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学

红楼梦中黛玉被称呼为林姑娘,宝钗被称呼为宝姑娘,是为什么?
2023-03-24 15:42:49

  宝钗与黛玉都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并列金陵十二钗之首。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贾家上下为什么称呼林黛玉为林姑娘,称呼薛宝钗却是宝姑娘?称呼看似简单,背后却传达出非常多的讯息。既有亲疏尊卑,也有性格宽厚差距,更代表了人情势利。别看林姑娘和宝姑娘只是两个称呼,背后人情世故体现的淋漓尽致。曹雪芹其实主要写了三点原因,当然,第三个原因也许对薛宝钗最刺心。

  「一」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不是她们大名是小名。但对外称呼每个人都不一样。贾母管外孙女林黛玉叫玉儿,第四十回刘姥姥来时,贾母说只有“两个玉儿讨厌”,可见林黛玉按常理应该叫玉姑娘。问题是玉字是贾宝玉的名字,古人为尊者讳,林黛玉作为表妹倒可以叫,底下的奴才们就不能直呼玉姑娘,容易重了贾宝玉的讳。虽说大家都喊“宝玉”二字,可整天喊“玉姑娘”,当着贾宝玉也不好听。万一外人听到也容易误会是喊贾宝玉。所以林黛玉不能像史湘云那样用尾字称呼。

  问题是林黛玉也没有薛宝钗、迎探惜三春那样用中字称呼。比方宝丫头、探丫头这种,从来没人叫她黛姑娘。林黛玉在家时父母就应该称呼她“玉儿”。到了荣国府因为贾宝玉,“玉儿”没办法叫,只能称呼“林姑娘”!

  反观薛宝钗的“宝姑娘”就简单的多,钗姑娘并不好听,所以父母家人昵称她“宝儿”“宝姑娘”,约定俗成来到贾家也如此称呼。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叫宝钗宝姑娘,如此称呼的多是年龄相仿的丫头们或者比较有身份的管家娘子。其他人官方称呼薛宝钗还是“薛姑娘”或者“薛大姑娘”,与薛宝琴薛二姑娘做出区分,其实与林黛玉的林姑娘一样。

  可见,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官方称呼都是以姓为主。

  「二」

  林黛玉其实有个名字可以称呼她,就是“颦姑娘”,贾宝玉曾经送她表字“颦颦”,只是长辈不认可没叫开,而林黛玉明显不善于靠这种接地气的方式与人拉关系,也就任由贾家人用尊称一直称呼她。这也是林黛玉与薛宝钗性格的不同之处。

  (第5回)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第五回这段写出林姑娘和宝姑娘的差别。薛宝钗没有架子,丫头们都和她亲近关系好,也都随着薛家人叫她宝姑娘。宝钗更愿意折节下交,让这些人称呼她宝姑娘。人情世故方面薛宝钗得心应手,林黛玉却不屑为之。难免造成林黛玉用尊称,薛宝钗用昵称,远近亲疏一看就知道了。

  「三」

  贾母称呼薛宝钗为“你薛姑娘”或者“宝丫头”都有,王夫人却全都是“宝丫头”,王熙凤称呼薛宝钗为“薛妹妹”,三个称呼代表了贾家三代当家媳妇对薛宝钗的远近亲疏。王夫人最亲,贾母次之,王熙凤这个表姐反不亲。

  贾母称呼林黛玉为“玉儿”或者“林丫头”,王夫人称呼“林姑娘”“你林妹妹”“大姑娘”,王熙凤很少用称呼,只是和林黛玉你我这么互相吆喝着。三人中王熙凤最亲最直接,贾母次之,王夫人最远。

  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的态度代表了薛宝钗和林黛玉在贾家的复杂地位。王熙凤可以忽略不计。如此宝黛姻缘和金玉良姻就在林姑娘和宝姑娘之间上演。

  林姑娘背后贾母撑腰被贾家共识应该会嫁给贾宝玉。小厮兴儿都说“一准是林姑娘定了的”。所以,贾母说的是“两个玉儿”代表一对。

  奴才们私下所想可能更是平易近人的宝姑娘,袭人就说贾宝玉“谁想反倒和这一个(薛宝钗)生分了”。宝姑娘和宝玉二宝同样是一对。

  综上,林姑娘和宝姑娘虽只是个称呼,却代表了林黛玉和薛宝钗在贾家人心中的地位高低以及因此形成两个派别,互相争驰不下。

  薛宝钗在为人处事方面确实比林黛玉会做人。不过,与人为善同时也代表她人生最大的桎梏!商贾出身低贱,商人重利常与人为善,才能财源广进。薛宝钗越和善,证明她出身越低的本质。薛宝钗人前笑容可掬,人后也会以泪洗面(第34回),如此扎心绝非她所愿!而宝姑娘虽然亲切,却不算尊重,宝钗在贾家人心中的地位并不高。

  反观林黛玉,母亲是荣国公的女儿,荣国府的千金小姐。父亲是末代小侯爷,探花郎。这都足以令林黛玉没必要用纡尊降贵的方式笼络人心。上位者自有尊卑。对人情来说又不免过于疏离,被人不喜。可见世事两难全。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黄庭坚:北宋书法与文学的杰出代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被尊称为江西诗派鼻祖。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创造,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简要介绍黄庭坚的生平和他的艺术成就。  黄庭坚生于1045年,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