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学

红楼梦中茯苓霜是什么东西?背后有何含义?
2022-11-14 09:57:56

  贾府,“金陵”第一府,是在社会上很有地位的一个贵族。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贾家的豪奢生活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衣着的华丽、饮食的精致、房舍的精美等等,在贾家上层人物的生活圈中均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在曹公看来,只写上层人物的豪奢是不容易引起对比的,因此从底层群众的角度来写贾府的奢华生活,也是曹公非常注重的。就比如刘姥姥感慨螃蟹宴、袭人家里过年总无宝玉可吃之物等,使读者在身份转换间更能体味到贾家的豪奢。

  而在六十、六十一回中,引起贾家后厨厨娘们一场夺权大战的引子——茯苓霜,更能从底层人民的角度来体现出贾府钟鸣鼎食之家的奢华。

  第六十回,柳家的嫂子因向抽屉内取了一个纸包儿出来,拿在手内,送了柳家的出来,至墙角边递与柳家的,又笑道:“这是你哥哥昨日在门上该班儿,——谁知这五日的班儿,一个外财没发,只有昨日有广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馀外给了门上人一篓作门礼。你哥哥分了这些,昨儿晚上我打开看了看,怪俊,雪白的。”

  且说了茯苓霜的食用方法:拿人奶和了,每日早起吃一钟,最补人的。没人奶就用牛奶,再不得就是滚白水也好。

  茯苓是多孔菌科植物的菌核,其药用价值很高。《本草纲目》中载:“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于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

  古人因看到茯苓长在老松树的根上,以为它是松树精华所化生的神奇之物,称它为茯灵(茯苓)、茯神。傍松根而生者称为茯苓,抱松根而生者谓之茯神。

  茯苓霜是一种可冲服的历史悠久的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食疗佳品。有一两茯苓一两金的说法。

  苏东坡就曾经做过茯苓糕。《东坡杂记》中曾谈到茯苓的服法:“削去皮,斫为方寸块,纳石器中,清水煮以酥软解散为度,入绷布袋中,以冷水捣烂,如作葛粉状,澄取粉,而筋脉留袋中,弃去不用。用其粉以蜜和如湿香状,蒸过食之尤佳。”

  虽然苏东坡做的是茯苓粉,《红楼梦》中写的是茯苓霜,也未表明其制作工艺,但从字面理解书中的茯苓霜应该就是茯苓粉,只不过材质更为优良。

  历史上茯苓的主要产区存在多次变迁。明代以前,茯苓产区集中在山东、河南、陕西一带。宋末至明初,我国北方连年战乱,森林资源屡遭破坏,药材生产严重受挫,茯苓产区相应南迁至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区。清代开始向云南、福建、贵州、浙江等省区迁移。云南出产的属于道地药材,质量最好,称为云苓。

  书中所说广东来的官儿上门拜访,清代的广州已经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货物集散地之一了,带的茯苓霜应该就是云南产的云苓所制作的。

  像柳宗元苏辙更是茯苓的拥趸,柳宗元写过《辨茯神文并序》、苏辙写过《服茯苓赋》,黄庭坚更是将茯苓夸得不得了。

  鹧鸪天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灯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醒酲魂。与君更把长生碗,聊为清歌驻白云。

  而到了清代,宫廷御医更是将茯苓作为滋补佳品的首选。据统计,清代宫廷用于补气益血健脾的中药材共64种,其中使用率最高的就是茯苓,占78%。乾隆服食八珍糕40年,寿至88岁,慈禧太后更是喜欢茯苓药膳,常命御膳房进奉茯苓饼、八珍糕等。

  因此,当平儿知道后厨得到私分门礼的茯苓霜后,也不得不将此事说的严重一些。

  第六十一回,五儿吓得哭哭啼啼,给平儿跪着,细诉芳官之事。平儿道:“这也不难,等明日问了芳官便知真假。但这茯苓霜前日人送了来,还等老太太、太太回来看了才敢打动,这不该偷了去。”五儿见问,忙又将他舅舅送的一节说出来。

  茯苓在清代的重视程度在第二十八回中也有描写,宝玉笑道:“当真的呢。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

  宝玉将茯苓胆同人参、何首乌的并列,可见其重视程度,其价值也是相当不菲的。

  可就是如此珍贵的茯苓霜,在广东来的官儿到贾家献礼时也要给门子送一篓,吃拿卡要古已有之。茯苓霜在清代确是很珍贵的东西,但在贾府的奴才眼中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物品,不然的话,也不敢随随便便的就将献给贾府的礼品私下收门礼了。

  贾家的豪奢不仅仅是在主子们的奢华,底层群众也是能够跟着偷偷享受到的。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黄庭坚:北宋书法与文学的杰出代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被尊称为江西诗派鼻祖。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创造,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简要介绍黄庭坚的生平和他的艺术成就。  黄庭坚生于1045年,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他在文学