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始终不服朱棣,朱棣为何却能宽容他?其实这是因为朱棣心里是敬佩他的,毕竟徐辉祖忠于明朝、忠于皇帝,不管帝王能力和品性怎么样,臣子要做的就是始终不渝、至死方休,徐辉祖的“忠诚”是古代士大夫精神的缩影,这种“忠义”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值得传承的。
137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的第3个年头,这年11月,寒潮也难阻激动心情,朱元璋亲自出城到龙江迎接凯旋的徐达。
经过将近一年的北伐征战,俘虏元顺帝的嫡子,北元残余势力远遁漠北,此外,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重回中原王朝手中。
数天之后,明太祖朱元璋论功行赏、册封功臣,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右柱国、中书右丞相,年俸5千石,子孙后代世袭罔替,还赏赐免死铁券。
朱元璋曾当众褒奖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由此可见徐达在朱元璋心中的份量。
徐达在明初朝堂极具影响力,当时能够与徐达相媲美的常遇春已经去世,所有勋贵家族都对徐达礼敬三分,就连开国名将李文忠也是如此。
荣宠加身并没有让徐达骄横跋扈,反而更加谦虚有礼,为人低调谨慎,从不居功自傲、结党营私,深谙君臣之道,比如朱元璋赏赐豪华府邸,徐达上奏婉言拒绝,仍然带着家人居住在破旧宅邸。
徐达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属子女要求同样严格,严令子女不准效仿勋贵子弟为非作歹。徐达一生共有4子4女,全部都是朱元璋赐名,3个女儿嫁皇子(三女徐妙锦出家为尼),四位儿子分别是徐辉祖、徐膺绪、徐添福、徐增寿。
慈母多败儿,严父出孝子。徐达的子女都谨遵父教、恪守家训,其中有3位子女最出名,一是长子徐辉祖是智勇双全的名将,忠于皇帝、誓死守卫明朝,最后被禁锢而死;二是四子徐增寿支持朱棣靖难之役,被追封为定国公;三是长女徐妙云嫁给燕王朱棣,辅佐丈夫登基,做22年明君开创永乐盛世。
今天,我们来了解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的“忠贞”人生。
徐辉祖的原名叫徐允恭,因为建文帝名叫朱允炆,为了避讳皇帝名字,这才改名为徐辉祖。从外形上看,徐辉祖身高超过八尺,颇有才气。
《明史·徐辉祖传》记载,“辉祖,初名允恭,长八尺五寸,有才气。”
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徐辉祖的出生日期,但是在《弇州续稿》中有说到徐辉祖去世的时候,年龄40余岁,据此推算,徐辉祖应该生于1365年,徐达长女徐妙云出生在1362年,因此徐妙云是徐辉祖的姐姐。
在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天下局势并不稳定,徐达常年在外征战,虽然徐妙云年龄更大些,但徐家主事的人还是徐辉祖,史料中用“家众肃然”来形容徐辉祖的管理效果。
后来,徐辉祖又跟随父亲徐达到军营锻炼。在明初“将二代”中,明太祖朱元璋最器重的有两个人,分别是徐辉祖、李景隆,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元勋李文忠的儿子。
1380年,朱元璋改革中央军事机构,将大都督府分立为五军都督府,徐辉祖在左军都督府继续历练。4年后,朱元璋命令徐辉祖暂管左军都督府事,也就是说,此时徐辉祖已经被朱元璋委以重任。
同一年,即1384年,徐达留守北平期间患了背疽,经过医治好转。朱元璋听说此事,专门命徐辉祖带着手诏前往北平慰问徐达,并且在10月将徐达接回南京治疗。
手诏,是指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是皇帝的墨宝,所以比一般的诏书更珍贵,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朱元璋对徐达的宠爱程度。
1385年4月,名将徐达的病情突然加重,不久之后,徐达在南京病逝,终年54岁。
明太祖朱元璋悲痛万分,仰天哀叹“苍天为什么要这么快夺走我的良将”,亲自到徐达府上参加葬礼,追封徐达为中山王,特别恩赏徐达配享太庙,位列第一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十月,命中山武宁王徐达子允恭袭封魏国公。
1388年,徐辉祖3年守孝期满,以长子身份继承魏国公爵位。从此之后,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忠诚上,徐辉祖继承父亲徐达的风格品质,无愧于朱元璋的刻意磨砺。
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为避皇太孙名讳,正是这时候才改名徐辉祖的。
明太祖朱元璋对徐辉祖的培养持续进行,朱元璋的培养方式大部分以练兵整训的方式进行,可以说,徐辉祖屯住的地方遍布大江南北,比如徐辉祖曾经到陕西、北平、山东、河南、湖广等地方练兵,到浙江沿海地区训练军士,增强对抗海上倭寇的边防力量。
《明史》记载,“数出练兵陕西、北平、山东、河南。”
1393年,元朝降将阿鲁帖木儿假意归顺的意图被识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辉祖前往平定,连战连捷,活捉阿鲁帖木儿送回南京。朱元璋大喜,命徐辉祖掌管中军都督府事务。
《明史·徐辉祖传》记载,“元将阿鲁帖木儿隶燕府,有异志,捕诛之。还领中军都督府。”
在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时期,昔日名将功臣遭到大量清算,像傅友德、冯胜等老一代名将全部都淹没在历史长河,徐辉祖作为将二代中重点锤炼对象,此时已经成长起来,在明军中的名声越来越大。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对徐辉祖格外尊重,登基后加封徐辉祖为太子太傅,这是极高的荣誉,当年蓝玉就是因此官职口出狂言。
由于建文帝忌惮藩王权力,登基后听信黄子澄、齐泰的建议,迅速实施削藩计划。众位藩王当中,削藩最难的就是燕王朱棣,建文帝早已提前在北平布置亲信,燕王朱棣也在暗中铸造兵器、囤积粮草。
在朱元璋1周年祭日的时候,燕王和建文帝还没有公开对立,朱棣心虚害怕只能装病,但又害怕朱允炆发现端倪,所以派遣3个儿子代替自己到南京祭祀。
可是,当仅有的三个儿子全部到达南京后,朱棣就后悔了,害怕建文帝扣下儿子做人质,那样的话,朱棣就会投鼠忌器,如果起兵夺取天下就要割弃儿子。
凑巧的是,建文帝身边的谋臣黄子澄、齐泰也为此事争论不休,齐泰极力主张扣留燕王儿子们,黄子澄却认为应该放走,不宜打草惊蛇。建文帝在犹豫不决,专门召徐辉祖前来询问意见。
虽然朱棣是徐辉祖的姐夫,但徐辉祖对建文帝忠心耿耿,他直言“3个外甥当中只有朱高煦勇猛强悍,不但不忠于陛下,还背叛朱棣,此人若不除掉,将来肯定会成为大祸患。”
要知道,此时建文帝和朱棣只是暗中较量,徐辉祖已经“大义灭亲”,建议朱允炆杀死朱高煦,在忠君和护家之间,徐辉祖选择忠于建文帝。
然而,建文帝并没有采纳徐辉祖的建议,又找来弟弟徐增寿,由于徐增寿是支持姐夫朱棣的,所以劝说建文帝放还朱棣的3个儿子。
有时候感觉朱棣能够靖难成功是天意,建文帝错过很多绝佳机会,总是选择相信不该信任之人,这是建文帝的第1次“错信”。
后来,果然如徐辉祖所说,朱高煦在战场上异常勇猛、大杀四方,建文帝只能感叹后悔,“吾悔不用辉祖之言”。
1399年,建文帝密诏北平亲信捉拿朱棣,结果心腹之人直接向朱棣通风报信,又是一次建文帝的“错信”。燕王朱棣在北平杀死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迅速控制北平城,靖难之役爆发。
战事之初,建文帝派遣耿炳文率领25万大军讨伐“燕王逆贼”,结果在真定之战中损兵折将,建文帝决定更换统帅。当时,明朝开国名将已经所剩不多,除了耿炳文之外,还有郭英疾病缠身,于是朱允炆就将目光放在新成长起来的“将二代”身上,最突出的两个人便是徐辉祖和李景隆。
如果从军事能力和个人威望上来看,徐辉祖要更胜一筹,但是建文帝考虑到徐辉祖与朱棣的亲戚关系,最终派李景隆统帅兵马迎战。这是建文帝的第2次“错信”。
结果,李景隆在郑村坝之战中大败,此时有人建议换徐辉祖上,但建文帝认为是李景隆的权力太小难以调动军队,于是派人加急送去“黄钺弓矢”,授予李景隆临机独断之权。
第二年,李景隆准备在白沟河大战燕军,建文帝为此征询徐辉祖的意见。徐辉祖坦言,最怕李景隆轻敌冒进,建文帝听后认为有道理,决定派徐辉祖带领3万人策应李景隆。
不曾想,徐辉祖大军还没抵达白河沟,李景隆率领的50万南军已经溃败逃窜。南军这次大败,导致建文帝元气大伤,需要很长时间来提振士气、补充兵源,幸好有铁铉和盛庸固守济南,暂时抵挡住势如破竹的燕军。
虽然李景隆的大军败局已定,但是徐辉祖还是发挥巨大作用,毕竟是3万大军。当徐辉祖赶到德州附近的时候,正好遇见李景隆单骑逃往德州,徐辉祖立即率领大军冲上去,奋力拦截追击的燕军,最后带领大军全身而退。
《明史》记载,“景隆单骑走德州,是战也,魏国公徐辉祖帅军为殿,独全军而还。”
1402年,朱棣转变思路,决定绕过孤城济南,率军越过它继续南下,在灵璧之战中,悍将平安和何福两人都难以应付,徐辉祖受命支援。在灵璧西南的齐眉山,徐辉祖采用“先虚后实”的战术,亲自率领大军冲击燕军大营,此战斩杀朱棣麾下猛将李斌,导致朱棣大军军心动摇。
不料,徐辉祖正在前线连战连捷的时候,建文帝却一纸诏书将徐辉祖带回京城。
原来,当时南京城有传言,称朱棣已经率领大军向北撤退,而建文帝认为南京都城不能没有名将镇守,于是下诏命令徐辉祖驻守南京。这是建文帝的第3次“错信”。
徐辉祖离开前线后,朱棣重整旗鼓,连创淮北的何福与平安所部,没有徐辉祖的助阵,南军再一次败退。随后,朱棣乘胜追击,接连取得泗州之战、扬州之战的胜利,燕军兵锋直逼南京浦口。
在此关键时刻,建文帝朱允炆终于选择相信徐辉祖,让他带领京师守卫部队放手一搏。浦口之战打得异常惨烈,朱棣的燕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始终不能突破徐辉祖的防守战线。
战场正在胶着的时候,朱棣率先猛攻盛庸的水师,胜利后借助水师战舰的优势,掉头狠揍徐辉祖的防线,瞬间压力倍增。
此外,为了能够夺取浦口,朱棣竟然对朱高煦说“勉之,世子多疾”,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朱高煦拼命破敌,将来给予太子之位。有了朱棣的许诺,朱高煦在战场上更加勇猛,激励着燕军将士前赴后继。
徐辉祖在多重压力下难以支撑,朱棣顺利渡江到达南京城的金川门,曾经被建文帝拜为大将军的李景隆,主动为朱棣打开金川门,燕军进入南京。
就算朱棣大军已经进入南京,但是徐辉祖仍然没有放弃抗争,徐辉祖和常升带领军队两路出击迎战燕军,最终因为力量悬殊过大,靠徐辉祖的兵马无力回天。
朱棣在祭拜先祖后,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在朱棣刚登基的时候,建文帝的旧臣并不拥护明成祖朱棣,后来没过多久,在朱棣的恩威并施下,绝大部分旧臣都臣服新帝,而魏国公徐辉祖坚持不降服。
徐辉祖将自己关在徐达的祠堂里,始终不去拜见朱棣,最后被官吏抓到监狱问罪。明成祖朱棣亲自召见徐辉祖,结果徐辉祖始终闭口不言,始终没有拥护朱棣登基的意思。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记载,“惟辉祖不屈,帝亲召问,辉祖不出一语始终无推戴意。法司迫取供招,操笔惟书其父开国功臣子孙免死”。
掌管刑罚的官吏逼迫徐辉祖招供,徐辉祖提笔在纸上写下“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这是朱元璋赏赐给徐达免死铁券上的内容。
朱棣十分愤怒,想要诛杀徐辉祖,但是因为徐辉祖是开国功臣的后代,此外还是国舅,最终才没有处死徐辉祖。
后来,明成祖朱棣降旨命令撤销徐辉祖全部爵位和俸禄,要求他回到魏国公府居住。
《明史》记载,“徘徊久之,竟从宽典,止勒归私第,革其禄米而已。”
几个月后,朱棣将镇守北平的徐皇后接到南京,徐妙云以姐姐的身份亲自上门劝说,但是徐辉祖不为所动,始终认为朱棣是篡权夺位的逆贼。
1407年,徐辉祖在家中病逝,1个月后,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能无后”为理由,命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成为明朝第3代魏国公。
实际上,明成祖朱棣的理由非常“牵强”,因为徐达并非没有儿子,徐达次子徐膺绪在1416年才去世,所以只能说朱棣有意恢复徐辉祖“魏国公”的封号。
因此,朱棣在内心里对徐辉祖是佩服的,甚至可以说是喜爱的,因为徐辉祖这样的忠诚是帝王最喜欢的,可惜的是,徐辉祖始终站在对立面,朱棣是“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
纵观徐辉祖的一生,从1388年承袭魏国公爵位开始,到1407年独居去世,在这20年的时间里,徐辉祖始终不忘父亲徐达的教诲,铭记太祖朱元璋的历练提携之恩,恪守忠君报国思想为建文帝献计献策,可惜一直没有受到朱允炆的信任,即便如此,徐辉祖仍然战至最后一刻。
在元末乱世的风云激荡中,张士诚以盐贩身份起兵反元,最终割据江浙十余年,其人生轨迹与籍贯之地有着千详情
在东汉开国的风云岁月中,冯异与邓禹皆为赫赫有名的将领,他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忠诚的品格,为刘秀详情
季历作为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幼子,其家族通过三代人的努力奠定了西周王朝的根基。季历的三个儿子——姬昌详情
马皇后,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结发妻子,以其贤德仁厚、勤俭持家、辅佐帝王的高尚品格,成为后世公详情
公孙度是东汉末年辽东地区的割据军阀,其家族在辽东统治长达五十年,成为三国时期北方不可忽视的地方势详情
在汉唐史籍的斑驳字迹中,"剧孟"与"孟尝君"常因姓氏相近详情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将星璀璨,庞涓作为魏国名将活跃于历史舞台。关于他是否称得上名将,需结合其军事详情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徐晃作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格,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详情
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庞德以其勇猛无畏和忠贞不渝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详情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英雄豪杰辈出,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李子通与伍云召,这两位人物虽有着不同的人生详情
在三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吾彦与吾粲这两位人物留下了各自的足迹。他们姓氏相同,且同为吴郡人详情
朱亮祖,这位明朝开国将领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他既有赫赫战功,又因贪婪与跋扈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详情
在春秋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南子宛如一颗耀眼却又充满争议的星辰,她的故事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详情
马克斯·韦伯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社会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理论体系庞大且复杂详情
在元曲的璀璨星河中,马致远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留下了诸多不朽之作。其中,《天净沙·秋详情
骑士制度作为中世纪西欧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日耳曼部落的军事传统与法兰克王国的详情
在古印度的历史长河中,孔雀王朝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基本实现详情
在汉朝初年的权力漩涡中,刘如意作为汉高祖刘邦的第三子,其人生轨迹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悲剧。他因母亲详情
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的田野下,一尊重达832.84千克的青铜巨鼎于1939年重见天日。这尊被后世详情
佘太君作为杨门女将的核心人物,其寿命在民间传说中被不断神化,甚至衍生出活到一百几十岁的夸张表述。详情
伯嚭(?—前473年),春秋后期吴国太宰,因贪赃擅权、谗害忠良被史书冠以佞臣之名。关于其生卒年与详情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成为后世解读其人格与政治生涯的重要依据。作为魏晋时期的史学家,陈详情
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南麓的崇山峻岭间,一座名为磨盘山的险峻山岭静默矗立。这座海拔2600余米的山峰详情
公元215年的合肥城下,一场被后世神话为"八百破十万"的战役,实则是三国时期详情
在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史时,"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广为人知,但&qu详情
《左传》作为一部叙事详实的史书,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为后人展现了春秋时期诸多重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乌桓,曾是汉朝边疆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东汉末年的局势动荡,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战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然而,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征服之战中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战事频仍,其中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逍遥津之战,至今仍详情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其影响深远,不仅决定了战国格局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战役以其独特的战略意义、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被后人铭记并详情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战火纷飞,其中邯郸之战无疑是这一系列战争中最为震撼的篇章之一。这场战役不仅改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而在众多战争中,牧野之战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详情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细胞被赋予了不死的名号,这就是海拉细胞。这种细胞源自于一位名叫亨丽埃塔·拉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和兵家的智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些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对手和汉朝的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质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文化水平。 作为大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不孝的问题,毕竟古代历来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说详情
古印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影响力不仅深远地渗透到了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的花瓣和细长的花蕊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家用电器到汽车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这些事物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最近,科学家们在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球选手的魅力所吸引。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高低错落,气势磅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也有丰富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就让我详情
在唐代诗坛的苍茫雪原中,刘长卿以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凿出一眼温热的清泉。这首诞生于贬谪途详情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妙玉无疑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和独特魅力的人物。她以超凡脱俗的才情、孤傲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用优美的诗句抒发了对人生、爱情、自然和社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诗经》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汇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智慧。而在《诗详情
王勃,唐代初期的杰出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著称。在他的众多诗作中,《晚留凤州》以其详情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在这部小说中,丘处机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与故事。这部作品不仅详情
在道教传奇与神话故事中,赤脚大仙这一角色的形象虽短暂却极为鲜明,他在《西游记》中的出场更是令人印详情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斯斯文文这个词汇常被人们所提及。但是,它究竟是不是一个成语?它背后蕴含的详情
你知道时时刻刻这个成语吗?它不仅仅是描述时间的连续,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诠释!那么,这个成语究竟详情
在汉语成语的宝库中,攘攘熙熙以其形象生动的描绘,捕捉了人类社会繁忙混杂的景象。这一成语不仅用法广详情
在元末乱世的风云激荡中,张士诚以盐贩身份起兵反元,最终割据江浙十余年,其人生轨迹与籍贯之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位出身底层的枭雄,究竟来自何方?历史文献与民间记忆给出了清晰答案。 一、盐场少年的发迹之地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