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董卓为什么会那么记恨皇甫嵩,他做了哪些事?
2022-11-29 14:18:36

  董卓为什么会那么记恨皇甫嵩,他做了哪些事?这个人曾经剿灭黄巾起义,前半生光彩照人,后半生难以评说。但是从各个方面来看,他都是一个能臣,是一个“好人”。

  一、

  皇甫嵩,字义真,东汉时期安定朝那人(今平凉地区)。

  与“小家小户”出身的董卓不同,皇甫嵩是真正的将门之后、世家子弟:

  他的太爷爷皇甫棱,曾任辽度将军,爷爷皇甫旗,任扶风都尉;

  在皇甫嵩出生之际,皇甫家并没有因为先祖的离世而没落——皇甫嵩的伯父皇甫规,继任辽度将军一职;他的父亲皇甫节,出任雁门太守。

  按现在的级别来算,皇甫嵩一家子都是 副 部 级以上的实权干部,可谓家门显赫。

  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做背书,就算是皇甫嵩彻底躺平,也可以混得风生水起,可是,人家偏不!

  据史书记载:

  从幼年时期开始,皇甫嵩就给自己立下了大志,他一边熟读《诗经》、《尚书》等汉代公务员选拔必考科目,一边苦练弓马骑射,等待建功封侯的时机。

  既根红苗正又有真本领——像皇甫嵩这样的人才,不管是谁,都会乐于将其收入自己的麾下。

  比如,太尉陈蕃(就是《滕王阁序》里“陈蕃下榻”的那个陈蕃)、大将军窦武都曾经先后向皇甫嵩伸出了橄榄枝,可是,人家连看都不看一眼。

  当然,这并不是皇甫嵩无心官场 ,而是他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皇甫嵩一直在等待自己真正的机会。

  果然,在不久之后,汉灵帝亲自点名,要皇甫嵩来做自己的参谋,这次皇甫嵩没有丝毫的迟疑,立刻走马上任,干事业去了。

  性格沉稳低调且思虑深远的皇甫嵩,很快就受到了汉灵帝的肯定,直接被提拔为北地太守、成为一方诸侯。

  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初举孝廉、茂才。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连辟,并不到。灵帝公车征为议郎,迁北地太守。

  二、

  汉灵帝中平元年,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陡然爆发。

  在此之前,由于汉廷内部君主昏庸、宦官专权,以致很多忠义之士被排挤出了庙堂,东汉王朝可谓“武备松弛”;

  故而,面对来势汹汹的起义军,整个汉廷竟然一时手足无措。

  一直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皇甫嵩,当仁不让地向汉灵帝提了这么两条建议:

  一、释放赦免那些因与宦官不和,而被迫害的清流士族;

  二、将府库中的钱财拿出来赏赐军士,以壮军心。

  很明显,皇甫嵩知道:面对叛乱,朝廷最应该做得事情是“安定人心”,等大后方稳定了,那些草寇根本不足为虑。

  从这两条契合时弊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皇甫嵩颇有“定国”之才。

  很快,汉廷军心渐稳,而能“画策定国”的将门之后皇甫嵩,便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更为重要的职务:以左中郎将的身份征讨黄巾逆贼。

  当时,汉廷的平叛总部署是:

  兵分两路;一路大军由名将卢植与董卓统领,去征讨黄巾军主力张角所在之地;另一路大军由左中郎将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俊统领,各率两万军马去征讨围攻颍川郡的黄巾军悍将波才(人名)。

  按理说,这个朱俊也算是汉末的一代名将,可是,在面对数倍于己的黄巾军时,竟然慌了心神,一战就损失了大半人马。

  好在,随后赶到的皇甫嵩亲自断后,朱俊残部最终退回颍川城内,避免了被“团灭”的厄运。

  面对城下黑压压的一片叛军,首战失利的汉军心情很是低落,很多基层官军与士兵都萌生了弃城而逃的想法。

  皇甫嵩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危险气息,他召来部众,设身处地地开起了战前动员会。

  皇甫嵩首先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大家都不要气馁!

  看到许多军士低着的头颅,抬了起来,皇甫嵩接着说道:其实,行军打仗,最看重的并不是双方人数的多寡,而在于各种出其不意的变化。我观察到黄巾军这些草寇,结营搭帐根本就没有章法可言——他们竟然把军队驻扎在草木茂密之地。

  只要今天晚上,我们趁机放一把大火,这些草寇必然大乱,到时候我们随即全军出击,必然可以大破敌军,成就不世之功!

  大伙略一思索,都觉得皇甫将军说得十分在理。

  于是,依计而行。

  果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又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黄巾军,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夜里突袭这一说。

  是夜,黄巾军大败逃散,皇甫嵩趁机追击,最终成功击杀贼首波才,斩首数万敌军,很快就平息了颍川等地的叛乱。

  皇甫嵩也一战而获封侯。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于此同时,在北路平叛的卢植、董卓这两个所谓的名将,却因为战事不利,而“毫无作为”。

  汉廷一看,您二位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去吧!

  皇甫嵩又成了北路军的主帅。

  到了地方之后,皇甫嵩和叛军一交手,发现:这真不是卢植和董卓不给力,而是这路敌军确实有两把刷子。

  时,北中郎将卢植及东中郎将董卓讨张角,并无功而还,乃诏嵩进兵讨之。嵩与角弟梁战于广宗。梁众精勇,嵩不能克。

  然而,懂得用兵之道贵在“奇正变化”的皇甫嵩,自然不会再冲上去送人头;


  他又玩起了“老套路”,等到黄巾军防守松懈之际的后半夜,皇甫大人又带着人马去搞偷袭了:

  明日,乃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知贼意稍懈,乃潜夜勒兵,鸡鸣驰赴其阵,战至晡时,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两,悉虏其妇子,系获甚众。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

  所谓:一招鲜,吃遍天。

  有勇有谋的皇甫嵩,就这样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剿灭了“黄巾之乱”。

  而他的个人声望也到达了顶峰——皇甫嵩升任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邑八千户。

  三、

  当初,在征讨黄巾军的时候,皇甫嵩的军队路过邺城地区时,他发现太监中常侍赵忠在老家修建的宅子,违规逾制,便想也没想地向朝廷举报。

  结果,赵太监好不容易修起了的大豪宅,被充了公。

  后来,大太监张让又看上了朝廷拨付给皇甫嵩的平叛经费,想要五千万钱的回扣;皇甫嵩严词拒绝。

  接二连三地得罪了两位皇帝身边的红人,皇甫嵩想不穿小鞋都难——在黄巾军平定之后,张让等人就向汉灵帝打小报告,收回了皇甫嵩左车骑将军的印绶,并将其食邑削去六千户,改封都乡侯。

  汉灵帝中平五年,凉州王国起兵叛乱,围攻陈仓城。

  情势危急之下,汉灵帝等人也顾不得什么“自己打自己脸”的影响了,又急忙升任皇甫嵩为又左将军,让其统领前将军董卓,前去平叛。

  皇甫嵩啥也没说,像没事人拿着刀子就上了前线。

  五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复拜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

  在这里,皇甫嵩正式和董卓交恶。

  事情是这样的:

  当时面对士气正旺的叛军,立功心切又有点想与皇甫嵩一较军事能力高下的董卓认为:应该立马去攻打叛军。

  而皇甫嵩则认为,现在敌势浩大,如果贸然出击,不能一战而定,那么局势就被动了;所以,现在最好的策略是:等——等到敌军后援不济,士气低落,那时在进军,自然是手到擒来。

  就这样,王国的叛军围困了陈仓城八十多天,皇甫嵩就在旁边等待了八十多天。

  由于,陈仓城城防坚固,再加上皇甫嵩的大军在边上虎视眈眈,久攻不下的王国叛军,最终决定撤退。

  这时候,董卓又来“抖机灵”了,他认为:穷寇莫追,不然容易让敌军“置之死地而后生”;

  皇甫嵩一听董卓的建议,就笑了:这真是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半吊子啊!

  他趁机给“董太师”补习了一下兵法韬略:你这想法不对!我最初不急着攻打叛军,不就为了等待敌军锐气尽失,再趁机出击吗?

  然后,皇甫嵩不顾正在发愣的董卓,独自率军出击。

  果然,皇甫嵩连续取得大捷,叛军首领王国也在逃跑中被击杀;为祸许久的叛乱,由此平息。

  本来就因为“黄巾军”平叛中被皇甫嵩抢了风头的董卓,这次又在人前接二连三地被皇甫嵩比下去。

  这丢人真是丢大了!从此董卓便记恨上了皇甫嵩。

  卓大惭恨,由是忌嵩。

  四、

  皇甫嵩这个人啊!

  由于是世家子弟出身,且幼年时期读了太多的儒家经典,所以导致他的性格颇有点“古君子之风”——有正义感、爱惜自己的名声,又有点拧巴。

  据史书记载,皇甫嵩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面孔:

  一方面,他对士卒和百姓非常之好,每次行军打仗,不眼看着所有的士兵都搭好了帐篷住进去,他绝不进账休息;每次开饭,皇甫嵩都要等到士兵都吃饱了,他才去吃饭。

  在剿灭黄巾军之后,也曾多次向朝廷建议:减免涉事地区的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可是,另一方面呢,皇甫嵩又非常冷血无情。在剿灭各种叛军之时,皇甫嵩对待这些谋逆之人的手段有且只有一个:杀。

  所以,翻开史书,关于皇甫嵩的传记里,“斩首数万”这样的词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

  而且,皇甫嵩还干过一件,特别“出格”的事:

  当年在剿灭黄巾军时,曾经一次性斩首十万,然而这不是此事的重点;这件事的重点是:皇甫嵩非常具有行为艺术地特意命人将那些砍下来的头颅堆积在一起,让群众围观,并取名曰“京观”。

  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

  当然,这并不是皇甫嵩最“难以让人评价”的地方。

  皇甫嵩最让人难以使释怀的是:他曾几次三番地错过了再造汉室之功!

  对于皇甫嵩和董卓的个人品性与操守到底如何,朝廷自然是在心里,所以在破获“王国之乱”后,汉廷特意下了这么一道令人意味深长的旨意:以董卓为并州牧,受皇甫嵩节制。

  董卓知道,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兵法谋略,都不是皇甫嵩的对手,一旦并到皇甫嵩手下,那么以后就没法混了,于是他抗旨不尊。

  明年,卓拜为并州牧,诏使以兵委嵩,卓不从。

  这时候皇甫嵩的小儿子就建议到:现在天下大乱,而董卓这个人早有异心(董卓之前还抗过一回旨意),迟早是个祸害;而当今天下能制住他的就是父亲您了,所以,我们正好可以以董卓抗命的罪责,趁机将其击杀,为天下除一大害。

  毫无疑问:这个建议十分靠谱!而且青史君以为,这也是汉廷让皇甫嵩节制董卓的根本原因之一。

  可是皇甫嵩却说了这么一句话:“专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

  什么意思呢?

  就是皇甫嵩认为,董卓抗命固然该杀,但是,自己没有朝廷的明旨,擅自诛杀朝廷大臣,也是死罪。所以,还是上道奏疏,让朝廷决断吧。

  看到这里,我就无语了。朝廷要是制得住董卓,还需要借着您皇甫大人的威名和董卓玩套路吗?

  果然,汉廷除了将董卓大骂一顿,别无它法!

  这是皇甫嵩第一次错过挽救东汉王朝的机会。

  后来,董卓进京,废立汉帝、祸乱朝纲,惹得天下诸侯反对;一看局势不对的董卓决定迁都长安。

  这时候的局势是,以袁绍等人为首的十八路“讨董联盟”在东,而率领着三万精兵的皇甫嵩在长安以西的扶风地区驻扎;正好将董卓夹在了中间。

  而董卓也看到了其中的危险,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一纸明诏将皇甫嵩调到洛阳任职的情节。

  这时候,又有人就向皇甫嵩建议:和袁绍等人联盟,左右夹击,迎接天子(汉献帝此时已经到长安了),然后“奉令讨逆”。

  很明显:皇甫嵩如果当时这么做了,董卓肯定直接就趴下了,而且也就没有后来的曹操什么事了。

  可是,皇甫嵩却认为,董卓再不是东西,他也是代表着天子向自己下旨的,如果抗命不尊,会落下骂名。

  就这样,皇甫嵩再一次错过了拯救汉家天下的机会!

  结果,皇甫嵩刚到洛阳不久,就被董卓借故下狱,准备“送走”。

  好在,由于种种原因,董卓留了皇甫嵩一条性命。

  不过,曾经剿灭黄巾、功耀华夏的皇甫将军,从此之后基本再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退出历史舞台)。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孙尚香:历史的真相与传说的融合

  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孙尚香这个名字往往与英雄、战争和爱情紧密相连。她是东汉末年东吴君主孙权的妹妹,也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妻子。然而,关于她的真实身份和生平,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探讨正史中的孙尚香是否真的是刘备的妻子,并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