京城这边也发生了一些动荡。一直肆意妄为的李义府,终于让李治再也无法忍受。随着御史言官弹劾李义府,李治当即下令,将李义府流放。自此,刘仁轨在朝中的仇人,也被清理掉了。
这一年,刘仁轨63岁。
63岁的刘仁轨,仇人从朝堂上消失,自己又打赢了一场名垂千古的战争,实在是双喜临门。
在百济待了两年之后,公元665年,李治前往泰山封禅。刘仁轨也因此带着新罗、百济、儋罗、日本四国的酋长,前去泰山参加封禅大典。封禅之后,刘仁轨被李治召见,得到了李治的认可。
接下来的几年里,刘仁轨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
封禅大典结束后,刘仁轨升任为大司宪兼知政事。公元666年,刘仁轨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公元668年,随着高句丽权臣盖苏文去世,唐朝对高句丽展开了总攻。刘仁轨亦返回百济,从百济方向统领唐军进攻,最后彻底灭掉了高句丽。
此战之后,刘仁轨结束了在百济的任务,返回京城,请求退休。李治先是同意了刘仁轨的退休申请,加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但数月之后,又再次被起复为陇州刺史。
这一年,刘仁轨已经70岁了。
70岁之后的刘仁轨,在朝堂上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公元672年,刘仁轨再次入朝,担任太子左庶子。公元673年,刘仁轨奉命改修国史。公元674年,朝鲜半岛上仅存的小弟新罗,又不老实了,有了想要扩张的企图。于是,74岁的刘仁轨,再次挂帅,带兵去收拾了一下新罗。公元777年,西北的吐蕃又有异动,刘仁轨又奉命去西边防备吐蕃。
公元681年,已经80岁的刘仁轨,升任太子太傅。公元682年,李治移驾东都洛阳,刘仁轨奉命留在长安,辅佐太子处理政务。公元683年,李治驾崩,武则天执政后,加封刘仁轨为特进。公元684年,随着皇帝李显被废,李显的太子亦被废黜,刘仁轨开始独自负责长安留守事务。
在刘仁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显然已是位极人臣的地位。就连武则天,对刘仁轨也是极为推崇和尊重,曾写信给刘仁轨,将其和萧何类比。而且,当时在整个唐朝内部,刘仁轨恐怕也已经是武则天唯一一个有些惧怕的人物了。如果刘仁轨不支持武则天掌权,那武则天后面能不能当上皇帝,恐怕犹未可知。
不过,对于李家的那些内乱,刘仁轨并未插手,甚至没有任何表态。或许,此时的他,对所谓的权力纷争,已经丝毫不感兴趣了。
公元685年,刘仁轨病逝。此时正是李旦在位,但由武则天把持大权。刘仁轨死后,武则天为其辍朝三日,极尽哀荣。
一代唐朝名将,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
回顾刘仁轨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真实的刘仁轨,其实是在年近六旬的时候,才逐渐发迹,算是大器晚成的典型案例了。在刘仁轨的大部分人生当中,他都只能算是默默无闻。然而一旦机会到来,他却能一飞冲天,建立属于自己的传奇。
所以,做人,活得长真的很重要。活得长而且会等待,会积蓄自己的力量,则是更加重要。
另外,从白江口一战当中,我们也得到一个启示:有些人有些国家,似乎一直就喜欢赌国运。上千年来,从未变过。对于这样的国家,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让其臣服。一千多年前是这样,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恐怕还是这样。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详情
在明朝的历史中,有一位皇帝一直备受争议,他就是嘉靖皇帝。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昏君,但也有人认为他有一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思想家。其中,吴起无疑是这一时详情
在明朝的历史中,有这样一位官员,他以严峻刚直著称,甚至连首辅张居正都对他忌惮三分。他就是明朝著名详情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王昌龄,字少伯,生于唐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边塞诗风最为盛行的时详情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她的生活方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史料记载,慈禧每日凌晨便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楚汉之争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而在这场争斗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引人关注:项羽为何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的形象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扭曲,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明朝末年的一位详情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而在这个时代中,有一个人物的名字总是引人争议,他就是魏忠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和故事被时间的尘埃所掩盖,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便是关于曹睿身世的一段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以其非凡的智慧和策略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司马懿,这个名字在三国时期的详情
在蒙古帝国的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崛起是一个传奇。他的成功征服和统一了蒙古诸部,并最终建立了一个横跨详情
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中,入土为安是一种普遍的丧葬观念,意指人死后应被安葬详情
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名叫和珅的官员迅速崛起,最终成为乾隆皇帝身边最受宠信的大臣。和珅的权势之大,影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女性诗人的身影虽然稀少,但她们的作品却如璀璨的星辰般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东晋时期的女详情
在中国封建历史的长河中,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是常有的事,然而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帝王——明朝的建详情
冲绳岛战役,又称冲绳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最后一场重要陆地战役。XXXX年X月X日至6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联姻往往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精心策划的一种手段。宣太后与义渠王的结合便是其中详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是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南宋时期,面对国家危亡和社会动荡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封建历史中,牛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不少朝代出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出台详情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卷中,清朝乾隆年间的和珅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作为乾隆皇帝身边最受宠信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女性因她们的智慧、美貌或权力而被后世铭记。王宝钏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名字与唐宣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以惨烈著称,却在最绝望的时刻上演了逆转的奇迹——那就是发生在16世纪末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军事冲突,它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国家力量对比,也对后世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蒙古铁骑和八旗都是以勇猛善战而著称的军队。然而,谁才是更厉害的战争之王呢?这是一个详情
野狼坡之战,是唐朝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对唐朝的边疆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是国家之间力量对比、文化碰撞和利益争夺的直接体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场战役以其激烈的战斗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于世,那就是明朝末年的车厢峡之战。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战役都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深远的影响而被人们铭记。其中,车厢峡之战就详情
好水川之战是一场发生在1038年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四川省南部,因为当时的详情
浅水原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755年。这场战争是唐朝与安史之乱叛军之间的一场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和兵家的智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些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对手和汉朝的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质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文化水平。 作为大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不孝的问题,毕竟古代历来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说详情
历史上绵亿是荣亲王永琪与侧福晋索绰罗氏所生育的王府中的第五子,但其他的孩子都早早过世了,所以绵亿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的花瓣和细长的花蕊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家用电器到汽车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这些事物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最近,科学家们在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球选手的魅力所吸引。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高低错落,气势磅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也有丰富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就让我详情
京九铁路,这条连接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9个省市的铁路干线,被誉为中国跨省市最多的铁路。今天,详情
中国的传统俗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智慧,其中男不拜月,女不拜灶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老话。这句俗详情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四只凶猛无比的神兽,它们被称为四凶。这四只神兽分别是饕餮、混沌、穷奇和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与民间传说中,判官是地府中的司法官员,负责审判阴间亡魂的善恶与罪责。传说中的判官详情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编年体史书,它诞生于宋朝,由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这详情
中国的烹饪艺术以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闻名于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分布在各地的八大菜系。每一菜系都详情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学家,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这部书籍不仅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神兽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饕餮。这个名字,源自详情
《洗冤集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时期问世以来,就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详情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如同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飞跃。作为北京大学详情
西门吹雪,这个名字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以剑术高超、性格孤傲而著称,被誉为剑神详情
在中国古代,丹书铁券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免死金牌,它代表着持有者可以免受一切法律的制裁。而在《水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