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揭秘

秦汉以后“函谷关”的战略位置为什么没有“潼关”重要了?
2022-11-16 14:44:43

  所谓函谷关,就是秦国的东大门,拿下函谷关,是秦国统一大业中的一个关键点。那么秦汉以后“函谷关”的战略位置为什么没有“潼关”重要了?

  函谷关的三次变迁

  在历史上,一共有三个函谷关,分别是秦函谷关,汉函谷关和魏函谷关。

  秦函谷关,就是最早的函谷关,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市以北十五公里处的王垛村,为什么把关隘建到这里,我们打开地图看一下就会明白。

  在关中平原和河洛平原之间,有大量的黄土高原,秦岭山脉在这里蜿蜒盘旋,形成了崤山,没有任何的路可走。

  但是,在一个名叫“稠桑原”的地方,“原体”断裂,形成了一个非常狭小的裂缝,成为连接东西的唯一通道,这个裂缝长约15公里,最宽的地方不过10米,最窄的地方,只有2-3米。

  《水经注》里记载,这里“车不并辕,马不并列”,也就是说,通过这里的时候,路上只能行驶一辆车,一匹马,可见其险要。

  所谓“原”,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地理地貌,顶部平坦,四周陡峭,往往高达500-700米。而“稠桑原”的意思,就是上面长满了桑树的一个原体。

  这条裂缝,就是我们所说的“崤函古道”,函谷关,就建在崤函古道的东出口。因为“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函谷关”。

  在函谷关的北面,黄河紧贴着稠桑原的原体流过,没有任何的路可走。


  在函谷关的东面,是奔流的“弘农涧”,全长88公里,河面宽60米,从南向北,流入黄河,是函谷关的一个天然“护关河”,而且,函谷关关口与弘农涧之间,紧紧有数米的距离,根本容不下太多的人。

  在函谷关的南面,是高高的秦岭山脉和稠桑原,先秦时代,那里是一片原始森林,而且原璧陡峭,人根本上不去,古人称那里是“桃林之塞”。

  这样一个绝佳的地理位置,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秦国就是凭借这个东大门,想出就出,想回就回,谁也打不进来。

  秦朝末年,刘邦楚怀王之命攻打秦国,在函谷关外久攻不下,才选择了南下,从武关进攻。

  汉朝建立后,天下统一,关内关外都是大汉的领土,没有了战争,函谷关的军事地位就有所下降,但是,“关内”和“关外”的地位却截然不同。

  关内,是大汉都城,长安城所在地,是天子脚下,是京畿之地,和今天的北京是一个地概念,因此,关内人总会有一种优越感,高人一等。

  汉武帝时期,有个大臣叫杨仆,是个酷吏,也很能打仗,汉武帝派他去平定百越,答应事成之后封他为“关内侯”。杨仆果然打了胜仗,回来向汉武帝要“关内侯”,但是,关内的地盘早就分完了,哪儿还有地方给他。

  汉武帝就说:“关内没地方了,给你封个关外侯吧,反正都是侯,在哪儿不一样”。

  杨仆不干了,那关内和关外可不一样,一个是“京官”,一个是“地方官”,说出去没面子,他不同意,非要关内侯。汉武帝没办法,就决定把函谷关向东推进,这一下,关内的范围就扩大了。

  于是,在汉武帝时期,在今天三门峡新安县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函谷关,被称为“汉函谷关”。

  这个函谷关,纯粹就是个摆设,没有任何的军事意义。

  因为,从秦函谷关到洛阳,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北崤函路”,从陕州向东,经过渑池,义马,新安到洛阳,一条是“南崤函路”,从陕州向东,经过青龙涧,雁翎关,洛宁到洛阳。


  汉函谷关,仅仅是控制了“北崤函路”。

  因此,王莽新朝末年的赤眉军,很轻松的就从南崤函路,打到了秦函谷关,这里早就撤销了关口,改为弘农县城,没有任何的防守,赤眉军很快通过函谷关,打到了长安城内。

  东汉建立后,新安的“汉函谷关”被废除,重新用“秦函谷关”。

  东汉末年,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黄河由于长年累月的泥沙冲刷,河床下沉,在稠桑原的北侧,出现了一大片的滩地,这下函谷关的天然关卡被“破防”,敌人可以不走函谷关,直接从滩地上饶过去。

  为了弥补这个漏洞,曹操命人在滩地上又重新修建了一个关口,这个就是“魏函谷关”。

  滩地这边的漏洞堵住了,稠桑原这边又发生变化了。

  经过人类多年的砍伐,原上的原始森林消失了,在泥水的冲刷下,稠桑原也不再陡峭,人们可以轻易地爬到原上,然后顺着高原越过关口。

  这个漏洞太大,根本防不住,因此,曹操就决定重新修建一个关口,来代替函谷关的位置。

  新的关口,就选在了“潼关”。

  曾经风光无二的函谷关,就这样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失去了他的作用。进入现代后,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库,黄河岸边的县城整体往南搬迁,就形成了现在的灵宝县。

  潼关取代函谷关

  潼关,在今天陕西渭南市的潼关县,从地图上看,它位于黄河几字形拐弯的地方,在风陵渡口的南边,是晋陕豫三省的交界处。

  潼关的地形和函谷关类似,以黄土高原为屏障,北边有黄河,南边有秦岭,西边有潼河和禁沟,东边有远望沟。

  和函谷关不同,经过潼关,是要走“原上”的,而且只有一条路“黄巷坂”,这也是一条比较窄的小路,通过黄巷坂才能达到原上,经过潼关。

  隋朝时期,在雨水的冲刷下,潼关以南形成了一条道路,北可以到禁沟,南连接原体,经过这条路,可以直接绕过潼关,因此,隋朝在这里新设一座关口,叫“潼关南城”,原来的潼关叫“潼关北城”。历史上称为“隋潼关”。


  唐朝武则天时期,潼关北侧的黄河再次下沉,又出现了一片滩地,武则天就下令在这片滩地上新修了一座关城,历史上称为“唐潼关”。

  唐朝在古潼关的基础上,又修建了十二座关口,被称为“十二连城”,这是虽然也有人把守,但是相当的松散。

  唐末黄巢起义,就是从这个“十二连城”突破,绕到了潼关的西边,东西夹击,攻占了潼关,然后打到了长安城。明末李自成起义,也是绕到了潼关的后面,不过他走的道和黄巢不一样,他是翻过了秦岭,绕过的潼关。

  直到现在,潼关依然是陕西的东大门,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

  从函谷关到潼关,战略地位的改变,也改变了陕西和河南这两省的范围。西周时期,周天子把“陕原”以西的地方,分给召公管理,把“陕原”以东的地方分给周公管理,从此以后,就有了“陕西”这个概念。

  而“陕原”,就是今天三门峡的陕州区。

  在唐朝以前,“陕西”仅仅是一个方位名词,还不是一个地名,唐玄宗时期,设置了“陕西节度使”,陕西正式成为一个地理名词,因为潼关的重要战略地位,就把潼关以西划分为“陕西”。

  和西周时期“陕西”的概念,略微缩小了一点,就是因为函谷关被废,从潼关到函谷关这片区域就划分到了关外,成了河南的地盘。

  因此,从东汉以后,“关中”的概念就发生了变化,进入潼关,才算是进入了关中。

  如今,汉函谷关早已不存在,潼关旧址和秦函谷关旧址依然存在,都发展成了景区,虽然很多都是后来又仿建的,但是,依然能看到一些当年的影子。

  如果有机会,可以去那里走走看看,穿越历史的时空,与当年东出函谷关的秦国大军对话。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朱祁镇:被讽刺为大明战神的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因为他们的英勇和智慧而被称为战神。然而,明朝的一位皇帝朱祁镇却因为一个讽刺的说法被称为大明战神。这位皇帝的统治几乎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这是为何呢?  二、朱祁镇的统治与战争  朱祁镇是明朝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