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学

成语“志在四方”源自何人?有哪些历史典故?
2022-11-18 13:59:07

  【成语】: 志在四方

  【拼音】: zhì zài sì fāng

  【解释】: 四方:天下。立志于天下。指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成语故事】:

  战国时,鲁国的孔穿(孔子第5代孙)去赵国游历,跟平原君门下的宾客邹文和季节结成好友。孔穿回国时,邹文、季节送了3天行程,临别时,两人泪流满面,对孔穿依依不舍。但孔穿只对他们作了个揖便上路了。孔穿的学生认为他太不近情理。孔穿却不为然地说:我原以为他们是大丈夫,现在才知道他们像女人一样。人立于天地间,应有'四方之志',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应四海为家,怎么能像动物一样整天聚在一起?孔穿的学生不住点头称是,对老师更加敬重。后来人们将“四方之志”引申为“志在四方”。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康熙削藩与吴三桂造反:历史天平上的必然与偶然

  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昆明起兵反清,这场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不仅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更将康熙帝与吴三桂的权力博弈推上历史审判台。表面看,康熙的削藩政策是直接导火索,但若将视野拉长至清初的政治生态与吴三桂的权力野心,会发现这场叛乱实则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