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淳于琼是谁?官渡之战袁绍失利是因为他吗?
2023-02-11 14:53:10

  淳官渡之战,东汉末年发生的三大战役之一。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大战,结果袁军因粮草被烧而溃败。袁将淳于琼负责守卫乌巢粮草,确保前线的粮食供应。那淳于琼真的是因为醉酒而导致粮草被烧吗

  一,佐军校尉

  淳于琼是豫州颍川郡人,出身不详,不过从他与袁绍、曹操等名门子弟有交情,还能出任西园八校尉里的高级武官来推断,应当也是大族子弟。不过颍川郡的一流士族里面没有姓淳于的,可见淳于琼的家世要低于袁绍、曹操二人,属于二流士族。

  二,跟随袁绍

  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任命淳于琼为佐军右校尉。这是淳于琼在历史舞台中首次登场,与中军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一同受上军校尉蹇硕领导。

  这时的淳于琼不会想到,袁绍、曹操这两位同僚未来会对他的命运甚至汉朝的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一位会成为他的老板,一位会是他的死敌,到时这两位同僚会进行一次生死对决,而他会成为影响对决的关键性人物。

  中平六年(189年),权臣董卓专权,擅自废立皇帝,袁绍、曹操对此十分不满,于是相继出逃。由于史料对淳于琼的记载很少,我们并不清楚他对董卓的态度,不过从他后来跟随袁绍推断,他也是反对董卓废立的,后来逃出洛阳跟了袁绍,成为其手下一员大将。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逃离权臣李傕郭汜的控制而逃出长安来到河东,命令各地诸侯前来护驾。当时袁绍征求手下众位文武的意见,众谋士对此莫衷一是,有的劝他迎接天子到邺城,有的劝他置之不理。

  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献帝传)

  淳于琼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天子到来后有害无利,还会影响袁绍集团的扩张,要是与天子发生矛盾,就会受其掣肘。袁绍深思熟虑后采纳了淳于琼等人的意见,没有迎接汉献帝。随后曹操就接走汉献帝,获得了拥汉派士人的支持,这是袁绍的巨大损失。事后袁绍醒悟,不得不以武力从曹操手中抢回皇帝,导致了官渡之战的爆发。

  三,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带领大军南下,想要一战消灭曹操。二月(3月),袁绍派大将淳于琼、颜良等人南下进攻东郡,以夺取黄河南岸的白马,为大军渡河扫清障碍。结果颜良在白马为关羽所杀,导致袁军士气受挫。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三国志·武帝纪)

  白马之战后曹操主动退守官渡,与袁绍隔官渡水对峙,双方陷入相持。十月(11月),袁绍命淳于琼带领一万多人督运粮草,屯驻在距大营北面四十里的乌巢。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食对军队的重要性,要是淳于琼能守好乌巢,那袁绍不一定会惨败。

  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三国志·武帝纪)

  不久袁绍谋士许攸叛投曹操,告知袁军虚实,力劝曹操偷袭乌巢,那样袁绍大军就会不战自溃。曹操听从,于是趁夜带着五千精骑直奔乌巢。淳于琼本就骄傲轻敌,又见曹操兵少,料定不是自己的对手,直接就带着部下出门迎战。没想到曹操所带都是百战精锐,战斗力极强,淳于琼不敌,只得退回大营固守。可见淳于琼并非因为酒醉而导致乌巢失守,是因为骄傲轻敌。

  曹操知道胜败在此一举,于是命部下乘胜追击,一定要攻克乌巢敌营。曹军将士于是拼死奋战,很快就占领乌巢,将守营袁军一举歼灭。淳于琼则在战斗中力竭被俘,还被获胜的曹军士兵割掉了鼻子。随后曹军士兵得知自己俘虏的是敌军大将淳于琼,立即将其献给主将乐进。

  (曹军)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未死……时有夜得仲简,将以诣麾下,公谓曰:“何为如是?”仲简曰:“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曹瞒传)

  乐进将淳于琼交给曹操处置,曹操便对他说:“你怎么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

  淳于琼回答说:“胜负都是天意,你还问什么呢?”

  曹操与淳于琼本就有交情,想留下他为自己效力。可是许攸担心淳于琼嫉恨自己,于是劝曹操说:“明天淳于琼照镜子,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割鼻之仇。”曹操听了,立即处死淳于琼。随后袁军就因为缺粮而溃败,导致了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大败。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吴文英:南宋词坛的璀璨明星

  吴文英,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在词坛上独树一帜。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文英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但他的词作却流传至今,成为我们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重要途径。从他的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