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太平公主在历史上是真的想发动政变吗?真相是什么?
2023-03-09 14:27:08

  太平公主是历史与武则天的小女儿,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母亲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公元713年,唐玄宗先天二年,政变频繁的唐王朝迎来了建朝以来的第四次宫廷政变“先天政变”,对阵双方是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亲姑姑太平公主,根据史书的记载,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是试图发动政变者,但她并没有延续前三次政变时发动者全部获得胜利的好运,被侄子李隆基击败,最终被抓获并被赐死。

  后来有很多人评论说是太平公主想做第二个女皇帝,可她和武则天不同,武则天姓武,而太平公主姓李,这个身份明显限制了她的思维和行为,所以她最先参与的两次政变都是拥立的兄长李显李旦,当然,身上有着武则天基因的她对权力是渴望的,始终不愿意放下一切去过田园生活,这也是她最后悲剧的由来。

  有史以来的第一公主,权势滔天,门生遍布朝野,太子李隆基屈居其下

  唐睿宗李旦刚继位时,在朝堂上的太平公主可谓是权势滔天,自唐高宗时代就不断被加封的太平公主当时是位比亲王的“镇国”太平公主、食邑万户、可以单独开府建牙且拥有武装护卫,太平公主的儿子中有三位封王,唐睿宗任命的七位宰相中有五位都是太平公主的门人,追随者遍布朝野。

  太平公主能达到如此的权势是因为她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唯一存活的女儿,两位皇帝都对她宠爱有加,在武则天之后,她参与的二次政变中又都站在了胜利者一方,分别成功拥立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上位,尤其是在和李隆基共同发起的诛杀韦后的“唐隆政变”中,太平公主还亲自扒下韦后所立之少帝李重茂的皇位,将李旦送上了宝座:

  时少帝犹在御座,太平公主进曰:“天下之心已归相王,此非儿座!”遂提下之。

  不过在“唐隆政变”之后,太平公主和另一位拥立睿宗的功臣李隆基有了很深矛盾,两人都是权力狂,一个成为皇太子,一个权倾朝野,不可避免的在朝堂上成为对立的两派,李隆基要巩固自己的储君之位,太平公主也不愿意放弃获得的指点江山的权力,两人的争斗由此展开,并且无法调和:

  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颇易之;既而惮其英武,欲更择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权,数为流言,云“太子非长,不当立。”己亥,制戒谕中外,以息浮议。公主每觇伺太子所为,纤介必闻于上,太子左右,亦往往为公主耳目,太子深不自安。

  对于李隆基来说,他幸运地得到了父亲李旦的支持,李旦第二次登上皇位后,马上就面临着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政治斗争,李旦在后来能被称为“睿”,肯定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大概也能判断出形势的险恶,从武则天时期起他就看过了太多的李氏宗亲被杀,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也就只剩下他和太平公主。

  唐睿宗拒绝女强人再现,跳出圈外的同时,给了李隆基名分上的支持

  李旦不愿意看到李隆基或者太平公主再次血脉相残,又或者是不愿意亲手沾上同胞手足的鲜血,起初一直在双方之间打太极,太平公主要求换太子他没同意:“太子请让位于宋王成器;不许”,李隆基一方要求将太平公主迁移到长安之外居住,他也没同意:“朕更无兄弟,惟太平一妹,岂可远置东都!诸王惟卿所处”。

  可最后李旦为何选择了儿子?从感情的角度来说,他不愿意对付太平公主,而且太平公主的主要目标也不是李旦,太平公主要求换掉太子,虽然更换的人选还是李旦的儿子,可经历过武则天和韦后两位女强人时代的李旦无法忍受再出现一个女强人,即使他知道太平公主的愿望并非是想做皇帝,权力还是由男人来掌握比较好。

  儿子和妹妹都不是省油的灯,李旦果断地撤退了,当太平公主指使的术士以“彗星出西方”的理由跟李旦说皇太子可能要取代你做皇帝时,被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以为要眷恋皇帝之位的李旦顺水推舟的就直接传位给了李隆基,自己躲到后宫去做了太上皇,太平公主错看了李旦对权力的欲望,结果弄巧成拙。

  李旦的退位不但是在儿子和妹妹的政争中选择了儿子一方,重要的是他给了李隆基最正式的名分,都是皇帝了,太平公主一直诉求的换太子就出师无名,可以要求换太子,总不能要求换皇帝吧,那就不是政争了,而是谋逆。唐睿宗的退位虽然给了太平公主一记闷棍,但又何尝不是为了给太平公主生的机会,大局已定,只要太平公主肯妥协。

  太平公主拒绝下野,李隆基抢先动手,“镇国”公主毫无抵抗之力

  李隆基登基了,是名正言顺的登基,可太平公主依旧没有妥协,继续掌控着朝堂,这当然是李隆基不能忍受的,双方僵持之下,背后的支持者也在不断的鼓动和献策,曾在武则天时期因刺杀武三思获罪的王琚(唐玄宗时期名臣,因参与“先天政变”而“眷委特异”,后被李林甫扳倒)找上门来不断地给李隆基灌输太平公主该杀和先下手为强的道理:

  琚曰:“韦庶人弑逆,人心不服,诛之易耳。太平公主,武后之子,凶猾无比,大臣多为之用,琚窃忧之。”太子引与同榻坐,泣曰:“主上同气,唯有太平,言之恐伤主上之意,不言为患日深,为之奈何?”琚曰:“天子之孝,异于匹夫,当以安宗庙社稷为事。盖主,汉昭帝之姊,自幼供养,有罪犹诛之。为天下者,岂顾小节!”

  在王琚的带动和引荐下,张说、刘幽求、郭元振等赞同对太平公主采取强硬态度的名臣陆续聚集到李隆基麾下,此时的李隆基不缺人出谋划策,也不缺名分,唯一缺少的是理由,太上皇李旦肯定不希望用鲜血决定最后的胜负,即使双方势同水火,李隆基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对太平公主下手,史书里面倒是给出了三条理由:

  第一: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

  第二: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晙及僧慧范等谋废立,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上。晋,德良之孙也。元楷、慈数往来主第,相与结谋。

  第三:秋,七月,魏知古告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乱,令元楷、慈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怀贞、至忠、羲等于南牙举兵应之。

  有了理由,王琚建议“事迫矣,不可不速发!”,于是在李隆基登基的第二年七月初三,他抢先动手,在或许是太平公主准备发动政变的前一天,李隆基指使亲信部下王毛仲率300禁军以牵取皇宫中闲置的马匹为由,突然进入到皇宫中,先后将在皇宫和中书省里面的太平公主亲信常元楷等四人斩杀,而在皇宫中得知李隆基已经动手消息的太上皇李旦只能默认,并于第二天搬家到皇宫侧殿,彻底不管闲事了。

  试图发动政变的太平公主在李隆基的攻击下,几乎是毫无抵抗能力,第一反应是赶紧的跑,史载:“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所谓的政变很轻松的就被李隆基反杀,太平公主党羽全被诛杀,只有一个儿子薛崇简因为反对她和李隆基争斗被赐李姓后免死,李隆基还顺手发了财,抄家获得的财务“收之数年不尽”。

  太平公主要发动的政变疑点颇多,早已丧失先手

  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太平公主原来是只纸老虎,仅仅在皇宫中的几位亲信被清除就只能落荒而逃,这一结果怎么看都不像是势均力敌的斗争双方在PK。其实这起政变也有颇多疑点,太平公主要想发动政变掀翻李隆基,最合适的时间应该是李旦刚宣布让位的时候,而不是在李隆基继位已经一年且地位、权力都稳固后。

  并且精心准备政变的太平公主为何会一个回合都没有挡住就失败了?权倾朝野可不是随便说说,她有足够的支持者,也有专门的公主护卫,皇宫中的亲信是被杀,不是被审,李隆基并没有切实的证据证明太平公主要谋反,最多是未遂,即使是仿效“郑伯克段于鄢”也需要太平公主先动手,可整个过程看起来都是皇帝李隆基在发动,而不是太平公主要政变。

  史书里面记载的是宰相魏知古向李隆基告密说太平公主要发动政变,魏知古是从李旦还在做相王的时候就跟随着的亲信属官,不是太平公主阵营里面的人,而且是太平公主一方需要严加防备的人,他又是如何得知太平公主要搞政变的?史书上并没有任何记载。这起政变实在不像是政变,而是皇帝有意诛杀臣子,真相到底如何?早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公元713年时太平公主的死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真正结束,即影响唐朝政治数十年的女权时代的结束,前后历经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三位女强人,李隆基在“先天政变”后彻底关上了女强人干政的大门,此前几年,在“唐隆政变”时,他还干掉过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三位女强人,算是唐朝政治回归本源的大功臣。

  至于太平公主是真要发动政变推翻李隆基?还是李隆基假借政变之名铲除政敌?这些都不重要,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来书写,女强人太平公主遇上了有为之君李隆基,除非在李旦登基后立刻下野去乡间享受清福,否则生死之战迟早要来。在太平公主之后,各朝代出现的女强人全是有子为帝的那种,以公主之尊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是最后一个,即使她的姓名在史书上都不能确定,可又有谁敢说她不是青史留名?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