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揭秘

古人在冬天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填充物来保暖?
2022-11-24 13:32:14

  全国各地好像一夜之间气温就下降了许多,大家也穿上了厚厚的外套,准备开始过冬。不过古代人的衣物并不想我们现在这么丰富,什么棉袄、羽绒服应有尽有,那古人究竟是穿什么过冬的呢?当然古人也不傻,很多动物的皮毛就是最好的冬季保暖品,虽然到了现代我们已经不再提倡穿皮毛,而且这也是犯法的事情。但古人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不想被冻死就只能寻找可以有效防寒的物品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如我们熟悉的诗句“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说的,寒冬是古人一道很大的坎。气候的变化也是推进历史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盛世往往伴随着气候温暖、农业繁盛。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非常重要的经济重心南移,有学者指出,除了战乱因素,也与气候变化而导致南方温暖湿润更适宜耕种稻米、适宜居住有关;此外,也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战争频繁的时期往往都是寒冷期。

  可见,冷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儿啊!

  寄衣,也是寄相思、寄温暖

  中国有许多“鬼节”,其中十月初一那个又称寒衣节,它预示着寒冬即将到来。其中一项很重要的习俗是“送寒衣”,就是给死去的亲人烧冥衣,可见对于寒冷的担忧深深刻入了古人的生活。

  “送寒衣”也会送给父母亲人等。“孟姜女哭长城”正是由于孟姜女给丈夫送寒衣而发生的。“寄衣”其实也是表达相思之情的重要意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寄衣”诗。“寄衣”多与“戍边”有关,由于我国战乱威胁往往来自于西北这样的苦寒之地,所以“寄衣”其实就是寄相思、寄温暖。

  由于“寄衣”还曾发生过一则奇谈。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命宫人为边军制“纩衣”,结果有士兵在袍中发现一首小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士兵将此事告知元帅,元帅禀告玄宗,玄宗将诗遍示后宫,有一宫人自称万死认领了此事,玄宗边便让她与士兵结成因缘。这首诗后来被人称作《袍中诗》。

  这里的“纩衣”与“袍”指的都是有填充物的衣服,区别在于,“袍”用麻类纤维,“纩”则絮的是丝绵(丝绵是蚕丝制品,丝绵袄现在也买得到)。之所以不是我们熟悉的棉花,是因为棉花尽管有记载的种植不算晚,但在我国普遍种植的时间却要到了明朝后期,所以古人其实是不太有“棉袄”穿的。

  以纸保暖

  没有棉花可以塞的古人,在衣服里塞什么的都有,除了上面提到的丝绵以及麻絮,还有芭蕉等这样更为劣质的草木纤维的“褐”,以及本土的“木棉”等。财力和权力决定了古人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填充物。

  除了这些奇怪的填充物,还有更古怪的,那就是用“纸”。

  其实纸是用植物纤维制造的非编织物,其原料本身就跟前面提到的填充物有重叠,且纸其实质地坚韧(现在有很多设计品牌用纸做包,其实很耐用),可挡寒风,重点是造价也便宜。这就像“毡”,毡使用羊毛或其他鸟兽的毛为原料,制作成非编织的片状物,它的价格低于皮草,但是保暖和效用却一点也不逊色。

  纸衣、纸被最早见记载于唐代,到了两宋甚至流行到了文人之间。陆游就写过一首《谢朱元晦寄纸被》的事儿,而这位朱元晦就是朱熹。纸被到底有啥好呢?唐代诗人徐夤专门写了一篇《纸被》夸它:“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披对劲风温胜酒,拥听寒雨暖于绵。”而在陆游另一首诗里更是给了很高的评价“白于狐腋暖于绵”。

  这里的纸多充当布的角色,所以一般选择藤纸、楮纸这样光洁又耐揉搓的纸张。纸衣里面可以填充絮,变成纸袄,那么整体都是植物纤维做的,相当“绿色”了!由于自带清贫色彩,所以纸衣在僧侣之中也十分普遍。寺院多位于深山,又是清修,所以纸衣、纸被是非常好的保暖又恪守戒律的选择,甚至会在上面书写诗句作为乐趣。

  “出风头”的裘皮衣服

  纸衣之类虽然也有贵贱之分,但是总是比不上真正的裘皮衣服来得富贵。尽管使用兽皮作为保暖衣物的选择非常原始,并且加工技术也早已成熟,但是由于中国一直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所以皮草的衣服并不广泛流行。加上皮草往往是从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贡而来,所以量少而价高。

  明代时期,皮草就几乎不被当做保暖品,而是一种装点用的奢侈品。即便在僭越成风的明代,貂皮这样逾越身份的服饰都基本不需要朝廷下令禁止,因为实在是罕有、能买得起的人身份一般不低。由于皮草难得,所以它更成为了贿赂权臣的硬通货,被这些官员铺在了地上、垫在屁股下作为炫耀。明末努尔哈赤起兵之后,皮草的数量就更加少了。真正生活在高寒地区的普通百姓,还是会选择更为经济实惠的羊裘,或者随便用什么填出来的厚袄子。

  这种情况到了清代得到了改善,一来是统治阶层本身就是有穿着裘皮御寒的习惯,二来皮草的货源稳定了。所以我们看《红楼梦》里各种裘皮衣服的出场就很多。但是当时穿裘皮衣服的习惯是将毛朝里穿、面子上使用丝绸类面料,只在衣服的边缘露出一点皮毛的边儿,既增添了美观,又显得低调。既然有了这种设计,大家就多了一份心思,将好一些的毛留在边缘处,也有特地拼上好皮毛的。这些露出来的毛就被成为“出锋”或“出风”,“出风头”这句俗语就是这么来的。

  受冻的人往往也受贫,所以每逢寒冬政府就需要出面救济,发放粮食或衣物。前面提到的纸衣,就曾是政府发放的物资。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保暖的事儿,对于古人来说可能就是存亡大事了。

  在冬季,物资的匮乏会更加显露出来,白居易的《卖炭翁》里写:“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便是这种矛盾的体现,寒冬危及生存,但是为了生存却祈愿天更冷一点。别忘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死在了冬季。

  暖暖地活着多好啊!然而狐狸却没有暖气的……

  别说古人了,就是现代人也觉得冬天很难熬。北方每年零下二三十度的日子都那么难熬。有暖气又怎样呢,室外还是冻透骨头。小时候也没有保暖裤、羽绒服什么的,每天穿着衬裤、毛裤、死沉的家制背带棉裤,再套上外裤,腿都弯不了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孙尚香:历史的真相与传说的融合

  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孙尚香这个名字往往与英雄、战争和爱情紧密相连。她是东汉末年东吴君主孙权的妹妹,也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妻子。然而,关于她的真实身份和生平,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探讨正史中的孙尚香是否真的是刘备的妻子,并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