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富弼是如何代表北宋朝廷与契丹谈判的?西夏扮演什么角色?
2023-03-03 14:25:32

  还不知道富弼是如何代表北宋朝廷与契丹谈判的?西夏在其中又扮演什么角色?事实上,富弼不愧是一代名相,他顶着内外压力,凭借自身出色的谈判能力和过人的韬略胆识,将国家利益争取到了最大化。

  富弼与契丹达成增币协议后,契丹枢密副使耶律仁先、枢密使礼部侍郎同修国史刘六符入见,向仁宗上誓书,其誓书曰:“共遵成约,虔守欢盟,以风土之仪物,备军旅之费用,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自此保安黎庶,谨守封疆,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 辽在誓书中重申了岁币的数目,并约定两朝之间和平相处,互不侵犯疆界、互不交侵人户,并且不得擅自修建堡寨以及开创河道。如若哪方违反盟约,则天地共诛。

  庆历二年(1042)十月,辽遣林牙、保大节度使萧偕来报撤兵。同年辽遣使节来宋贺正旦,由此可见两国关系已恢复正常状态。自此辽宋双方和平相处,未出现明显冲突。至和二年(1055)夏,辽还遣保安节度使、左监门卫上将军耶律防及殿中监王懿等,来宋朝贺乾元节,并献上辽兴宗画像,“以其画像献宋,求易取仁宗御容以代相见,笃兄弟之情”,“南北两朝永敦誓好”成为此后宋辽交往的主线。

  西夏请和

  富弼在与辽谈判时,约定增币的附加条件为辽必须约束西夏与北宋议和。在之前每年三十万岁币的基础之上,额外增加的银、绢各十万、匹,“半以代关南租赋,半以为谢弹遏西戎之意”。

  庆历三年(1043)正月,辽遣枢密院都承旨王惟吉督令西夏息兵,西夏请辽使到北宋京师代为请和。随后西夏伊州刺史贺从勗前来北宋纳款。贺从勗言:“契丹使人至本国,称南朝遣梁适侍郎来言,南北修好已如旧,惟西界未宁,与彼为婚姻,请谕令早议通和”,由此可见,契丹已按照约定派人去西夏劝和。但在其所持文书中,元昊仍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囊霄”,这表明元昊虽愿与宋讲和,但仍不愿向宋称臣。

  对此,仁宗表示不能接受,要求元昊“奉表削僭号”,宋廷内部也针对此事引发了一场争论。富弼言:“元昊臣契丹而不臣我朝,则是契丹为无敌于天下矣。

  须令称臣,乃可许和”;韩琦、范仲淹认为西夏请和是因为“元昊知众之疲,闻下之怨,乃求息肩养锐,以逞凶志,非心服中国而来也”,朝廷应观望元昊接下来的态度,如若“彼卑辞厚礼,止是求兀卒之称,则按唐单于、可汗故事,有可许之”,同时朝廷不可休兵、加强武备,以防其惊扰生事。相比韩琦、范仲淹的对策,余靖则表现得更为激进,他主张“挫北敌之气,折西羌之锐,不如不和,最为得策”。宋廷议而不决,宋夏和谈就这样搁置下来。

  元昊态度之所以桀骜,是因为在这一时期西夏的军事实力正处在上升阶段,堪称自夏州政权以来军事力量最为强盛的时期。强大的军事力量让西夏在与边兵羸弱的宋的关系中,自然占据了主动地位。然而西夏的反叛极大一部分原因是倚仗辽为外援,宋辽和好后,形势转而对西夏不利,元昊自然不会再去轻易得罪宋,而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由此元昊始称臣,并遣使入宋表达称臣通好的请求。庆历四年(1044)九月,元昊遣杨守素携誓文至宋议事。余靖分析辽夏形势后,建议速行册封元昊,如此元昊得以专力与契丹争锋,“二敌兵连不解,此最中国之利”。朝廷听从了余靖的建议,命令延州先移文西夏。

  十二月,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更名曩霄。至此,历时一年多的夏宋和谈终于落下帷幕。西夏请和,是富弼使辽的附带结果,富弼曾言:“臣去年使契丹,与馆伴刘六符语,将来若使元昊复称臣,则本朝岁增金帛之遗”。宋夏重归于好,宋在与辽、夏的双边关系中都占据有利地位。

  辽夏交恶

  当宋、夏在议和问题上陷入僵局时,辽、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早在李继迁时期,辽夏就结为联盟,互为党援,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兴许是西夏的逐渐强大威胁到了辽的地位,自元昊建制以来,辽夏之间的关系逐渐产生裂痕。先前为稳固两方的关系,辽夏采取了和亲的方式,辽兴宗将兴平公主下嫁与李元昊,然仅七年后,兴平公主在西夏暴毙,辽认为李元昊与太平公主不谐,“公主薨,遣北院承旨耶律庶成持诏问之”。

  再者元昊掌权后在军事上加强了对辽的防御,“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七万人,以备契丹”;辽也毫不让步,先是“禁夏国使沿路私市金铁”,又“禁吐浑鬻马于夏,沿边筑障塞以防之”,在经济上对西夏进行扼制。又庆历三年(1043)八月,西夏跟从契丹讨伐呆儿族。呆儿族原属于契丹的夹山部落,但该族并不服从契丹的管辖,辽兴宗发兵讨伐无果,命元昊会兵讨击。辽夏联军打败了呆儿族,“破其众,掳获颇多”,然而“契丹主专之,不以分给”,此事更加滋生了西夏对辽的嫌隙。

  “曩霄本与契丹约相左右以困中国,及刘六符求割关南地,中国遣知制诰富弼报之,两进誓书,复相和好。曩霄怨契丹背约,坐受所益岁币,于是有隙”。西夏与辽一开始结为盟友共同抗宋,而辽背弃盟约与宋讲和,每年还从宋处获得巨额岁币,元昊自然心有怨言。出于对辽的不满与愤恨,庆历三年(1043)十一月,元昊诱导党项诸部叛辽附夏。元昊此举彻底激化了辽夏之间的矛盾,“契丹主怒,征诸道兵会西南边,讨夏国”。

  庆历四年(1044)七月,辽遣使臣耶律元衡来宋告知辽将讨伐西夏,表明辽夏关系已经破裂,辽有意笼络北宋,以达到压制西夏的目的。辽夏交恶,北宋得利,事态开始向对北宋有利的方向转变。正如谏官吴育所言:“今二蕃自斗,斗久不解,可观形势,乘机立功”;富弼亦言:“若二寇自相杀伐,两有所损,此朝廷之福,天所假也”。

  富弼为人一向谦逊,他把宋、辽的和平乃至后来西夏的归顺都归之为岁增金帛的结果,“金帛买和”这一说法也曾被有心之人所诟病,厚赠金帛的做法确实也助长了辽夏的贪欲。在宋夏和谈期间,西夏曾遣使上书要请十一事,主要内容为“岁赐”、“割地”、“不称臣”、“弛盐禁”等。其中岁赐一项,西夏“乞增每岁赐予之数至三十万”,完全是想效仿辽的先例。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元朝一共有多少位皇帝?相关简要信息介绍

  元朝自1206年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起,至1368年末帝妥懽帖睦尔退位止,**历经了15位皇帝**。以下是元朝各位皇帝的简要信息:  1. **元太祖铁木真**:作为元朝的开国皇帝,铁木真在位期间奠定了蒙古帝国的基础,并在1206年至1227年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