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明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分封诸王,也就是他的儿子们。
这是历史上封建王朝时代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分封,同时,这次分封在朱元璋死后,也出现了严重的恶果。
在明朝之前,有很多王朝在开国之初都有过分封,无一例外地,都出过大乱子。
朱元璋并非如许多人鄙视的那样是文盲,反而,他读过很多书,特别是史书,从前人的经验中寻找合适的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是当皇帝必备的技能。
所以,朱元璋肯定知道分封有可能带来的危害。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分封?他就不怕出现什么不好的事?
本文就聊聊这个事。
小编以为,朱元璋坚持分封,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
第一:低出身让朱元璋没有安全感,封藩巩固皇权及监视地方
皇帝为啥会没有安全感?主要就是担心有人夺了他家的皇位。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中,分别有西汉、西晋、隋朝、元朝(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元)和明朝、清朝,在开国之初有过分封。
这里讲的分封是藩王有兵、有权,甚至部分分封还有民政权的实封。
其中,除了成吉思汗时期是因为领地太大和国家形态不完善导致的分封,以及清朝入关之初,为保证稳定,对部分异姓功臣妥协,有小规模的分封外,其余的分封都是因为皇权无安全感。
汉初的分封(指刘邦杀白马盟誓后的分封)防备六国贵族和功勋贵族,西晋的分封防备世家,隋朝的分封(严格来说,不算分封,主要是让皇子们坐镇地方,但给予的权力很大,甚至超过普通的分封)防备关陇贵族和世家大族。
西汉、西晋、隋朝的分封,都是皇权没有安全感的典型。
朱元璋尤其如此,他的出身甚至比汉高祖刘邦还差,刘邦在地方上好歹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吏,朱元璋却是地地道道的贫农。
后世都说朱元璋因为文化水平低,所以对功臣残暴,在我看来,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一点都不低,他的警惕是低出身带来的天然的防范性。
用简单一点的语句描述,就是有典型的小农民思想。
老朱家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底蕴,朱元璋甚至连个可以忽悠大众的名人祖先都找不出来,最后不得不明言自己就是以布衣夺天下。
朱元璋特别没有安全感,历史上最严密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就是基于朱元璋的这种防备心理创立出来的。
因此,他为了巩固老朱家的皇权,为了防备有可能出现的造反,也基于对官员集团的不信任,把儿子们都分封出去,给予一定的护卫兵权,让他们帮助皇权镇压地方。
即所谓的“以藩屏国家”。
儿子们或许有几个不堪的,但再怎么不堪,也比异姓臣子们可信,打断骨头连着筋。
这和后来明成祖朱棣当皇帝后,把防备对象转移到藩王们身上,把他们的权力全剥夺了不同。
在朱元璋时期,分封出去的藩王,就是皇权掌控下的一把刀。
朱元璋分封出去的藩王们,算是另一种摆在明面上监控和威慑官员集团、民间教派的锦衣卫。
第二:让藩王为国戍边,让兵权尽量不落到异姓之手
朱元璋主导下的分封,其实有一定的克制,他大概也知道分封的潜在危害,所以,分封出去的藩王们,朱元璋没有给他们民政权。
藩王的主要职责是:“就某地租赋,乃至理某地诸卫军务”。
明朝开国时的首都在南京(朱元璋有过迁都的想法和准备,皇太子朱标就是在选择新都的路上生病,然后早亡),但国家的主要外部威胁是远在北方的长城沿线,距离南京太远。
为了防备试图死灰复燃的蒙元势力,重兵布防在北边是必须的。
几十万精锐军队放在北边,距离首都核心圈又远,遥控起来相当不方便,朱元璋能放心?
明朝把元朝政权赶到长城以外后,最早,整个北方的防御重任,朱元璋是交给了徐达。
徐达是久经朱元璋考验,相对放心的大臣,在《明史·徐达传》中,就记载有多次朱元璋试探徐达的事例。
以朱元璋疑心之重,徐达能十几年如一日的掌控兵权在手,是相当不容易的事。
但徐达之后怎么办?有多少人经得起朱元璋或后继皇帝的考验?就连同是朱元璋发小的汤和都没能做到。
于是,朱元璋干脆把儿子们分封出去,让他们去学习打仗,去为国戍边,去帮助皇权掌控重要地域的兵权。
在明初的藩王序列中,很明显的,朱元璋是把年长的,或有才干的,或比较能打的儿子们,全部放在了北边长城沿线。
因此,在明初的藩王称呼中,还有所谓的十三大塞王,分别是“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他们全是为防备蒙元势力封出去的。
未来的明成祖朱棣,包括他起兵时裹挟的,麾下有精兵数万的宁王朱权,都是十三大塞王之一。
等儿子们成长起来,朱元璋就不用担心,徐达之后没有能让皇权放心的统兵大将,来掌握长城沿线的数十万精兵了。
朱元璋后来在发起“蓝玉案”时,那么多军中大将为何毫无反抗之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兵权已经彻底转移到藩王们手中了。
没兵的大将,再怎么能打,还不是任由朱元璋拿捏?
三:总结
综合前面所讲的,朱元璋搞分封制,其主要目的就是巩固皇权,保障皇权的安全。
明初的藩王们,全部都统领有朱元璋许可的精锐护卫,《明史》记载:“(亲王)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
他们在朱元璋的授意下,被允许统兵作战,部分藩王还有地方军队的统率权。
是抵抗外敌也好,镇压或监视地方不服也好,明初的藩王们,没几个是空架子。
从这方面来讲,至少,明朝洪武年间是没谁能造反的,都不用朱元璋刻意关注,这些有能力的藩王们就能轻松把造反者搞定。
同时,这也是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对叔叔们害怕到不行,只想用最快的速度,把他们全部废掉的主因,叔叔们太厉害了。
朱元璋在最初实行分封时,肯定也想到过藩王们会对皇权造成威胁的可能。
但他在明朝开国之初,首先想到的是朱家江山的稳固,只有保住了朱家江山,不被他所想的潜在威胁者推翻,才能谈其他。
他不给藩王地方上的民政权和行政权,就是考虑到藩王势大难治的问题,包括藩王的护卫是隶属兵部,后勤归地方官员管理。
朱元璋还试图用自己亲自撰写的《皇明祖训》中的规定来制约藩王。
重要的是,朱元璋相信,以中央的实力,只要不是全部藩王集合起来一起造反,都不会造成大问题。
事实上也是如此,后来“靖难之役”时,朱棣的胜利,真的大部分是靠的运气和建文帝及其谋臣的愚蠢。
当然,“靖难之役”的结果证明,朱元璋的准备全部没用。
这或许也在朱元璋的考虑之中,藩王们造反当了皇帝,不也是朱家的皇帝,肉终归还是烂在锅里不是?
起码好过明末被养废掉的藩王们,空有庞大的数量,空有大量的财富,却无一人能站出来力保朱家江山不失。
就此而言,还真不好说,朱元璋搞得有一定兵权的分封和朱棣废掉藩王们的护卫,谁对谁错?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因为他们的英勇和智慧而被称为战神。然而,明朝的一位皇帝朱祁镇却因为一个讽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女性因她们的智慧、勇气和野心而被载入史册。太平公主就是其中一位。她是唐高宗李详情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的行为和思想超越了他们所在的时代,让人们不禁怀疑他们是否是穿越者。其中,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初期的将领灌婴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长寿而著称。作为刘邦的重要支持者,灌婴在建立详情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瑰宝中,宋代词人晏殊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沉内敛的情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名篇佳作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英雄豪杰的时代。其中,蜀汉名将张飞以其勇猛和忠诚闻名于世。然而,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着迷的人物关系。其中,芈月与嬴政的关系尤为引人注目。作为秦国的高祖母和曾详情
在众多影视作品中,清宫剧一直备受观众喜爱。其中,《甄嬛传》作为一部热门的清宫剧,讲述了聪明绝顶的详情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起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开始,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详情
在三国历史的纷争中,公孙瓒与袁绍之间的斗争是东北方势力争夺的关键一役。尽管公孙瓒拥有白马义从的精详情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两位被誉为二王的著名书法家,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这两位东晋时期的大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姓氏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其中,许多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和计策,其中暗渡陈仓是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初详情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美丽常常与她们的服饰和饰品紧密相连。其中,额头饰物是古代女性装扮中不可或缺的一详情
在《三国演义》中,猛将张飞被描述为被自己的部下范疆和张达所杀。然而,这是否是真实的历史呢?让我们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其中,董卓被点天灯的故事尤为引人关注。这种刑罚不仅揭详情
在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宫殿——布达拉宫。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是藏传佛教的象征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皇宫中,除了皇帝、皇后等皇室成员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群体——太监和宫女。他们作为皇宫中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被创造并流传下来,尽管它们可能并非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但这些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记载着极端残忍的刑罚,其中人彘作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成为了封建暴政详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被誉为诗的盛世,孕育出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其中,李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详情
吕布的死因是被曹操斩首。 历史上真实的吕布,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武将及群雄之一。他出生于并州九原县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战役以其出人意料的结果而闻名于世。其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尤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它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以惨烈著称,却在最绝望的时刻上演了逆转的奇迹——那就是发生在16世纪末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军事冲突,它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国家力量对比,也对后世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蒙古铁骑和八旗都是以勇猛善战而著称的军队。然而,谁才是更厉害的战争之王呢?这是一个详情
野狼坡之战,是唐朝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对唐朝的边疆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是国家之间力量对比、文化碰撞和利益争夺的直接体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场战役以其激烈的战斗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于世,那就是明朝末年的车厢峡之战。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战役都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深远的影响而被人们铭记。其中,车厢峡之战就详情
好水川之战是一场发生在1038年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四川省南部,因为当时的详情
浅水原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755年。这场战争是唐朝与安史之乱叛军之间的一场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军队和俄罗斯帝国军队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和兵家的智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这些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对手和汉朝的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质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任何一位皇帝画过溥仪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文化水平。 作为大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不孝的问题,毕竟古代历来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肚脐眼里融化到体内,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据说详情
历史上绵亿是荣亲王永琪与侧福晋索绰罗氏所生育的王府中的第五子,但其他的孩子都早早过世了,所以绵亿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的花瓣和细长的花蕊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家用电器到汽车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时,这些事物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最近,科学家们在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球选手的魅力所吸引。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高低错落,气势磅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滨风光,也有丰富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今天,就让我详情
京九铁路,这条连接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9个省市的铁路干线,被誉为中国跨省市最多的铁路。今天,详情
成语兔死狗烹是一个充满故事性的成语,它的意思在于表达一种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行为。具体来说,这个详情
《全唐诗》是在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 《全唐诗》的编纂工作始于清代,由彭定求、杨中讷、沈三曾、潘详情
中国的传统俗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智慧,其中男不拜月,女不拜灶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老话。这句俗详情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四只凶猛无比的神兽,它们被称为四凶。这四只神兽分别是饕餮、混沌、穷奇和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与民间传说中,判官是地府中的司法官员,负责审判阴间亡魂的善恶与罪责。传说中的判官详情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编年体史书,它诞生于宋朝,由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这详情
中国的烹饪艺术以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闻名于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分布在各地的八大菜系。每一菜系都详情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学家,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这部书籍不仅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神兽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饕餮。这个名字,源自详情
《洗冤集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时期问世以来,就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详情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如同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飞跃。作为北京大学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因为他们的英勇和智慧而被称为战神。然而,明朝的一位皇帝朱祁镇却因为一个讽刺的说法被称为大明战神。这位皇帝的统治几乎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这是为何呢? 二、朱祁镇的统治与战争 朱祁镇是明朝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