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揭秘

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间长达48年,为何最后国破家亡?
2022-11-09 14:01:52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的故事。

  一、调节士族和寒门之间的矛盾

  502年,萧衍平定了南齐萧氏的内乱,掌握了国家大权,于是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于是开了梁朝。梁武帝上台后,注意到刘宋和南齐灭亡的教训,十分勤勉政务,孜孜不倦。例如他每天五更就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及时在寒冬到来,双手冻裂也未停止;他虚怀纳谏,在宫门前设置谤木函和肺石函以接纳臣民的谏议,其中谤木函主要用于招纳贤才,肺石函是接受对政务的建议和批评;他重视吏治,对于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员大加提拔;他提倡节俭,其衣被很少换新的,“一冠三年,一被二年”,吃的也十分简便,因为提倡佛教的因素,他基本就喝粥吃素,甚至一天只吃一顿。

  梁武帝虽然如此勤政,但是依然难以解决从魏晋以来积累下来的社会弊病。魏晋以来,士族强盛,他们往往左右国家大政,甚至威胁皇权。到了南朝,寒门出身的军人掌权,他们又提拔寒门以抑制士族,使得士族和寒门的矛盾突出。而南宋的刘宋和南齐也过分加重宗族的权力,派遣宗室子弟驻扎地方,导致宗室最终互相残杀,王朝迅速崩溃。梁武帝也是在南齐的宗室残杀中乘机掌权的,他力图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梁武帝认为宋齐内乱的根本在于寒门权重,因而他逐渐恢复士族的权力,通过满足士族的利益需求来换取他们的支持。为此,他命令王僧孺编撰《百家谱》,改变士庶不分的状况,为士族正本清源。从此《百家谱》成为士族举荐的依据。梁武帝于506年下令:“凡请郡国旧族邦内无在朝位者,选官搜括,使郡有ー人”,也就是确保每个州郡士族都有人在朝廷当官。为了增加士族当官的名额,梁武帝将百官九品定为十八班,又增设镇、卫将军以下为十品,分二十四班,共有名号一百二十五个,以此扩充官员数量。在地方,梁武帝大幅度增加州县数量,巧立名目。

  南朝时期,士族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梁武帝花这么大的力气去提拔士族,讨好士族,算是开了历史的倒车,最终也并未得到什么好处。士族“崇尚玄虚,菲薄吏治”,对具体的政务不感兴趣,因此梁武帝也只能委任寒门掌握关键位置,如寒门朱异为中书通事舍人,“居权要三十余年”。提拔寒门,也使得士族和寒门的矛盾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为梁朝前期的稳定奠定了基石。

  二、从三教并行到推崇佛教

  南朝的帝王虽然大多数出生庶族寒门和武将,但是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梁武帝萧衍是其中的代表。萧衍在称帝之前就已经以才学出名,在南齐永明年间,许多文人学士聚集在竟陵王萧子良身边,人们将其中最杰出的称为“竟陵八友”,其中有谢脁、沈约、任眆、范云等,而萧衍也是其中之一。萧衍在诗歌创作方面颇具成就,他在称帝后又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推动了梁朝文学的繁荣。

  萧衍在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方面也颇有研究。音乐方面,《隋书·音乐志》说萧衍“既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他崇尚佛教,因而创造许多与佛教有关的乐曲;绘画方面,萧衍善画花鸟与走兽,重用当时的画家张僧繇;书法方面,萧衍在帝王中算是杰出的,他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他也第一个推崇王羲之书法的帝王,对后世书法创作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不过萧衍在文化上的贡献,最多还是思想领域。自从魏晋以来,玄学兴起,佛教传播,过去儒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萧衍于是将佛学、儒学、玄学的思想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开始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萧衍从小爱读经书,曾撰《群经讲疏》二百余卷、《通史》六百卷。在继位后,他主张兴修国学,增广生员,立五经馆,置五经博士,命群臣撰吉凶军宾嘉《五礼》一千余卷,使得儒学的地位有一定的复苏迹象。《南史》评价到:“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而北方的高欢也说“江东有一吴儿老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他用儒家的礼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用道家的“无”来劝诫人们清净自然,有佛教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来消磨人们的抑制。萧衍的政策,对后来隋朝的“三教合一”、唐朝的“三教并行”以及宋明理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梁武帝后期,尤其崇尚佛教,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推行佛教信仰的帝王。《梁书》记载梁武帝在527年、529年、546年共三次“舍身同泰寺”,也就是到同泰寺出家。每一次出家,群臣都集资了一亿钱才将他“赎回”,这其实是梁武帝想方设法为寺庙积攒钱财。在梁武帝的推崇下,梁朝佛教快速发展,寺庙林立、僧侣众多,仅仅建康城有“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史书记载梁朝的有大量的百姓成为僧侣,“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梁武帝后期也是身体力行地遵守佛教的教义。晚年的他每天吃一顿饭,饭菜也是“膳无鲜腴,豆羹粝饭而已”“身衣布衣,木绵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不饮酒,不听音声”。但是他过分推崇佛教,最终消耗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加剧了社会矛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佛教的盛行,也反映了大量的自耕农破产,他们只能“假慕沙门,实避调役”。萧衍未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社会矛盾,而是借助佛教来消磨人们的意志,这是无法长期维持稳定的。

  由于过分推崇佛教,社会上也产生了空谈的风气。如昭明太子“招引名僧,谈论不绝”;晋安王萧纲“善言玄理”;州迎主簿江紑“好老庄玄言,尤善佛义”,当时的情况可谓“普天信向,家家斋戒,人人忏礼,不务农桑,空谈彼岸”,甚至他们空谈玄理而不习武事,著名的隐士陶弘景曾经预言萧梁将步魏晋空谈亡国的后尘,后来的历史证明果不其然。佛教思想传播也破坏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后来梁朝出现了侯景之乱,而官员们竟然无所畏惧、望风而逃,萧氏宗室更是骨肉相残。

  三、好大喜功,最终国破家亡

  梁朝后期,北魏因为六镇起义陷入内乱,这给南朝的北伐提供了天赐良机。但此时的梁朝已经被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给拖住了。梁武帝前期的政治总体比较清明,后期就比较昏庸,主要的表现有佛教泛滥、朝政腐败、农民起义兴起。在朝政方面,朱异独揽大权,贿赂公行,胡三省说:“专任朱异,梁殆矣”。而梁武帝对于大臣宗室的腐败是纵容的,但他得知六弟萧宏的府库中藏的是钱财而不是兵器的时候,大悦,说:“阿六,汝生活大可”。

  由于梁武帝时期州郡数量和官僚机构膨胀,因而百姓的负担也不断加重,可谓“刑役荐起,民力凋流”。梁武帝对宗室、官僚等十分宽容,但是对平民却是十分残忍,施用严刑峻法,史称他“收缚无罪,逼迫善人,民尽流离,邑皆荒毁,由是劫抄蜂起,盗窃群行”。在梁朝后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流民,甚至出现了农民起义。

  面对如此的局面,梁武帝不仅不听劝诫,反而想乘北魏大乱之机北伐,建立功业。505年,梁武帝大举北伐,“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之所未有”。可是梁武帝舍弃名将韦叡不用,而以儒怯无能的六弟萧宏为主帅,结果还未交战,萧宏就仓皇难逃,随后大军纷纷散归,损失了5万人。随后北魏大军进攻准南,幸亏昌义之、韦叡等率死战才扭转大败的局面。

  528年,北魏内战,梁武帝企图将元颢送回北魏,以遥控之,于是派遣陈庆之率众七千北伐。陈庆之攻下了洛阳,不久又经47次战役,攻下了三十二城,战无不胜。但是陈庆之毕竟孤军深入,而梁武帝却没有派遣大军去支援,结果尔朱荣反攻,陈庆之全军覆没,梁武帝的北伐事业宣告结束。

  535年,北魏正式分裂为了西魏和东魏,分别是宇文泰和高欢控制。北魏六镇起义后,羯族将领侯景投靠高欢。高欢去世后,高澄试图夺侯景的兵权,于是侯景投向于宇文泰。但是宇文泰直接派遣大军接收侯景占有七州十三镇,侯景走投无路,只好投奔梁朝。梁武帝于是认为北伐的机会又来了,于是配合侯景出兵,结果还是惨败而归。

  之后,东魏方面和梁武帝谈判,提出只要梁武帝消灭侯景,东魏就可以释放战俘。梁武帝在谈判过程中并未限制侯景,于是侯景决定起兵,这一起兵不得了,导致了整个梁王朝的崩溃。侯景的军队虽然不多,但他一路上宣布释放奴婢,得到了大量的依附民支持,军队迅速扩大。548年,侯景攻破了建康城,萧衍被饿死,梁朝也就是名存实亡了。此后,萧氏宗室开始大规模的自相残杀,荆州、益州、梁州等大片土地被西魏占据。

  侯景之乱,大大改变了南北朝的历史格局。首先在阶级上来说,南朝的士族遭到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士族开始退出最高的政治舞台。从南北政局来说,南朝的土地面积从260万平方公里缩小到了130万平方公里,经济又遭到破坏,国力衰微,失去了与北朝并立的实力,最终被北朝消灭。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二王:东晋的书法传奇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两位被誉为二王的著名书法家,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这两位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世无数书法家,被誉为书法史上的传奇人物。  首先,我们来谈谈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被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