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学

在小说红楼梦中,宝玉把红香绿玉改怡红快绿,是什么用意?
2023-04-14 14:23:54

  贾宝玉是小说红楼梦中的男主角,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宝黛爱情的无果而终令人唏嘘。尽管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有多种解读,但“遗失的美好”都令人不忍。其实贾宝玉对林黛玉有过一次非常正面的坚持,不想却因薛宝钗的劝告放弃了。作为曹雪芹草蛇灰线的伏笔,“绿玉春犹卷”,是贾宝玉对林黛玉最后的捍卫。

  (第十八回)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做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

  薛宝钗一句好心劝告,让贾宝玉放弃了与姐姐贾元春的争持,也放弃了对林黛玉的坚守,他最终娶了薛宝钗,正是改“绿玉”为“绿蜡”的影射。

  “红香绿玉”是贾宝玉在第十七回非常坚持的在贾政处争取来的好匾额。贾宝玉的说法是怡红院有芭蕉有海棠,二者必须供典缺一不可。红香绿玉恰能代表红色海棠绿色芭蕉。古人有“红男绿女”之说,清舒位在《修谱传奇》记载:“红男绿女,到如今野草荒田”。贾宝玉爱红,青山为黛,林黛玉就是绿玉。

  贾元春对“红香绿玉”很不喜,原因就在在“绿玉”和“香玉”上。表面看词义太过安富尊荣,不思进取,实则是对林黛玉不喜。将“红香绿玉”改成了“怡红快绿”,去掉了绿玉和香玉,等于排除了林黛玉。

  第十九回贾宝玉给林黛玉讲“小耗子偷香芋”故事,清楚的说林黛玉就是香玉。贾元春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是曹雪芹草蛇灰线的写法,她将贾宝玉认可的“绿玉”和“香玉”都去掉,隐喻宝黛二人最终是贾元春插手棒打鸳鸯。

  贾元春省亲当晚命题作文让贾宝玉作“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四首诗。在怡红院这首上,贾宝玉再次用上“绿玉春犹卷”。等于对贾元春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的坚持。

  宝黛爱情在第三十二回贾宝玉对林黛玉“诉肺腑”时相互公开。其实第二十五回王熙凤开林黛玉和贾宝玉玩笑时,贾宝玉拉着林黛玉的袖子“嘻嘻笑”双方已经心照不宣。

  王熙凤开林黛玉玩笑“你既吃了我家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从二十四回到二十八回不断出现的送茶情节,类似古人订亲的“茶礼”,暗示贾母极可能有为宝黛二人议婚的打算。不想第二十八回贾元春赐节礼,直接打断了宝黛姻缘。很难说贾元春不是有意为之。这本就是去林黛玉这个“绿玉”“香玉”的行为。

  贾宝玉对贾元春赐节礼很奇怪,还问为什么林妹妹和自己的不一样。随后第二十九回二人爆发了一场冲突,引出贾母“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说法,又有诉肺腑,贾宝玉挨打,让晴雯送给林黛玉两条旧手帕,林黛玉在手帕上题了三首谁也不曾知道的《题帕三绝》情诗等情节……等于宝黛二人的“私情”终于定了下来。贾宝玉夺回“绿玉”,相当于“绿玉春犹卷”,是与贾元春的一次正面争驰。

  第四十一回拢翠庵妙玉体己茶之前评过多次。关于那几个茶器,“(分瓜)瓟斝”讽刺薛宝钗一家来贾家分瓜攀附。“杏犀”点明林黛玉为宝黛爱情还泪报恩。而妙玉拿出自己用的“绿玉斗”给贾宝玉,宝玉为了避讳不用。妙玉又给他一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

  妙玉身上本有林黛玉很多影子,蟠虬为龙,绿玉喻指林黛玉。贾宝玉弃“绿玉斗”选择蟠虬竹根“大海”,表明他顺从贾元春皇权之威,舍了“绿玉”林黛玉后相思如海。竹亦是黛玉,竹仅剩竹根成蟠虬状,寓意黛玉被贾元春赐婚远嫁后去世。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留下很多隐喻。古人擅长借物喻事,对当时的文人来说,理解起来并不难。反倒放在现在,难免会给人穿凿附会之说。但有些事物对应前后文,确实可以解释通,权当茶余饭后吧。

  贾宝玉作“绿玉春犹卷”,是对林黛玉的一次坚持。薛宝钗看到后,认为他与贵妃姐姐起了“争驰”。贾宝玉没有坚持己见听从宝钗建议更换成“绿蜡春犹卷”,一字之改,就痛失“绿玉”林黛玉。

  第五十八回,梨香院三官假凤虚凰故事对黛死钗嫁给的解释是“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贾宝玉因此“舍了”林黛玉娶了薛宝钗。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